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2021年05月09日21:48:30 歷史 1293

北洋軍閥在中國歷史上具十分及特殊的地位,北洋集團由袁世凱一手建立,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訓練模式,組建而成的新軍戰鬥力極為強悍,且其中猛將如雲,所以袁世凱才有底氣逼迫溥儀退位,讓清朝淹沒於歷史之中。

猛將如雲的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是最特殊的一位,他是秀才出身,有學識有風度,在這樣一幫大老粗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北洋集團

說起吳佩孚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個典故,1874年,吳佩孚出生之前,父親夢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來到家中。為了表示對戚繼光的尊重與紀念,便將戚繼光的字「佩玉」作為孩子的名字。於是,父親為兒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吳佩乎從小聰明勤奮,家境又好。所以他6歲就進了當地最好的私塾學習。在私塾中,吳佩孚非常勤奮,成績突出,深受老師的喜愛。

可惜,好景不長。吳佩孚1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自此,吳家的家境一落千里,由一個小康家境淪為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貧困之家。

這時,吳佩孚想輟學找份工作,好用來養家糊口。正好趕上登州水師招收年齡在16至20歲的年輕人當兵。而且,每月還有二兩四錢白銀的餉錢。吳佩孚決心去當兵,並不是他真喜歡當兵,他主要是看上了每月補貼的二兩四錢白銀。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可是,人家規定只有16歲至20歲的人才能當兵,吳佩孚這一年只有14歲。於是,他虛報年齡為16歲,報名在水師營中當了一名學生兵。

由於在兵營之中每月都有餉銀,吳佩孚便用這些錢拜登州府的名儒李丕春為師。這樣一來,吳佩孚的學業一直沒有中斷。22歲那年,他考中了秀才。

23歲那年,吳佩孚因得罪當地財主,被官府通緝,不得已,他連夜逃到了北京。

初到北京,吳佩孚人生地不熟,吃飯都成了問題。窮困潦倒的他只好憑着自己的古文底子,邊研究《周易》,邊幫人算卦,靠此賺一點兒錢來維持生活。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私塾

第二年,駐紮在天津的淮軍聶士成由於在幾年前的甲午海戰中損失很大,為了擴充隊伍,奉命招兵。吳佩孚知道這個消息後,決定投筆從戎。

於是他來到天津,投向聶士成的軍營。由於他在家鄉做過水師營的學生兵,所以很順利地成為了聶士成營中的一名士兵。

吳佩孚當年在軍營只不過是混口飯吃,他本質上還是一名文弱書生。因此,在初入聶士成軍營之時,每次軍訓吳佩乎總是表現最差的一個人。 教官經常對他加以懲罰,可每次吳佩孚都不說一句話,沉默地聽從教官的侮辱與大家的嘲笑。

所以,軍營中的人都稱吳佩孚為「吳傻子」。看到這種情況,上司只得讓吳佩孚做了一名勤務兵。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民國軍營

有一次,吳佩孚為巡警營幕僚郭緒棟送公文的時候,發現公文中用錯了一個典故。他幫郭緒棟指了出來,郭緒棟這才知道吳佩孚是個秀才。

經過一番交談,他認為吳佩孚並非池中之物,遲早有一天會乘風上天。於是,他與吳佩孚結為兄弟,並時常接濟吳佩孚的生活。

1902年,吳佩孚進入保定陸軍學堂深造,一年後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在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中尉。從此,吳佩孚正式成為北洋集團中的一員。

1904年2月,為了爭奪東北的控制權,日本和俄國發動了戰爭。本來是俄、日兩國交戰,戰場卻選在清廷的領土上,儘管如此,清廷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如果傾向日本,俄國會派陸軍進攻清廷西北邊境,如果傾向俄國,日本會派海軍干擾清廷東南上海。經過再三思慮,清政府為打破俄國人獨佔東北的局面,表示保持中立,暗中卻幫助日本,為日軍提供情報。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日本和俄國開戰前,日本的駐華軍事顧問青木親自從北洋督練公所中挑選出包括吳佩孚在內的16個青年軍官,與31名日本諜報人員組成中日混合諜報隊,由日本的守田少佐統一指揮。

諜報隊的任務是去大連、旅順等地刺探俄國艦隊的具體情況。在這段時間,日本人對吳佩孚的印象是:「自信、溫和、不急功近利、不徒虛名、頭腦靈活...」

因此,日本人給吳佩孚送了個綽號,稱他為「總有辦法先生」。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吳佩孚

當時一名陸軍中尉的待遇,俸銀40兩,外加出差津貼30塊現大洋,兩者相加,已有現洋百元之多,何況他們乾的是情報,隨時都有費用、獎金跟津貼。

同事16人中,一個個鮮衣怒馬,揮金如土。偏有吳佩孚,自小刻苦慣了,他不懂得也不屑於享受,他的便裝是一套灰布褂褲,住處是煙台山麓一家幽靜的小棧房,到守田公館,大概有5、6里路,吳佩孚習於步行往返,他從不以車馬代步。

守田派人窺探吳佩孚的生活習慣,簡單樸素,吃飯總是去小麵館、小飯攤,他隨處用餐,而且食不兼味,從來沒點過菜。

穿衣服更是簡單,一件衣服穿了又穿,從來沒能買過新衣服。另外,吳佩孚生活簡單,有工作的時候就踏實工作,閑下來的時候就回棧房閉戶讀書,煤油燈里點的煤油錢歸棧房老闆出,吳佩孚總是把燈芯捻得低低的,給店老闆省些油,光線只要能照得到書本便好。

吳佩孚的這些舉動,使得日本人守田對他印象非常好。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日俄戰爭

另外,吳佩孚出色的諜報工作,得到了日本諜報人員的尊敬和上司的賞識。日軍諜報所的領導賞給吳佩孚500大洋,破例准他請假一周回家探親。

日俄開戰後,日軍對俄軍的艦隊發起猛攻,可在俄軍的堅守下,日軍久攻不下。這時,日軍的主帥東鄉平八郎決定對俄軍實行封鎖戰。

可他沒想到的是,俄軍設有多條防線,日軍根本無法對其封鎖,一番交戰下來,日軍遭到重創。

面對這種情況,吳佩孚提出建議,讓日軍派多條普通的漁船日夜不停對俄軍艦隊進行騷擾,趁他們麻痹之時,再派上情報船混在漁船之中,這樣就能將更準確的情報送回來。吳佩孚的建議為日軍殲滅俄軍艦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日俄海戰

不久,吳佩孚被晉陞為上尉。有一天,他帶着重要情報到奉天參加秘密會議,途中被俄軍抓獲。俄軍將吳佩孚視為間諜,在審問的過程中,吳佩孚拒不承認自己諜報員的身份。在俄軍押他去哈爾濱的途中,吳佩孚跳車逃跑了。

1905年9月,日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俄軍慘敗,元氣大傷。吳佩孚在整個日俄戰爭中,諜報工作出色,得到了日軍廣大官兵的高度稱讚。

在這一年多的諜報工作中,吳佩孚開始展露出了鋒芒,他的才能也逐漸發揮出來。即使如此,吳佩孚直到多年後才發跡,可謂大器晚成之人。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當時北洋集團中的核心領導都是袁世凱身邊小圈子中的人。袁世凱手下的高級將領,要麼是他一手提拔的門生,如段祺瑞、馮國璋等人。

要麼是家裡的僕人,譬如吳鳳陵是他奶媽的兒子,後來做到湖北督軍的王占元還是馮國璋的挑水夫,要麼就是行伍出身,易於駕馭的人,如曹錕、張懷芝、段芝貴等。

北洋集團中,吳佩孚最有才華,為什麼卻不被「重視」? - 天天要聞


像吳佩孚這樣的人,一臉道貌岸然,滿腹仁義道德,開口引經據典,行事嚴明方正,再加上他那一腦子的國家民族思想,使得他和袁世凱手下的諸多北洋高官格格不入。

這樣一來,吳佩孚在北洋體系中,一直很難有發跡的機會。直到結識曹錕之後,吳佩孚的命運才開始產生了重大變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