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着國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異國產品」進入到國人的生活中,其中不乏一些異國水果,從遙遠的異國他鄉飄進我們的果盤裡。原產於印度半島和東南亞各國的蛇皮果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和其他或萌或美的顏值水果相比,蛇皮果的出圈靠的是嚇人,一身酷似蛇皮的外皮,尤其是逼瘋密集恐懼症患者。
蛇皮果作為「外來人口」,在中國種植的時間並不長,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它的大名,它還有一個看起來不好念的別稱,叫做「沙叻」,它和東南亞油棕櫚長得十分相像,植株高可達三、四米,可食用的果實就隱藏在葉子生長處。
蛇皮果原產於印度半島附近,空氣濕度80%以上,且全年的最低氣溫不低於19攝氏度,高溫高濕的環境才能夠孕育出最佳質量的蛇皮果果實,出於這種對環境嚴苛的限定,至今蛇皮果的種植基地也還在原產地附近的中南半島至馬來群島等亞洲熱帶地區。雲南南部只有小部分種植,種植範圍不大,原是用於科學研究試驗,但現在也成了景洪特產了。
蛇皮果的樣子彷彿蛇皮包裹的紡錘形果實,中間鼓,兩頭尖。全身披滿了棕紅色的片狀鱗片,像極了蛇皮,蛇皮果的名字就來源於這個外觀。對密集恐懼症患者和怕蛇的人十分不友好。蛇皮果的皮比較硬,鱗片有尖,用手剝皮的時候非常容易扎到手,吃蛇皮果的體驗就猶如在愛與痛的邊緣瘋狂試探。
它的果實有兩種,一種打開是厚實的橘黃色果實,分為幾瓣,果肉裏面包裹着果核。果肉清甜帶微酸,吃起來和枇杷很像;另一種是瑩白的果實,有羊脂玉的光澤。和其他熱帶水果榴槤、菠蘿蜜一樣,愛它的人奉為心頭爆,厭棄它的人恨不得離得遠遠的。蛇皮果的爭議之處也源於它獨特的氣味。據愛吃的小夥伴描述,蛇皮果的這種氣味是一種美酒沉澱後的余香,類似於朗姆酒的香味,吃着聞着,讓人沉醉。而另一半不喜歡的小夥伴則將這種氣味描述為:發霉的老倉庫里,剩飯剩菜腐爛的味道。兩級分化十分嚴重。
這種水果的吃法也是非常的「東南亞style」,除了當做水果直接生吃,還有經過加工的多種吃法。比如一切皆可烤的東南亞有一種吃法,是將蛇皮果的果肉剝出來,切片之後放到烤網上,明火慢烤。高溫將蛇皮果里的揮發性芳香物質通通揮發出來,只剩下果肉的香甜,再撒上一點點鹽,「起鍋」後刷上蜂蜜,密制烤蛇皮果就做好了。熱乎乎的蛇皮果,烤過之後軟軟糯糯,帶着蜜香,畫風瞬間從黑暗料理變成傻白甜。
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當中,成為菜肴的配角和亮點,就像菠蘿咕咾肉的菠蘿,香橙雞丁的香橙一樣,蛇皮果可以加入咖喱雞塊,變成咖喱蛇皮雞。
也許有人詫異,怎麼這貨也有人當水果吃,但,吃貨的世界很大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