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對汽車的關注點,終於不再像之前3年那樣,90%精力看價格。
從雷軍再次登上熱榜就能看出,2025年與2022-2024年這3年的不同。那個出圈的提案,確實關乎每個人的審美感知,但本質上,這場爆火背後更多體現的還是泛娛樂化。美醜之分,因人而異。好處是,更漂亮的車牌能一定程度刺激大家的消費欲。不過,站在實用性的角度看,這並非主線。

而提交的5個議案中,只有關於優化新能源車號牌設計的建議出圈,拿下了多數關注。很顯然,另外4個,被公眾記憶的信息也就不多。其分別為,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推進人工智能終端高質量發展,以及加強對「AI換臉擬聲」的治理。

媒體平台的傳播算法、民眾的眼球,都關注在這類更有趣的話題上,不論是民生還是產業,另外4個提案中涉及的關鍵詞,顯然才是繼續發展下去的必答題。
新一輪提案陸續落地,價格戰話題成過去式
提案所能代表的有2點,要麼是對目前所遇到的挑戰與困難,做出建議,要麼是對接下來當務之急要推進的事宜,給出想法。
而對比近幾年的相關提案能夠發現,隨着中國汽車品牌在市場里陸續支棱了起來,所集中探討和推進的話題其實,已經基本完成了基調轉向。

目前2025年關於汽車的相關提案,能提煉出的關鍵詞是,希望全力推進自動駕駛。
雷軍在2025兩會建議中提出,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其中細則的關鍵信息點包括,希望給自動駕駛測試等車輛更多合法身份,比如,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以及加快推出相關條款,明確合法上路身份,希望給到相關車輛更多保障, 比如設立專屬保險。

廣汽集團馮興亞、大學教授付子堂、科大訊飛劉慶峰等,也提案了關乎自動駕駛或智能駕駛相關的芯片、大模型產業生態等。
總體而言,如今各家車企對於自動駕駛達成了「史上最高」的默契,雖然在純視覺還是激光雷達,硬件的路線選擇上存在着不同的思考,但大的方向已經全部確定。而這比起之前涉及出海、插混VS增程、純電VS插混等時的路線差異,明顯小了非常多。

按照時間節奏回推來看,2022年-2024年3年之中,提案聚焦了幾條主線。
2022年,彼時發生了鋰價暴漲、電池漲價、芯片荒,影響到了全球汽車產業的健康,同時車企為了保證生存,也相應的提出了很多刺激汽車消費的相關建議。後續,汽車下鄉與以舊換新等政策陸續啟幕。

2023年,彼時發生了新能源補貼退坡、疫情結束後促進經濟回暖等,於是汽車業的相關提案共有汽車消費、安全體系管理、新技術(補能、芯片、自動駕駛)等。關於汽車消費的是,希望補貼與購買政策的調整持續時間拉長,另外,隨着新能源在當時的崛起,也有車企老闆或管理者提出了推進自動駕駛、充電設施等話題。

而2023年,也是汽車價格戰真正開打的元年,以先進C6大降價為真正引爆點的大降價行為,本身是燃油車面對新能源車時競爭力明顯下降,落後產能急於出清。

而進入2024年,相關的提案關鍵詞變成了低碳、出海、法規。低碳就是加大力度發展新能源汽車,其中還包括動力電池回收等關鍵話題,同時雷軍在2024年也提出了,相關供應鏈也要進一步綠色化。出海,不需要解釋,2024年也是中國車企的出海大年。而法規層面,一個是隨着智能汽車發展越來越快,朱華榮建議對汽車數據產權進行立法,同時關於「反惡意競爭」等提案也在發生。

那麼,整體來看,中國汽車產業在4年間的發展之中,關於汽車消費促進的相關意願在降低,同時,前幾年有對內燃機、國七排放標準等方面的話題,也被新能源以及自動駕駛等未來進展所替代。

於是,眼前所釋放出來的信號是,產業結構轉型已經小有所成,智能+新能源是既定主線。所以,汽車消費相關的話題的聲量越來越低,而且當今汽車市場留給各路高管和老闆的結論也很清晰,在終端的大幅度降價能夠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新車型+新技術+新定價的模式,能最快打開市場。比如,讓小鵬起死回生的2款車,讓吉利快速爆發的E5、星願等,都是很好的證明。
比亞迪的閃電配售,吉利的智駕大戰也是信號
而就在2-3月的一個時間中,汽車市場里更多的大事件不斷發生,也在釋放出相同的信號。
3月4日,比亞迪刷新全球汽車市場的融資記錄,突然披露巨額再融資的公告,擬折讓7.8%配售股份,預計凈籌433.83億港元。

而根據比亞迪的官方公告,配售所得款項凈額擬用作集團研發投入、海外業務發展、補充營運資金以及一般企業用途。其中的具體顯性落點有2個,一是,全力推進海外市場的表現,尤其是如今歐盟對中國品牌加稅的窗口期里,比亞迪的第三座歐洲工廠即將落地。

就在近期,近期比亞迪在歐洲召開供應商大會,除匈牙利、土耳其工廠外,後續繼續加速。
以及,根據相關統計,比亞迪在海外現有工廠的總投資已超200億元人民幣。

而第二點則是,集團研發投入。中國新能源車市的競爭已經到了如今的白熱化地步,隨着長安和比亞迪最先戰略性的全局推進,吉利快速的跟進,以及後續奇瑞的跟進。從價格戰,切換到技術戰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

星途的高管在星紀元ES增程版預售後的溝通會上曾透露,其實幾家主流品牌從2024年後半段就已經想明白了這個趨勢,很多戰略單元陸續完成整合,比如奇瑞在2024年說出智能化不客氣了之後,就開始了相關的轉向。同時,就在那時,比亞迪All in智能化的消息,甚至是自研芯片的計劃也分別被媒體爆出。

簡言之,作為中國車市裡目前戰鬥力最強、最具代表性、最有話語權的車企,比亞迪如今的選擇是,要打技術戰、在海外市場也要打份額戰和利潤戰。
根據2月的終端市場反應,比亞迪明面上是官宣銷量同比增長164%,全民智駕的推出,增配不增價等策略,很好的刺激了消費欲。而更關鍵的信息其實是,隨着2024款比亞迪老車的清庫完成,它的終端價格走勢相比2023-2024年是上升的。

以秦PLUS為例,主銷車型在2023年的冠軍版上是指導價9.98萬元的版本,高峰時有1萬元的終端優惠,2024年其主銷車型變為了7.98萬元的版本,在高峰時有5000元左右的優惠,而進入2025年的全民智駕至今,其主銷版本其實是9.38萬元的智駕版。
有了智駕,有了更高的配置,有了明顯的產品升級,在拿下更高銷量數字的同時,尤其是涉及2月春節假期的常規銷量低谷里,比亞迪其實是停止了價格戰,拿下了利潤戰。

最新的吉利也是同理,隨着發佈會的結束,多數目光聚焦在了它所發佈的技術能力、高算力、低軌衛星配合等方面。不過,從市場終端的內核上,它的實際動作是跟上比亞迪的智駕普及,不僅在技術上跟進,也在價格上完成跟進。

根據我們得到的終端反饋,吉利發佈了新技術,並且對車價進行了相應調整之後,進店量也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加。和比亞迪配上智駕之後一樣,也有很多消費者對體驗吉利的智駕能力,有很大的興趣。
不難看出,奇瑞接下來的出招,也大體會是這樣的思路。
寫在最後
種種跡象上,種種信號和趨勢上,原本的降價潮和價格戰,都有了要暫停的跡象。誠然,後續還會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對吉利、比亞迪的相應車型發起挑戰。比如,被很多人看好的新價格屠夫零跑B10等。
但,本質上,汽車市場里關於直接降價的源動力已經越來越弱,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已經初步切換至以舊換新,通過對油車、老車的逐步置換,完成整個市場的比例重構。而降價戰,其實也切換到了新的定價戰。從各大車企的油車一口價,再到新一輪的智駕戰再調價,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