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在2月21日這天,中國和美國的科研團隊同時宣布在量子芯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兩國的科研成果卻得到了外界截然相反的評價。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技術的分歧
2025年2月21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罕見地同時刊載了兩篇來自中美兩國的量子技術論文,在世界的科技領域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這兩個團隊分別是中國的北京大學團隊和美國的微軟公司的團隊,中國宣布在光量子芯片上實現連續變量糾纏簇態,而美國的微軟公司則宣稱攻破拓撲量子比特技術。
這場看似巧合的科研競賽,卻折射出了兩國技術路線的深刻分野,並且獲得了外界截然相反的評價。
在北京大學實驗室的硅基光量子芯片上,一束激光穿過精密刻蝕的微納結構,瞬間生成了由8個量子比特構成的糾纏網絡。
這項突破的核心在於連續變量編碼技術的顛覆性應用——研究團隊摒棄了傳統單光子離散編碼體系,轉而通過調控光場的振幅與相位,在芯片上實現了量子比特的"確定性製備"。
實驗數據顯示,當量子比特數從4增至8時,系統保真度仍穩定在89%以上,破解了離散變量體系下成功率隨比特數指數級衰減的世紀難題。
這種與現有半導體工藝兼容的技術路線,使得量子芯片的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
而在太平洋彼岸,微軟實驗室的"馬約拉納1號"芯片正浸泡在零下273攝氏度的液氦中。
該團隊試圖通過拓撲超導材料中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編織效應,創造出理論上"永不犯錯"的量子比特。
但《自然》審稿人尖銳指出:論文中宣稱觀測到的"拓撲相位特徵",實則為常規超導器件中普遍存在的安德列夫束縛態,其關鍵證據鏈存在明顯斷裂。
更令人不安的是,該研究沿用了2018年荷蘭實驗室被撤回論文的同款數據分析模型——當年那場學術醜聞曾導致微軟量子戰略推遲三年。
產生不同的原因
出現如此巨大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兩國所走的路線不同,中國團隊的突破建立在長達八年的技術積累之上。
從2016年建成全球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到2023年"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255個光子操縱,科研人員始終聚焦光量子體系的可擴展性攻關。
此次成果中採用的多色相干泵浦技術,本質上是將不同頻率的激光束精確耦合到芯片的納米波導中,這種"光學交響樂"般的控制精度已達到皮米級(1皮米=0.001納米)。
《自然》審稿人特別讚賞中國團隊"嚴格的三步驗證法":先通過量子層析技術重構密度矩陣,再用貝爾不等式檢驗糾纏特性,最後用量子網絡協議演示信息傳輸。
這種環環相扣的實證精神,正是國際學界給予"里程碑"評價的關鍵。
但反觀微軟研究,其困境深深折射出美國量子戰略的深層焦慮。
為了應對中國在光量子領域的快速崛起,美國自2022年起就實施了嚴苛的量子技術出口管制,迫使本土企業押注超導路線實現技術代差。
但急功近利的商業化壓力,導致科研倫理出現裂痕:團隊在論文中刻意模糊理論預測與實驗數據的界限,將器件設計草圖中的理論性能標註為"實測結果"。
在聲稱實現"可擴展拓撲量子比特"時,卻迴避了超導材料製備合格率不足0.3%的現實困境。
更諷刺的是,當中國團隊公開展示芯片晶圓實物時(新華社圖片顯示直徑20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上千個量子器件),微軟僅提供了一張缺乏比例尺的芯片顯微照片——這種對比恰似兩國科研文化的縮影。
戰略技術的交鋒
光量子芯片的室溫運行特性,正悄然改變着全球量子基礎設施的競爭規則,面對着這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中美兩國都在儘力追趕。
中國已建成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的量子通信網絡,而北京大學此次突破的片上量子糾纏簇態製備技術,可將現有地面基站的處理能力壓縮到郵票大小的芯片中。
這意味着量子密鑰分發設備的體積和成本將下降兩個數量級,為構建"量子互聯網"掃清最後障礙。波士頓諮詢集團預測,到2040年這類技術將催生超過5000億美元的網絡安全市場。
而美國的超導路線卻陷入"高性能陷阱":谷歌"威洛"芯片雖在特定算法上展現驚人算力,但其依賴的極低溫製冷系統單台造價高達1500萬美元,且每日耗電量相當於3000戶家庭的用電總和。
更嚴峻的是,超導量子比特的糾錯成本呈指數增長——要實現100個邏輯量子比特,需要至少10萬個物理量子比特進行錯誤校正,這直接動搖了微軟"百萬量子比特"承諾的可行性。
未來戰爭的無聲硝煙
在專利戰場,中國的彎道超車已現端倪。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公開專利達4152件,較美國多出18%,其中光量子技術佔比超過60%。
這些專利不僅覆蓋芯片製造工藝,更包含量子糾錯編碼、光子探測陣列等核心子系統。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IBM和谷歌的專利庫中仍有大量基於十年前超導框架的設計,在應對多體糾纏調控等新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
但真正的決戰將在技術融合領域展開,歐洲量子技術聯盟最新報告指出,混合量子系統可能是破局關鍵。
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正嘗試將中國團隊的光量子糾纏源與微軟的拓撲量子處理器結合,構建"量子云"架構。
這種跨國協作的萌芽,恰恰凸顯了當前技術路線單極化的風險——當中國光量子網絡開始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量子加密服務,美國主導的超導陣營卻因技術封鎖日益孤立。
結語
量子技術的分野本質上是兩種創新哲學的碰撞:一方追求在現有工業體系內漸進式突破,另一方渴望通過顛覆性理論實現代際跨越。
中國團隊用八年時間證明,在光量子這條"慢賽道"上,持續的技術迭代終將迎來質變;而微軟的困境警示,脫離工程實踐的理論躍進可能淪為空中樓閣。
在這場重塑人類算力邊疆的征途中,真正的勝利者或許不是某個國家或企業,而是那個能兼容並蓄不同技術路線、建立開放創新生態的文明體系——畢竟,量子世界的本質從不是非此即彼的疊加態,而是萬物糾纏的共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