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鐘鳴近日,科技部公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重點專項立項資助名單,澳門大學徐仁和教授申報的項目作為澳門首個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資助。此前,香港團隊主導或聯合參與的多個項目,也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支持推進。
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向港澳開放,對創新發展和區域融合都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港澳科創事業的進步,有助於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澳門探索以科技創新助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也有助於聯合港澳科技力量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支撐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另一方面,通過構建港澳深度參與的全國一體化創新體系,凝聚共識和向心力,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能推動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港澳正可藉此契機,在投入、人才、空間、協同四方面「提、蓄、優、固」,在國家科創全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提投入強度。港澳尤其是香港科研表現相對優異,但是,香港2020年研發強度僅有0.99%,低於全國2.4%的平均水平。其中,香港基礎研究在整個創新鏈條中較為領先,來自高等教育的研發經費投入超50%,科研成果也大多出自學校和研究機構。而在企業端和應用轉化層面,港澳研發投入均相對薄弱。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港澳地區整體科研投入強度需要對標國際,並在保持基礎研究的優勢上,加大對轉化研究及場景應用的投入:一是充分利用InnoHK等平台,以產學研融合推動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二是對於智慧城市、航空航天、工業設計等非資源要素型產業,加速鋪開場景化應用。
蓄人才動能。香港「再工業化」和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均需要科技人才做支撐。但是,港澳適齡勞動青年以往多集中在金融商貿、博彩等傳統優勢領域。近兩年以來,兩地勞動人口流失較為嚴重,科創人才缺口亟待補齊。為此,香港提出了「搶人才」呼聲,兩地在儘快落實《施政報告》人才招攬部署的同時,需要利用強大的國際吸引力,通過《人才引進法律制度》、「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機制,加強重點產業科研人員和科創管理人才的招引,藉由高等院校新設專業、粵港澳聯合培養等形式,加強符合本地產業導向的科研人員和技能人才培育工作。與此同時,也關注和識別青年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的差異化需求,在居所保障、研究平台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增強人才粘性。
優片區建設。港澳地域空間相對有限,尤其需要注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繼續通過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等成熟的創新集聚區,進行科創企業的孵化和全生命周期服務。參考深圳、東莞等地的「工業上樓」模式,按照既有「時間表」,加快推動香港「北都都會區」等重點片區建設,釋放更多的優質空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橫琴、前海、南沙三個平台的協同作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平台依託,匯聚粵港澳三地的科創資源,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提升區域整體科創能效。
固協同發展。首先,利用好各項惠港惠澳政策,推動香港科創邁上新台階,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在內的四大重點產業成為澳門經濟的有力支撐;其次,推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儘快落地,強化港澳與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溝通合作,通過「科創飛地」等形式破解空間約束,在資源有效融合方面發揮實效;第三,以澳門科學家首獲「科學探索獎」等為契機,激發港澳青年的科學探索熱情,鼓勵港澳研發人員充分利用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共享共用機制,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經費支持,並積极參与17個基礎前沿類重點專項和重大項目,以國家需要指引科研方向,深度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