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網站9月13日稱:
人類「保衛地球」的行星防禦計划到底能不能行得通,26日的撞擊測試就將見分曉。
這是什麼情況?
原來美國發明了一個航天器,其目的就是為了撞擊小行星,測試它對小行星軌跡的實際影響。如果未來有一顆小行星威脅着地球,科學家們希望,類似DART這樣的任務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24日下午14點20分,據消息稱:
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DART探測器將由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送入宇宙,它與露西號或帕克號等探測器不同,DART不會發回任何探測數據,它的使命是毀滅。
沒錯,就是完成NASA的首次航天器自殺式任務——通過使用航天器撞擊小行星,使其偏離撞向地球的軌道。
DART探測器是美國研究的一個航天器,按計劃,DART與火箭分離後將獨自飛行近一年時間,於2022年9月撞向一個近地「雙胞胎」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一顆小行星,以改變其軌道。
刺殺哪兩顆小行星
DART選擇了一顆名為Dimorphos的小行星,它的直徑約160米,以及以11小時55分鐘為周期圍繞另一顆名為Didymos、直徑800米的近地小行星運行。
這兩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不會對地球構成任何威脅。有人就會說了,不會威脅到地球為何還有毀滅它們?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想要去除威脅到地球的行星,肯定要多次測試才行。不可能直接攻打吧。所以為了確保安全,我們選擇了遠離地球。
按照NASA的計算,自動售貨機大小的探測器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對小行星實施撞擊後,後者的軌道周期將縮短約10分鐘。
DART如何確定擊中目標?
嘴上說得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很是複雜。據介紹,DART所測試的只是行星防禦計劃的手段之一。並且撞擊後的效果如何,取決於很多因素的。我們得先確認小行星的成分,到底堅固的岩石還是鬆散的碎石堆組成?
如果是前者的話,就像玩「桌球」一樣,但如果它是由數以千計的碎石組成,預測撞擊的後果要困難得多。
對此為了更直觀地達到觀測撞擊效果,美國航天局還動用了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以及4個地面天文台輪流進行監測。以確定撞擊過程中釋放的灰塵和揮發物(容易蒸發的物質)的數量和成分。
並且還使用其內部開發的進化任務軌跡生成器 (EMTG) 在任務開發的各個階段對DART任務軌跡進行獨立驗證和驗證,並評估任務適應錯過的推力和其他突發事件的能力。
加州伯克利戈達德和太陽航天公司的布魯諾·薩利說,「我們還使用EMTG來支持DART的獨立軌跡優化研究。這些研究根據航天器的目標、能力和局限性評估了航天器的最佳飛行路徑」。
如果這次能成功,科學家們將會進一步的研究,將同樣的技術應用到大行星上。
想來對於大家而言,對於所謂「行星撞地球」,並沒有什麼直觀的感受。但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近地小行星撞擊會造成的嚴重影響。
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廣島原子彈事件造成了8.8萬人死亡,5.1萬餘人負傷和失蹤,而如果是一顆直徑14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個傷害值將會直接翻千倍,而這足以說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破壞力強。
對於這種情況,每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也就是說要着手準備「行星防禦計劃」了。
而我們中國也有「行星防禦計劃」。
2022年4月25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近日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以便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吳艷華還稱道,「我們要開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這樣我們既要編目,而且關鍵是要分析哪一些是重危型的要進行判斷。第二個我們就是要研究探索相關的技術和工程,有沒有可能解除這些威脅,我們要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究和攻關」。
監測和預警這就需要應用到兩個技術,一是「太空探索」,二是「超級計算」。找到小行星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計算它是否有可能撞擊地球。一旦發現目標咱們就要做好保護地球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