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祖先是條魚?科學家:系4.4億年前的魚,非今天吃的清蒸魚

2022年10月01日08:55:39 科學 1991

9月29日,一條名為「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條熱搜其實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

不少網友看到熱搜後評論稱,之前都說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怎麼現在又說是從魚進化來的呢?還有網友提問:「難道中午我清蒸吃掉的是自己的祖先?」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次發現的魚生活在大約4.4億年前,屬於有頜魚,它們確實是我們的祖先,但它們也同時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的祖先,比如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它們的祖先也都是有頜魚。今天的我們和十二生肖里的動物都相當於進化樹上的樹枝,而往根源推導,最終匯聚到的一根主要枝幹就是有頜魚。」此次發現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朱幼安29日下午告訴北青報記者。

朱幼安介紹,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上頜與下巴),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的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構型都可追溯到有頜類演化之初。找到有頜魚出現早期的樣子,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的起源和演化之路。

但長期以來,這條有頜魚類起源和演化之路最開始的一段有大約3000萬年的時間,我們對其了解處於完全的空白之中。朱幼安表示,此次研究團隊先後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其中發現的有頜魚化石為我們填補了1000多萬年的空白。

但朱幼安坦言,這些有頜魚化石的發現絕非一帆風順,團隊成員從15年前就開始了相關工作,不斷積累相關的資料,最終在2019年才找到富含有頜魚化石的區域。

朱幼安表示,雖然有頜魚的後輩中,包括了藍鯨、大象這類巨無霸,以及人類、恐龍在內的地球霸主,但4.4億年前的有頜魚只有不到3厘米長,還生活在當時的水中霸主「海蠍子」的陰影之中。但由於擁有強大的演化潛力,有頜魚用了從演化角度來看很短的時間,就成為了當時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並且奠定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後輩們的地位,其貢獻值得人類的研究與銘記。

人類的祖先是條魚?科學家:系4.4億年前的魚,非今天吃的清蒸魚 - 天天要聞

人類的魚祖先發現者:網友清蒸吃掉的也是有頜魚但並不是我們的祖先

記者:為何此次發現的有頜魚被稱作人類的祖先?

朱幼安:我們今天對上頜和下巴在內的頜骨見怪不怪,但其實在生物演化的歷程中,頜骨的出現至關重要。頜骨的出現改善了動物的捕食能力,今天的一些無頜魚,比如七鰓鰻,只能靠像吸盤一樣的嘴去吸東西。而且由於沒有頜骨,它們的呼吸效率也不高,只能生活在激流里,以便獲取更多的氧氣,而且因為呼吸效率的限制,它們的體型也長不大。

實際上,包括人類在內,大多數大型動物都是有頜類,頜骨的特徵都可以追溯到大約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那個時候首次出現有頜魚,由此開始,後來演化出了牙齒、成對鼻孔、內耳水平半規管、胸鰭和腹鰭等多個此前無頜魚沒有的器官。正是這些器官使我們有頜類取得了競爭的優勢,今天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是有頜魚的後代。

記者:對於有網友擔心,中午不小心把祖先清蒸吃掉了的說法,你怎麼看?

朱幼安:這當然是網友們的一句玩笑話。嚴謹地說的話,這次發現的有頜魚非常接近今天魚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這個共同祖先長得像魚,但它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4億多年了,也並不是今天的魚類。所以網友清蒸的魚雖然也是有頜類,但不是我們的祖先,最多是我們很遠很遠的遠親,可以放心食用。

記者:此次發現登上了世界頂級科研刊物《自然》的封面,為何這個發現如此重要?

朱幼安:人類演化之路上有幾個關鍵的節點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像這次有頜魚從無頜魚中演化出來就是一次關鍵的節點,後來有頜魚的一支告別海洋,登上了陸地,又是一次關鍵的節點,類似的節點還有不少。

但在演化之路上,越是重要的節點,其演化速度越快。一些關鍵節點的演化可能只以10萬年或者100萬年來計算,這個時段相比40多億年的地球歷史來說,只是很短的一瞬間。我們的工作類似於拍攝體育照片,一場足球比賽雖然有九十分鐘,但關鍵的進球或者犯規都只是一瞬間,我們就是要儘可能抓拍到那一個瞬間,讓照片接近發生那一刻的樣子。

我們之前對有頜魚類演化的前3000萬年都沒有任何了解,而這次發現把這個3000萬年空白縮短到了1000多萬年,這相當於雖然沒有最終拍到進球,但拍到了球星起腳射門的瞬間,對我們魚祖先演化之路重要事件的了解邁出了大大一步。

人類的祖先是條魚?科學家:系4.4億年前的魚,非今天吃的清蒸魚 - 天天要聞

一次打鬧發現通往人類祖先化石大門的鑰匙,一類有頜魚以沈從文命名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有頜魚化石是如何發現的?

朱幼安:化石的發現得益於大量的前期鋪墊工作,甚至要追溯到很多已經離世的地質學前輩,很多前輩專家走遍中國,確認了國內不同地區的地層屬於哪個地質時代,我們因此已經知道哪裡有志留紀早期的地層,這大大縮小了尋找的範圍。

另一方面,我所在的團隊有老師從15年前就開展了相關的工作,從2017年開始,我們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到了2019年9月的一天,我們團隊的成員李強博士在山裡尋找化石,當日下了一天的雨,大家翻山越嶺,都很勞累,但沒找到什麼東西。李強博士給朱敏老師打電話報告,朱敏老師就在地圖軟件上看了看,發現附近有個地方新修了公路,可能會露出新發掘的石頭,就建議大家到那邊試試。

團隊幾個人員到了朱敏老師指出的地方,爬上了山,為了對抗疲勞,互相打鬧時看到了路邊有一堆石頭,是剛從山崖上滾下來的,大家敲開這些石頭,結果找到了完整的有頜魚化石,不過這批化石出自志留紀晚期,距離有頜魚出現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但這次發現激勵了大家繼續在周邊區域尋找,過了一年,2020年時我們就在附近找到了志留紀早期的無頜魚化石。

很快,到了2020年10月份,我們就找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有頜魚化石,也就是我們這次發佈的成果之一。

其實我們後來也很慶幸,團隊成員在打鬧時發現的有頜魚化石屬於粉砂岩,質地很像粉筆,當時也在下雨,如果我們晚到了一些,化石可能就化為粉末泥漿了。

記者:找到化石後,如何確認它屬於有頜魚呢?

朱幼安:這些化石非常小,我們要把化石拿到顯微鏡下,用鋼針一點點進行清理,每次剔掉一粒沙子大小的圍岩,然後反覆觀察比較這些化石的細節,尋找和確定其是否具有有頜魚類標誌性特徵,確認這些化石是否為有頜魚。

記者:這次發現的部分有頜魚都有非常中國風的名字,比如沈氏棘魚、梵凈山魚、秀山魚等,這些名字是如何命名的?

朱幼安:這是希望能夠通過命名,向世界傳播一些我們中國的文化。在我們的研究中,志留紀的一些時代分期,都是用英國威爾士的地名命名的,我雖然沒去過威爾士,卻對那裡的很多小鎮的名字如數家珍。這次我們用梵凈山、秀山等地名,土家這樣的民族名命名發現的魚類,就是希望國際上更多人能夠藉機了解一下中國的地名和背後的文化。

沈氏棘魚得名於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我們發現沈氏棘魚的地方位於重慶、湖南交界處,臨近邊城古鎮,再加上朱敏老師很喜歡沈從文的作品,我們就把這種魚命名為沈氏棘魚了。

人類的祖先是條魚?科學家:系4.4億年前的魚,非今天吃的清蒸魚 - 天天要聞

人類祖先曾不足3厘米長,曾是1米長的「海蠍子」獵物

記者:能夠從你的視角來想像一下,4.4億年前,這次發現有頜魚的地方大概是怎樣的景象。

朱幼安:那個時候,從四川、重慶到江蘇南京都是一片海,由於河流匯入,帶來了很多養分,這裡有充足的浮游生物,這些浮游生物也是魚的美食。因此這裡生活了很多的有頜魚和無頜魚。

但這片海很淺,往往只有幾米深,魚一般都很小,我們這次發現的有頜魚化石最長的不到3厘米。當時這片海里還生活着「海蠍子」,屬於螯肢動物,體長可達1米左右,用鉗子等捕食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先整日生活在這些「海蠍子」的陰影之下。

但有頜類動物有巨大的演化優勢,這意味着它們能適應更多的環境,有着更好的發展潛力。事實就是,過了大約1000萬年,有頜魚中有些就已經成為了當時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了,這個地位延伸到它的後輩霸王龍,也一直延伸到我們人類。

來源:北京青年報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械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械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