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美國紐約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將2022年度威廉·科利獎(William B. Coley Award)授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院士(炎明生物聯合創始人),哈佛醫學院Judy Lieberman和Hao Wu,基因泰克Vishva Dixit四位科學家。其中,邵峰院士是自1979年以來首位基於在中國本土做出的原創科學發現而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並作為獲獎代表進行主旨演講。
威廉·科利獎(William B. Coley Award)是腫瘤免疫學屆頂級大獎,該獎項於 1975 年設立,以紀念腫瘤免疫治療先驅威廉·科利博士。威廉·科利獎由美國紐約癌症研究所(CRI)負責評審,授予在基礎免疫和腫瘤免疫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們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免疫系統、癌症和其他疾病有了深刻的理解,推動了基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多種療法的發展。
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症,並不是最近才誕生的新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威廉·科利醫生就曾對癌症患者注射細菌或細菌產物,以求增強免疫系統的活性,治療癌症。一些資料表明,威廉·科利在他40年的行醫生涯里,曾對近1000名癌症患者進行過類似的治療,是當之無愧的癌症免疫治療先驅。遺憾的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威廉·科利開創的這種免疫療法概念太過超前,療效也不夠穩定,並未得到重視和推廣。
如今,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腫瘤免疫療法成為腫瘤研究中最為重要的領域,多款通過調節病人免疫系統來進行腫瘤治療的藥物已經獲得批准上市,以威廉·科利命名的基礎免疫學和腫瘤免疫學獎項——威廉·科利獎,也成為免疫學領域的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在獲得威廉·科利獎的科學家中,迄今已有多位獲得了諾貝爾獎。2011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Ralph M. Steinman, Jules A. Hoffmann, Bruce A. Beutler分別於1998, 2003及2006年獲得該獎項;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o分別於2005及2014獲得威廉·科利獎,並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耶魯大學的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博士,由於在PD-1/PD-L1信號通路的卓越貢獻於2014年獲得威廉·科利獎;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華人科學家陳志堅博士由於在cGAS-STING信號通路的卓越貢獻於2020年獲獎。
邵峰院士因其在細胞焦亡(pyroptosis)領域的原創性發現獲得2022年度威廉·科利獎。邵峰實驗室2015年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GSDMD作為炎症性caspase底物來執行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在近10年的研究中,又陸續將這一家族的其它蛋白GSDME和GSDMB的機制闡明。基於細胞焦亡的免疫激活特性,也開創性的建立了通過細胞焦亡來提高抗腫瘤免疫活性的概念框架。這些工作不僅重新定義了細胞焦亡的生物學概念,同時也深刻的改變了大家對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傳統認識。基於邵峰實驗室在細胞焦亡和腫瘤免疫領域的重要原創性發現,炎明生物通過利用小分子和生物基因對細胞焦亡進行調控,開展了一系列針對炎症性疾病以及腫瘤的新葯研發項目,目前多個項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炎明生物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入駐企業,
知衡直投基金與合作子基金峰瑞資本
共同投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