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2022年07月08日09:12:24 科學 1499

土壤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微生物就像人體的每一個組織或器官,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而蚯蚓則像脾胃一樣重要。

這是一台蚯蚓捕捉機。將導電針插到地里,打開開關,不到一分鐘,一條條長短不一的蚯蚓受到電擊後,扭動着身體,從土壤中爭先恐後地鑽出來,任人撿拾。

不能承受之痛!遭此厄運的,不只是蚯蚓,還有蚯蚓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土壤,以及背後的生態系統。

針對這種電蚯蚓行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對廣東省中山市的三家電蚯蚓機生產企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最終,法院判決三家企業賠禮道歉、賠償159萬元的生態環境損失費用。近日,這起公益訟案經由媒體報道後引發廣泛關注。然而,記者搜索某知名電商平台,發現各種電蚯蚓機仍在售賣,且銷量巨大,「不出蚯蚓包退」「日抓百斤」「6秒出蚯蚓」等廣告詞赫然在目。

「太有必要加強社會公眾對蚯蚓的認知了!」一輩子研究蚯蚓的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悲憤地說,「有人竟然覺得這三家企業被罰159萬元很冤屈,還有人認為蚯蚓又不是誰家的,為什麼不可以電蚯蚓?這背後是可怕的生態無知。」

捕捉蚯蚓怎麼就能引起一場官司,並讓孫教授如此悲憤不已?為此,記者走進蚯蚓的世界。

1

達爾文說:有蚯蚓的地方才有沃土

儘管蚯蚓被大多數人所熟知,但真正了解蚯蚓的人,可能還真不多。濕滑冰冷、微不足道,很難引發好感;生活在泥土裡,有它沒它、多了少了似乎也沒什麼關係。但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卻對蚯蚓情有獨鍾,研究了40餘年,並在其著作中給予蚯蚓極高評價——

「如果說,犁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那麼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過了,並且還要被它繼續耕耘。」「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的生靈像它們一樣,雖看似卑微,卻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蚯蚓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動物,有蚯蚓的地方才有沃土。」

1881年,達爾文發表了人生最後一部科學著作,題目就叫作《腐殖土產生與蚯蚓的作用》。孫振鈞告訴記者,達爾文曾經推論過,如果每英畝地里有5萬條蚯蚓,它們每年吞食土壤,可以排出7.68-18.41噸的糞便,如果將這些蚓糞平鋪在地面上,10年後就可以厚達2.54-3.81厘米,從而逐漸改變土壤。「要知道人類在面對一塊土地時,也不是想改造就能改造的,但蚯蚓就具有這種神力。」孫振鈞說。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在幾億年漫長的時光里,「蚯蚓是進化史上最重要的動物類群」。地球土壤的形成,與蚯蚓們無數遍的耕耘密不可分。通過取食、消化、排泄、分泌黏液和掘穴等活動,蚯蚓對土壤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地球有今天的生態環境,蚯蚓功不可沒。

蚯蚓是屬於陸棲無脊椎生物的環節動物,身體結構簡單,一條管狀的消化系統貫穿全身,吃枯枝爛葉、動物糞便等各種有機物。在孫振鈞看來,蚯蚓的第一大功勞就是在生態循環圈中扮演的分解者角色。「在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人類)—分解者(微生物和動物)組成的生態循環圈中,動物和人類可直接利用的植物生產量,通常占其總量的比例不超過一半。比如小麥,人類只消費麥粒,大量的秸稈留下了;畜禽養殖業更是如此。這些農林廢棄物和動物糞便需要分解者的作用才能返回生態圈。」

「如果不能及時分解,不能返回到植物生產中去,就會堆積成患,引起環境污染。這就相當於一條四車道的高速公路,突然彙集到一條羊腸小道,那會怎麼樣?」孫振鈞說,「從生態角度打這個比方就是想說明,分解者與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樣重要。」蚯蚓就是土壤中有機物分解的加速器,通過迅速分解有機物質,把其中的養分通過糞便的方式釋放出來,並在這種高速分解中讓土壤的PH酸鹼度、容重等理化屬性發生變化。

同時,蚯蚓對土壤結構形成的速度和形態、微結構、團聚體,以及植物生長和養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條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孫振鈞說,「首先,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物理性狀好的土壤主要表現在團粒結構上。蚯蚓在土壤中鑽洞活動,能很好地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同時疏鬆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和透氣性,這有利於根系的養分吸收和生長。

「其次,為土壤提供養分,改善了土壤化學性狀。」蚯蚓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鹽,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土壤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另外,蚯蚓處在土壤食物鏈的頂端,對土壤生物群落有重要的生物調控作用,它的存在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功能。」

這就是蚯蚓。在不為人關注的地下世界裏,從事着影響土壤、生態乃至人類生存的工作;看起來很臟,卻承擔著凈化的功能;它們吃掉並將活的和死的動植物材料轉化為營養物質,返回土壤,又從中長出新的生命。

2

農田裡蚯蚓消失了,就說明耕層不健康

近代以來,開啟現代認知之後,蚯蚓贏得了「大自然的園丁」「田間生物犁」「生態系統工程師」「土壤肥力轉化師」「微型改土車間」等一長串美譽,但也受到了更多人類活動的干預,並由此產生了更多互動。

「過去種莊稼的老把式都有經驗,哪裡蚯蚓多,哪裡莊稼就長得好。」原河南省土肥站副站長徐獻軍回憶兒時的情景,「小時候蚯蚓真多,犁開土層,隨處可見爬來爬去的蚯蚓。下一場雨,蚯蚓就會跑到地面上透氣。」

「蚯蚓與土壤是共生關係。」徐獻軍說,「蚯蚓多了,有利於改善土壤結構,打造健康耕層,增加土壤肥力,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挖開地塊可見到很多蚯蚓,說明耕地肥沃、質量較高。反過來,如果農田裡的蚯蚓消失了,就說明耕地的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耕層不健康了。」

對於土壤來說,蚯蚓是一種非常好的指示動物,能夠幫人們判別耕地質量好壞。一般認為,每平方米土壤里蚯蚓的數量大於50條時,表示土壤處於健康狀態;數量在20-50條時,表示土壤處於中等退化狀態;數量在4-20條時,表示土壤處於重度退化狀態;數量小於4條,表示土壤處於極不健康狀態。

20世紀中葉以來,隨着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全球土壤退化速度驚人,有20億公頃的土壤資源退化,並且趨勢還在加劇。「土壤安全」「土壤質量」「土壤健康」「土壤保護」等概念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研究發現,土壤圈地球表層系統最為活躍的圈層,是地圈系統中連接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岩石圈的核心要素。所謂土壤安全,是指土壤持續地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和淡水資源等生態系統服務,同時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相對穩定性的一種狀態。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沖教授不無憂慮地說,「但這種多樣性和穩定性在逐步被打破,人們能明顯感到蚯蚓變少了。」

近年來,我國同樣面臨土壤自然肥力退化,土壤「變瘦」「變薄」「變硬」等問題,突出表現為土壤沙化、板結、鹽鹼化、酸化。肥力是土壤本身最顯著的標籤,也是供應植物生長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儲蓄庫。在土壤中,承擔將肥力傳輸給植物重任的,往往是最上部的腐殖質層和有機層,腐殖質來自生物對植物殘體的降解或再合成。而易發生退化的,也是這部分土壤。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北京農學院教授劉克鋒對記者說:「土壤是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產物,蚯蚓在生態系統中,有自己的生態位,如果土壤中的蚯蚓或其他生物逐漸消失了,土壤就會慢慢失去生命力。沒有土壤生物,生物循環不可持續,農業生物循環又怎麼可持續呢?」

研究表明,土壤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巨大。一般來說,1克土壤中含有10億個細菌和2億個真菌菌絲,一把土壤中的生物數量超過地球上人口的總數。在一平方米的健康土壤下,可以發現多達1.5公斤的生物體,其中包括蚯蚓、蛔蟲跳蟲蟎蟲昆蟲幼蟲,還有許多微生物,包括細菌、原生生物和真菌。在土壤中算是巨物的蚯蚓,與其他土壤生物組成了一個很複雜的食物網,共同塑造着我們腳下的土壤。

然而,由於化肥農藥薄膜等化學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我們腳下的土壤生態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害。如何打造健康的土壤保障土壤質量?如何讓農業系統更可持續發展?讓變少了的蚯蚓重新多起來?最近幾年,一系列「土壤保衛戰」打響了。《土壤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實施,「土十條」「黑土地保護計劃」等政策相繼出台,保護性耕作技術、健康耕層構建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綜合配套運用……

「利用蚯蚓和蚯蚓糞研發的土壤調理劑也在陸續投入應用。」王沖告訴記者,「蚯蚓糞是微生物、植物激素、腐殖酸類等活性物質的載體和基質,其最大特點是將有機物—微生物—生長因子合理結合起來改善土壤環境,最終達到增肥、抗病、養土的目的。」

3

蚯蚓養殖串起立體生態循環鏈

在一些人盯上蚯蚓,通過賣電蚯蚓機、獵殺野生蚯蚓獲取經濟利益的時候,還有一些人認識到了蚯蚓的巨大價值,人工養殖蚯蚓,並通過蚯蚓串起了一條立體生態循環產業鏈。

在北京市延慶區舊縣鎮大柏老村,北京大地聚龍蚯蚓養殖合作社基地佔地120畝。44棟白色大棚整齊列隊,大棚南的230壟蚯蚓養殖床一字排開,每條壟上都有一條細細長長形似蚯蚓的黑色滴管。大棚北面是有機肥場,一側是大型有機肥分裝機器,旁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牛糞、蚯蚓糞堆。夏日的午後,肥場里絲毫沒有熏天臭氣,只有一種熱烘烘的發酵的氣味。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北京大地聚龍蚯蚓養殖合作社基地。張彭程 攝

走進大棚里,棚邊上種植的玉米、蔬菜、瓜果等各種作物,長得油亮油綠。合作社負責人馬艷明往蚯蚓養殖床表層一抓,數十條蚯蚓就露了出來,一色的粉紅身體,有的牙籤大小,有的像根細線,還有幾粒小米樣淡黃色的蚯蚓卵。「這種蚯蚓是大平2號,目前各地普遍養殖的就是這種。每年3月開始下種,6月份採收,一直養到10月底,冬天有4個月處於冬眠期。」

大柏老村是養牛專業村。2007年以前,家家戶戶都養牛,存欄量最高時有1萬多頭,年產牛糞8萬多噸。但每年用於耕地的牛糞不到30%,剩餘的只能亂堆亂放。「那時候,牛糞堆積如山,一到下雨天,滿街污水。」馬艷明回憶道。

2012年引進蚯蚓養殖後,馬艷明的養殖場包攬了本村所有牛糞,如今還涵蓋到了附近鎮村。牛糞成了蚯蚓的食源,污染問題解決了,還衍生出以蚯蚓糞肥為主的綠色循環農業。「主要生產兩種產品,一種是蚯蚓,以每斤7-8元的價格銷售給藥廠,提取蚓激酶,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另一種是將蚯蚓糞加工成有機肥,或者是園藝育苗基質、栽培基質,用於屋頂綠化和盆栽植物。」

「一條蚯蚓一天分解的物質重量相當於自身體重。」如今,大地聚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年處理牛糞8萬噸,產出蚯蚓120-150噸,產出有機肥或基質8-10萬噸。公司還先後研發出育苗基質和栽培基質兩項發明專利,以及葡萄專用肥、花卉專用肥等蚯蚓糞有機肥,連續多年供延慶區農業種植園區及廣大農戶使用。

研究發現,蚯蚓糞富含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元素,還含有鐵、錳、鋅、銅、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和18種氨基酸,有機質和腐質含量達到30%左右,被稱為「有機肥之王」。另外,蚯蚓糞中含有蚯蚓拮抗微生物和植物生長素,能為各種瓜果及農作物提供營養物質。

據介紹,延慶世園會百蔬園裡的盆栽蔬菜、基質土壤里都添加了蚯蚓糞,延慶區的希森馬鈴薯公司採購的是純蚯蚓糞。劉克鋒長期致力於高效有機肥料和園藝基質的研究與推廣,他說:「蚯蚓糞是一種溫和的有機肥,不用擔心使用量,適當多一些也不會造成燒苗。蚯蚓糞肥因其含有大量的腐殖質、黏多糖等物質,容易形成多級團聚體,大量的團粒結構,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固水保肥,蔬菜苗株更壯實。就像人一樣,身體好了不愛得病。」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用蚯蚓糞栽培基質種出的西瓜。張思琦 攝

在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御湯山的養殖基地,1997年就開始養殖蚯蚓的高偉齊有着同樣的體會,他一指蚯蚓床周邊的作物說,「看這些蔬菜玉米,用的都是蚯蚓糞,長得多好!」

河南豐碩寶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慶是位標準的80後「新農人」,2018年從會計師事務所出來創業,打理着30多畝蚯蚓養殖基地。儘管因為土地流轉費、人工費等成本高,市場銷路沒完全打開,基本沒掙到錢,但她充滿憧憬,「當初是看中了蚯蚓養殖屬於綠色生態產業,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才進入的。一頭是我國那麼多畜禽養殖企業,每年產出大量糞便廢棄物,一頭是耕地質量亟須高效有機肥改良,蚯蚓養殖有着多大的空間呀?助力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蚯蚓大有可為!」

4

蚯蚓渾身是寶,其價值遠未充分開發出來

如果說,「電蚯蚓」是只盯着眼前巴掌大的利益,而不顧攸關人類生存的生態利益,那麼,人工養殖蚯蚓產業則是將視線投向更遼遠的時空,把生態利益、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通過循環鏈條的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實現蚯蚓的價值。當然,從更大循環圈層來看,蚯蚓的價值還遠未充分開發出來。

孫振鈞介紹說,蚯蚓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研究人員在1975年選育出了適合於規模化人工養殖的蚯蚓品種(商品名大平2號)。我國1979年從日本引進,先後經歷了三次蚯蚓養殖熱。第一次是1979—1984年,主要是炒種,沒有實質性的開發利用。第二次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隨着溶栓新葯蚓激酶的商業化生產,藥廠需要大量鮮蚯蚓為原料。第三次是2000年後,隨着綠色、有機、循環農業的興起,對蚯蚓糞肥(有機肥王)需求量增大,促進了蚯蚓養殖快速發展。近年來,國家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大力推進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使得蚯蚓在環保和土壤修復應用技術發展上相對成熟,尤其是蚯蚓養殖在垃圾和污泥處理、監測環境、修復環境方面有廣泛應用,催生了蚯蚓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2018年第一屆世界蚯蚓大會在上海召開,世界蚯蚓產業聯盟(籌)也在上海成立,標誌着我國蚯蚓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蚯蚓為核心連接起了藥品、食品、飼料、肥料及化妝品等產業,蚯蚓產業方興未艾。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3.4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蚯蚓養殖」。從地域分佈看,陝西省相關企業最多,有近1.5萬家,佔比達到43.9%,山東和安徽以7100餘家和2100餘家分列二、三位。從註冊資本上看,超74%的蚯蚓養殖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其中48%的企業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從成立時間看,69.5%的相關企業成立於近1年內。

近年來,蚯蚓養殖企業高速增長。其中,2020年新增2400餘家,年註冊增速51.8%;2021年新增9300餘家相關企業,年註冊增速高達133.12%。2022年至今,已新增1.9萬餘家相關企業。

採訪中,多位蚯蚓養殖戶熱切呼籲,希望社會上加大對蚯蚓的關注和了解,蚯蚓渾身都是寶,蚯蚓產業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產業;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制定蚯蚓產業的行業規範,出台蚯蚓產品質量、蚯蚓有機肥質量等系列標準;希望有關方面加大蚯蚓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

5

「電蚯蚓」案呼喚野生蚯蚓資源保護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蚯蚓能夠大面積人工養殖,為什麼還要「電蚯蚓」進行「滅絕式」捕殺呢?

需要說明的是,蚯蚓又名地龍,「電蚯蚓」獵殺的是「廣地龍」和「滬地龍」,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等省(區)。地龍是傳統中藥材,具有通絡、平喘的作用,是生產降壓、舒張血管、溶解血栓等藥物的主要原料。

根據蚯蚓的不同習性,一般被分為三類,表居型、土居型和上食下居型。表居型就在樹葉掉落層,不往土裡鑽,大平2號就屬這種,只要堆上糞便等廢棄物,不會跑掉,也不往土裡鑽;上食下居型是在地下生活、地上採食,廣地龍就是這種,會打洞,每天早上到地面方便,蚓便會越堆越高,糞丘會越來越大,印度有種蚯蚓,糞丘能高達一米;土居型從來不到地面上來,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人工養殖蚯蚓。張思琦 攝

據介紹,目前離開土的廣地龍規模化養殖尚未成功,多從野外捕捉供藥用。現代化學農業及地龍主產區工業發展迅速,多種污染因素致使地龍的生存環境惡化,產量已越來越低。另一方面,近幾年中醫藥得到重視,加上地龍藥用價值不斷被開發,需求量增大,因此地龍收購價格從早年間幾十元一公斤,上漲到現在的300多元一公斤。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所謂的「聰明人」便發明了電蚯蚓機,使得採收非常方便。蚯蚓數量大的話,半小時就能採收五六十公斤。門檻低,隨時隨地可以捕獵,於是「電蚯蚓」被當作短平快的致富方法而成了某些人的副業。

「殊不知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對野生資源破壞極大,不少小的蚯蚓來不及鑽出來,就在地里被電死了。這也再次加劇了地龍數量的減少。」孫振鈞痛心地說道。

如何持續滿足中醫藥的需求,同時又能營造有利於地龍生長的環境?孫振鈞建議,儘快建立廣地龍生態保育區,保護野生蚯蚓資源。首先是摸清家底,搞清楚目前廣地龍的主要分佈區。第二是調查適宜地龍生長的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第三是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結合,發展林下高效立體經濟,林下凋落層養殖大平2號蚯蚓,創造適宜環境,促進地下廣地龍的增殖,還可以套種一些中藥材。「這樣地龍繁殖很快,既能促進蚯蚓種群保護,可持續地提供中藥用地龍,還可使閑置的林下資源增值利用。目前海南的萬寧瓊海等地正在進行檳榔、橡膠林下的地龍生態養殖試驗示範。在萬寧的北大鎮設立了海南萬寧廣地龍生態保育區。」孫振鈞說:「同時還要建議,國家出台保護野生蚯蚓的條例,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電蚯蚓』的懲處力度。」

劉克鋒呼籲,加強環境法律建設和環境倫理宣傳教育,「土壤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微生物就像人體的每一個組織或器官,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而蚯蚓則像脾胃一樣重要。電擊的後果是分解者被全面破壞、土壤活性的全面損傷,這不僅僅是環境倫理的敗壞,也是法律之外的一種嚴重犯罪。」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愛護生態鏈條上每一環節,最終受益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白鋒哲


蚯蚓報告:一起環境訟案背後的土壤警示 - 天天要聞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美國科學家是否會參與研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中方回應 - 天天要聞

美國科學家是否會參與研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中方回應

據中國網,6月2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等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法新社記者:美國法律禁止美國和中國開展太空領域合作,首先您對此有什麼評論和看法?第二,美國科學家是否會參與研究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樣本? 卞志剛:謝謝您的提問。在同美方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交流上,...
嫦娥六號「回家」這一天還有特殊意義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回家」這一天還有特殊意義

2024年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6月4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攝的等待點火起飛的嫦娥六號着陸器和上升器(動畫模擬畫面)。畫面中,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展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探索米索前列醇新用途:肛門給葯 - 天天要聞

探索米索前列醇新用途:肛門給葯

在住院醫囑審核中,我發現了幾例米索前列醇片超說明書用藥的情況。例如,一位產婦在剖宮產後,儘管接受了縮宮素注射,子宮收縮仍然不佳,隨後使用了0.4mg米索前列醇片肛門給葯預防產後出血。這引發了我的思考:肛門給葯米索前列醇片在預防產後出血中是否合理有效?米索前列醇,其為天然前列腺素E1的類似物,能夠抑制胃酸的...
消防實驗:車窗被炸飛10米遠,降溫噴霧使用不當會爆炸 - 天天要聞

消防實驗:車窗被炸飛10米遠,降溫噴霧使用不當會爆炸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搖一搖、噴一噴,一秒降溫、迅速製冷」的降溫噴霧又開始流行,但6月28日大興消防的一場實驗揭示,降溫噴霧在車內密閉空間使用時,如果遇到明火,會引發爆炸和起火。消防部門提醒,謹防「降溫神器」變「傷人利器」!6月28日,北京最高氣溫36攝氏度,下午2點多,迎來一天中最熱的時間。在北京市天交報...
鳥中「大熊貓」現身淮河蒙窪蓄洪庫 - 天天要聞

鳥中「大熊貓」現身淮河蒙窪蓄洪庫

大皖新聞訊6月27日早上6時許,阜南縣攝影愛好者在淮河蒙窪蓄洪庫,再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並且出現了青頭潛鴨與二級保護動物水雉同框的精彩畫面。
喜訊!馬鋼參與項目,獲國家級獎項! - 天天要聞

喜訊!馬鋼參與項目,獲國家級獎項!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馬鋼礦業羅河礦參與合作研究的「地下金屬礦智能開採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據了解,羅河鐵礦電機車無人駕駛系統研究作為該獲獎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高帶寬無線通信、電機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