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在四川彭山的樹林中,曉霧將歇、晨曦微漾,草藥的芳香撲鼻而來。68歲的高建成和幾位徒弟從成都趕來採藥,「製作高氏中醫瘡瘍外用膏藥需要新鮮草藥,而端午節後,艾葉的藥性最強。」他嗅了嗅手中剛採摘的艾葉說。
從採藥到加工、製作,高建成始終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中醫注重的是全流程的傳承。」他解釋道。
高建成,一位慈眉善目、身姿挺拔的老中醫,成都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類項目——高氏外科技術的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簡稱:成大附院)中醫科專家。他擅長使用中醫外治法治療常見病,尤其在骨折、骨傷、瘡瘍等疾病的治療上有獨到的見解。
今年,非遺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如何讓「高氏中醫」傳承下來、走得更遠?近日,我們對高建成和他的弟子進行了採訪。
2025年6月10日,高建成正在給患者診脈
歷史悠久,「高氏中醫」享譽川內外
2020年12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高氏中醫外科醫藥技術」被評為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根據成都市地方志和家族譜系記載,高氏中醫外科起源於19世紀中葉。經過幾代高氏先輩的傳承與發展,在骨折手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骨傷和瘡瘍治療為特色的獨特技術。20世紀初,師承著名中醫外科專家黃柱臣的高誠宗將這一醫術發揚光大,確立了其在川內外的聲譽,後來成為了中央保健局的特聘專家。
高誠宗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依靠行醫維持生計的中醫。1901年,聖修醫院(成大附院前身)成立,聘請高誠宗創立中醫外科(骨傷及瘡瘍)。1978年,高建成跟隨姑姑高誠宗在醫院繼續研學中醫。
高建成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勞動強度大,導致骨軟傷、關節損傷等骨傷患者增多;與此同時,衛生條件及生活水平較差,瘡瘍的發病率較高。在醫療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很多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傳統的中醫外科成為了他們的唯一希望。為最大限度減少對患者工作生活的影響,高誠宗和高建成主動犧牲周末休息時間接診。面對患者們的聲聲感謝,他們總是擺擺手,輕描淡寫說道:「謝啥子嘛!醫生就是治病救人的,見不得患者捱苦。」
隨着口口相傳,許多其他醫生無法解決的病症,患者紛紛找到了高誠宗和高建成,「高氏中醫外科」也因此逐漸聲名鵲起。
堅守初心,只為老百姓看得起病
高建成回憶,姑姑高誠宗醫術高明、名氣大,但她從不拒絕任何患者。當時姑姑的收入較為可觀,但她始終過着簡樸的生活,常常用自己的工資購買療效更好的麝香、牛黃、蟲草等名貴中藥材,調製後分包,免費送給那些病情嚴重、生活困難的患者,並以此為樂。很多患者付不起診金,於是經常帶一些自家養殖的蔬菜、雞蛋代替診金。久而久之,曾經的患者便成了老朋友。
高建成的女兒高治萍從小便與姑婆高誠宗生活在一起,她回憶道:「小時候,幾乎每天都會有訪客來家裡。那時,姑婆年事已高,很多事情都記不住,但她始終記得自己是治病救人的,所以,與訪客寒暄不到三句就會問『最近身體咋樣?』,然後話題就轉到問診上。來訪者大多是老朋友,大家會說一些小毛病,比如輕微感冒、胃口不好、身體疲乏等,姑婆聽了後會現場給開方,讓來人代寫。」
高建成從小耳濡目染着姑姑的醫術與態度, 他補充道,「高氏中醫的幾大治療手段,主要分為骨折、骨傷的治療和瘡瘍的治療。由於骨折、骨傷的治療主要依靠技藝手法,又是使用純中藥,所以與西醫手術相比,價格低廉;在瘡瘍的治療中,外用藥全部採用天然中草藥,沒有人工合成成分,因此價格也非常親民。這對於低收入群體是能夠接受的,如果價格過高,他們往往負擔不起。」每診完一個患者,他總要多「啰嗦」幾句:「一定要按時服藥!」「記得定期回來複診啊!」「保持健康作息,清淡飲食,吃好睡好心情好是儘早康復的前提。」遇到病情複雜的患者康復出院,他還會叮囑徒弟要主動定期回訪,預防病情複發。若有熟悉的患者向他索要聯繫電話方便諮詢病情,他也會爽快答應。正因如此,高建成身邊的患者和朋友都與他有着深厚的感情:醫院裏,年輕醫生親切地稱呼他為「高伯伯」,年長的醫生尊稱他為「高老」,小區里的保安保潔、樓下單車修理店老闆、藥店收銀員等街坊鄰居敬稱他為「高老師」。無論是年輕的、年老的患者,還是同行,都對高建成給予高度評價。
醫患相照,病人成了他的光
「現在的骨折患者主要是兩類,老年性的病理性骨折和年輕人因意外摔傷引起的外傷性骨折;瘡瘍的患者雖然減少了,但帶狀皰疹、濕疹、糖尿病性潰瘍等皮膚問題有所增加,高氏中醫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高建成說。
2017年,一名患者不慎摔傷,導致脛骨平台粉碎骨折,就近醫院擬採用手術治療方案,先為患者進行內固定手術,休養3個月後嘗試緩慢行走,1年後根據恢復情況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物,但由於患者擔心治療時間太長耽誤工作,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方案,所以遲遲沒有開展正式治療。經病友介紹得知「高氏中醫」擅長治療骨折、骨傷問題後,特意轉院到成大附院求醫,希望進行保守治療。高建成一邊耐心傾聽患者的擔憂,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介紹治療方案,既安撫了患者的情緒,又讓患者了解整體治療思路。經過運用高氏中醫獨創的「柔拍療傷法」並結合特調膏藥,2個月後,患者康復了。
帶狀皰疹俗稱「蛇纏腰」,是一種「聽着就疼」的病毒性皮膚病,曾有患者描述「就像有千萬隻螞蟻同時啃噬我的神經」。2023年夏天,一名60歲患者發現左側胸肋部有些許瘙癢,第3天便冒出了小水泡,然後從瘙癢處迅速向背部發展,一直從後背到前胸,並且伴隨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入院後,很快確診為帶狀皰疹,轉由高氏中醫接診。治療期的前幾天,由於帶狀皰疹帶來的劇烈疼痛讓患者寢食難安、情緒煩躁,高建成總會在複查時多停留片刻,鼓勵患者勇敢堅持,並親自調製皰疹膏,囑咐患者配合內服中藥及針刺治療。很快,皰疹開始乾涸結痂,患者疼痛明顯減輕,2周後痊癒出院。
「一旦行醫,就不能昧着良心,所有患者都要平等對待。患者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我們作為醫生一定要盡全力為他們消除疾病、減輕痛苦。」高建成常對自己的徒弟說。
與大多數老年人一樣,高建成也經歷了眼疾的困擾。去年11月,高建成的右眼視力突然急劇下降,經檢查,是由年齡增長和長期用眼過度引起的青光眼和視網膜脫落,需要立即入院手術,術後還要俯卧1個月。「那段時間,他雖然積極配合治療,但是情緒非常低落,覺得自己再也無法看病了,對社會沒有價值了。但是,每次只要接到患者諮詢病情的電話,他立刻精神煥發、聲如洪鐘,與剛剛還在唉聲嘆氣的樣子判若兩人。」他的女兒告訴記者。
如今,高建成依然堅持在成大附院中醫科每周二全天坐診,為了能繼續看病,他想了一個辦法,「我通過徒弟的眼睛來看診,隨後口述病情,由他們代為打字開具處方。」
十年收徒,「傳承人不姓高也行」
中醫講究代代相傳,但在高建成看來,「高氏中醫」的傳承人不一定姓高。「多一名醫者掌握,就多一些患者受益。」十年來,他收了多名徒弟,成大附院孟君、王東、楊愛國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成大附院中醫科副主任孟君在博士畢業後,便拜師高建成,跟隨他學習了10年。她表示,高氏中醫在治療骨折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並且從師父身上真正讀懂了「醫者仁心」的深意。「幾年前,一名50多歲患者從地鐵扶手跌落導致三踝骨折,急診醫生告知需手術治療,若不及時手術,愈後極有可能會終生跛行。因患者患有基礎性疾病,不宜接受手術治療,多方打聽並考慮再三後,患者決定保守治療,於是找到了我們。師父帶着我們仔細檢查了患處,運用專門的揉法按摩,通過內服聯合外用的方法,只用了1個月時間便讓患者行動恢復如初。另有一名90多歲的婆婆患有日光性角化病,眼睛周圍有幾處長了腫瘤一樣的角化增生,我們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生活習慣,制定了專門的治療方案,通過外用藥外敷、中藥口服,1個月左右康復出院。由於是高齡患者,師父給她開的藥物都是液體劑型的,服用很方便,並且能預防噎食風險,花費也很便宜。患者出院的時候,師父還千叮嚀萬囑咐說有需要可以隨時撥打他的私人電話。」
「每兩個月就會有一次師門學術研討活動,師父不僅教我們診療技術,還親自帶領我們製作外用藥,將數十年沉澱的醫道心得傾囊相授。平日里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給師父打電話,他的遠程指導總能提供關鍵思路,顯著提升了我們的診療效率和患者預後。」孟君透露,未來將會把一些常用且療效顯著的「高氏中醫」的藥物做成統一的院內製劑,便於患者使用。
康復醫學科主任王東也提到,醫院非常重視「高氏中醫」,「我們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也申報了《著名老中醫高誠宗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課題,並出版了相關專著、獲得了專利。明年將計劃申報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我們還把高氏中醫推廣到了基層醫院和社區,推動藥物的現代化生產,並已申請發明專利,力爭讓高氏中醫的品牌影響力更大。」
高建成深知,「高氏中醫」的傳承絕非僅是技藝的薪火相傳,更是一份濟世之責的永恆託付。將這一脈岐黃之術傳承下去,不僅是為了續寫「高氏中醫」的輝煌,更是為了讓這盞明燈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復之路。這份厚重的使命,必將在他與弟子們日復一日的堅守中,綿延傳承,跨越時代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