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的數智門診里,患者鄧先生坐在四診儀前,這台設備搶先一步完成了「望聞問切」——它既可捕捉舌苔的毫釐變化,亦可描摹脈搏的陰陽浮沉。根據之前的智能預診,短短數分鐘,一份融合中醫辨證思維與西醫循證邏輯的診療方案已然傳輸到醫生的電腦屏幕。
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全國首個全流程中醫數智診療門診的真實日常。在這個平常的空間里,「中醫橫琴垂類大模型」正快速成長,它收錄了5萬餘份名老中醫的診療智慧,通過舌象、脈象、面診的細微區別,精準區分「濕熱」與「寒濕」的差異,甚至能開出兼顧「君臣佐使」的傳統方劑。
醫療與人工智能,正是傳統與現代的奇妙交融,也是一場靜悄悄發生的醫療革命,正在改寫人們對醫療的固有認知——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滲透到醫療體系的毛細血管,而全國首個全流程中醫數智診療門診,恰似一枚稜鏡,折射出珠海乃至廣東在「ai+醫療」賽道上的超前布局與深層思考。
人工智能,醫院裏的數字化「革命」
在數智門診,四診儀無疑是最吸引人目光的設備之一。這台集舌象採集、脈象檢測、面診分析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設備,正是數智門診的核心。「患者只需要坐在這裡,回答幾個問題,系統就能自動完成標準化的數據收集並生成結果。」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風濕血液科主任儲永良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個「寶貝」。
這套由廣東省橫琴實驗室研發的「中醫橫琴垂類大模型」,目前已收錄5萬餘份名老中醫病歷,構建起涵蓋證候分類、方劑匹配、藥性配伍的立體知識圖譜。在試點的風濕血液科和乳腺科,系統通過預問診機械人、四診儀採集的數據,可在短短數分鐘內生成包含中西醫診斷建議的ai病歷——可視化的呈現讓傳統醫學的抽象概念變得觸手可及。
「它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醫學圖書館員。」儲永良翻動着電腦上的診療記錄,「系統不僅能比對全國名老中醫的經典方劑,還能根據患者體質動態調整用藥方案。」這種「人機協同」的模式,為醫生提供方向性的輔助判斷,使得患者的問診時間大幅降低,病例的辨證準確度也大幅提升。
「這個系統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中西醫結合的。系統不僅能給出中醫辨證方案,也能同時提供西藥建議。」儲永良介紹道。以臨床為例,部分患者需使用免疫製劑(屬「攻邪類」藥物),系統往往會參照醫生的經驗,配合中藥「扶正類」方劑以調和藥性,避免衝突。「這種『合理配伍』的能力,是目前其他系統尚無法實現的。」
「雖然目前系統只能處理數據庫中已有的內容,但一旦創新的方案被學習,就會被納入ai知識庫。」儲永良表示,「它就像一個擁有龐大醫學知識儲備的智能助手,需要我們不斷『餵養』和指導,才能不斷進化、真正強大起來。」
着眼基層,惠及更多百姓
人工智能的光芒照亮的不僅僅是城市裡的三甲醫院,另一場靜悄悄的變革正在基層、社區乃至鄉村上演。
專家可以下沉基層,但技術呢?實際上,想要靠傳統的幫扶方式進行醫療下沉,作用十分有限,ai+醫療的出現可將高質量的均質化醫療服務,通過技術創新手段帶給醫療能力相對欠缺的地方,可以說打通了醫療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在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院長陳前軍看來,ai+醫療可以讓病人得到更規範的診療服務以及診療過程中更全面的診療方案。「通過ai將名醫經驗下沉到社區,可以提升基層診療水平,同時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醫藥產業優勢,建立標準化的中醫智能診療協作網絡,服務更廣泛的群眾。」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信息科負責人陳堅志表示:「數智門診發佈運行之後,已經有包括新疆在內的其他地市醫院主動聯繫到我們,我們也正在評估如何將這套標準的流程和方案推廣到其他偏遠地區的醫院。」
除了醫院,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這一賽道。廣東銘凱醫療機械人有限公司發佈了以社區與康養機構為目標市場的「數字化社區養老ai康復醫養診療系統」,解決了老年人群在社區、康養機構完成長周期性疾病日常康復需求的痛點,攪動「一池春水」。
「珠海一直在持續推動建設ai智慧醫療落地應用。將『智慧醫療服務提升行動』列入珠海衛健今年十大行動之一,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服務全流程應用,提升醫療救治服務、驅動健康服務創新持續深化。」珠海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依託5g、物聯網與ai技術,在中山五院、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遵醫五院、珠海市人民醫院、珠海市婦幼保健院、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先後落地了ai智能問答、ai報告解讀、ai病歷摘要、ai影像輔助診療、ai病理圖像輔助診斷、ai運營分析、手術機械人等功能多種ai實際應用,持續利用ai技術為居民提供更智能便捷的高質量健康服務。
放眼整個廣東,ai+醫療早已開始了探索之路。2024年7月,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chatzoc大模型落地應用攻堅啟動,目前已在湖南、新疆、海南以及馬爾代夫等多點落地使用;而在廣州市黃埔區夏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從檢查到拿到ai系統生成的報告,僅需5分鐘。
未來,全省基本衛生信息系統將搭載成熟的ai輔助診斷系統,省內超過800家鄉鎮衛生院的基層工作人員能夠藉此獲取決策參考;此外,還將在省遠程會診信息系統「上新」醫學影像輔助診斷ai系統,讓更多醫護人員免費藉助ai提升診療效率。
智造未來,大灣區醫療新基建
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後,是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加持。
數據顯示,人工智能是廣東省優勢產業,連續4年來,廣東每年都有新的政策文件出爐,圍繞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機遇大力度扶持。聚焦到醫療相關,《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實施「人工智能+中醫服務」;今年3月出台的《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在教育、醫療、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領域廣泛拓展運用。就在今年6月20日,廣東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在廣州舉行的「醫學+ai」賦能現代醫院高質量發展白雲山論壇上介紹,全省已經構建完善政策體系,夯實數據基礎,在健康檔案互通、ai輔助診療等領域取得成效。目前,廣東正在培育中級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業務管理等六大板塊300餘項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目前廣東已經成了中醫藥+人工智能的智算中心。建立高質量的中醫藥大模型,實現人機聯動的智能輔助診療,對於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劉良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此外,廣東中醫藥領域已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創新平台,省部共建中醫濕症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癥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多個項目。
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在同步進行。一位人工智能領域業內專家表示,當前大部分中醫ai系統建立在「醫案經驗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標註過的癥狀、疾病判斷和用藥數據進行學習和思考,其核心依賴於歷史經驗的「準確性」。「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為中醫診斷的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一個數學模型。」該專家表示,「這是一個來日方長的艱巨任務,像珠海數智門診這樣的探索,已經在應用層面取得顯著突破,它們既是寶貴的實踐,也為更深層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數據支撐。」
這些政策與技術的不斷落地,如同精準的施工圖,讓ai+醫療似春雨般潤物細無聲。
如今,不少市民已經對ai診療表現出積極態度。40歲的丘女士表示,這是她第一次了解到ai輔助診療的概念,「還是非常期待的。我想先由ai給出初步判斷,再轉到相應科室進一步診斷和治療,這樣的流程讓我覺得更有保障。」儲永良的回答充滿溫度:「ai是助手,但溫暖的手永遠來自人類。」
這種「科技有溫度」的理念,正在廣東醫療界形成共識——ai必須始終服務於人的價值判斷,就像導航軟件再先進,最終決定方向的還是方向盤。無論是經驗模型的快速應用惠及基層,還是回歸理論本源的深層探索,其終極目標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讓技術成為鏈接古今智慧的橋樑,讓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觸達每一個角落,同時守護那份不可替代的人文關懷。
站在伶仃洋畔眺望,一幅波瀾壯闊的「ai+醫療」畫卷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徐徐展開,這場醫療新基建,不僅是中醫藥千年智慧的現代表達,更是科技向善理念的時代註腳——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拓展着醫療的便捷,而那份對生命的關懷和守護,始終是這場變革中最溫暖的底色——如同精密的導航系統,賦能醫者這位始終掌握方向盤的舵手,駛向更高效、更公平、更可及的健康未來。
文 | 記者 鄭達 朱嘉樂 實習生 楊蔚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