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小科室」在醫療體系中的獨特角色與專業力

2025年05月25日09:20:15 健康 3014

作者:葉艷彬



【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小科室」在醫療體系中的獨特角色與專業力 - 天天要聞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  引進人才
稱職/學歷: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廣東省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委員;
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委員;
廣東省營養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等。

負責及主要參與10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課題。獲中國營養學會成立70周年「傑出青年獎」, 發表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雜誌40多篇,著作4部。

出診時間:
暨大總院:周一上午(多學科減重門診),周二上午、周四上午(醫學營養減重專科門診)


文章首發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發佈


 「全院的病人都是我們的病人」 


葉艷的辦公室位於廣州華僑醫院門診樓四樓,一扇不起眼的綠色磨砂玻璃門背後。與門外聚集着許多等待叫號的病人的超聲科不同,一門之隔的營養科十分安靜。「我們日常值班在這裡,出門診在三樓。」沒有專門的病房,辦公空間相對狹小,甚至辦公室與科室不在同一層樓,這是國內大多數醫院營養科的常態。不同於其他科室有特定的治療對象,雖然沒有專門的病床,但營養科服務於全院病人,需要覆蓋所有需要健康與營養支持的患者,「我們沒有自己的病人,但全院的病人都是我們的病人。」葉艷彬打趣道。


營養科的醫生們每天早晨不會進行集中交班和查房,而是直接投入到門診和病房的工作中。她們需要對前一天或前幾天的病人進行隨訪,跟蹤處理,並為新病人準備治療方案。葉艷彬強調,營養科的工作不僅包括門診,還包括病房隨訪和營養處方的開具,而這些往往影響着患者的藥物吸收或接受其他治療手段的效率。


目前,廣東省設立了專門營養科室的醫院並不多,「基本上都是三甲醫院才有」,時常有在網絡或電視節目中看到葉艷彬的科普介紹、慕名前來挂號的患者,「很多患者她們是在別的醫院其他科室挂號之後,檢查了,才發現自己要控制飲食,再轉到我們營養科來的,最常見的是減重、糖尿病、厭食症這些患者。」此外,腎病患者、腫瘤患者等與營養密切相關的疾病患者也是營養科的治療對象,「他們(專科門診)就是給患者開藥、開檢查,至於怎麼吃,專科門診一般不講。」葉艷彬指出,儘管這些疾病有專門的門診,但通常不會涉及營養指導,而營養科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從業二十載 

 營養學人的術業專攻 


正是由於臨床患者多樣、科室跨度大,營養科醫生往往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以便能夠為不同病症的病人提供專業的營養支持,「其實很多病都不是孤立的,比如說肥胖,就會合併很多肥胖的併發症,血糖異常、高血脂痛風脂肪肝,這些是最常見的;再比如說糖尿病要怎麼吃,怎樣控制,還有腎病也是要控制一些蛋白質,需要怎麼樣去調整,這些說起來很雜,但都是我們要去掌握得很清楚的。」


二十多年前,結束高考的葉艷彬正處於專業選擇的十字路口,「那時我們的消息是不通的,也沒有什麼招生簡章、專業介紹。」最終選擇營養專業,是源於她「不太想當醫生」的想法,「當時以為這個專業未來可以去當營養師、科學家之類的,後來入學了才知道,我們這個專業是培養專業的營養醫師的,就還是要進醫院。」


剛參加工作時,國內醫療營養科學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營養科與醫院飯堂設在一處,「我們跟着飯堂給全院病人配餐,做膳食,摘菜、烹調、開治療餐。」畢業兩年後,營養科學得到重視,卻又面臨營養醫學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許多營養科室通常從其他科室抽調醫生組建,「實際上半路出家和一開始就學營養的人,思想觀念是有區別的。專科醫生通常都想着這個病要用什麼葯,做什麼手術,但營養科醫生就認為,用藥的前提是病人的身體能承受得住,沒有身體基礎,用什麼葯都沒效果。」


【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小科室」在醫療體系中的獨特角色與專業力 - 天天要聞


當已經成為臨床營養科主任的葉艷彬,再次回顧自己的求學經歷時,她感慨,營養知識的普及,尤其是臨床營養的普及和臨床營養的發展,需要從醫學生、本科生開始培養教育,「不然很多學生到做了醫生之後,他們的觀念就定型了,也很少再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了。」


近年來,營養學科進步迅速,除了制定、改善患者的日常膳食,越來越多的特醫食品、營養試劑被應用到臨床治療之中。然而,臨床中的許多病人、家屬,甚至醫生,對特醫食品的認知存在誤區,更傾向於讓病人通過直接進食補充能量。「其實這樣是本末倒置,如果一個病人她的營養都不足以維持最基本的身體機能了,她還怎麼去吸收自己吃進去的食物呢?我們的營養補充也不是無窮無盡的,等到病人休養到一定程度後,也會逐步讓她恢復進食。」


 從投身科普 

 「小科室也有小科室的使命」 


葉艷彬診過一位體重近300斤的患者,在其團隊的治療干預下,用八個月的時間將體重減到了90kg。「其實營養的治療重在平時,像這個患者之所以能這麼成功,既需要我們營養師團隊的執行監督和技術支持,也需要患者自身和家屬的密切配合。」正因此,葉艷彬十分看重營養科普工作,「其實說白了,營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預防,如果能夠在這個關口把疾病預防好了,那患病人數自然會少,患病年齡也會延遲。」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講述,將營養知識帶給更多的人。


【醫院營養科】葉艷彬:「小科室」在醫療體系中的獨特角色與專業力 - 天天要聞


如今,葉艷彬開設了「葉艷彬營養小學堂」視頻號,「吃肉少並不代表攝入的油脂少哦,我們精緻的碳水攝入過多,糖分攝入過多,這些都會對血脂產生影響的。」視頻中的葉艷彬,身着白大褂,用平實的語言解釋一個個生活中的營養誤區。


談及未來,艷彬表示,醫院營養科將開展更多關於肥胖、減重、糖尿病、脂肪肝等營養代謝疾病的研究,「目前已經開設了醫學營養減重的專病門診,未來還會開脂肪肝營養治療、胃腸道微生態的專病門診,去進一步發展亞專科。」事實上,許多醫院同行也常常到訪葉艷彬的辦公室,希望她能打造一份「量身定製」的減重方案,尋求專業的營養指導,「我們營養科是小科室,小科室也有小科室的使命,能讓大家都慢慢重視起營養科,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營養保健,把疾病在預防的關口就消滅掉,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今天起,吃飯請調整一下! - 天天要聞

今天起,吃飯請調整一下!

很多人為了趕時間經常十分鐘就解決一頓飯但這種「超速」吃飯的習慣會給健康帶來負擔多項研究報告表明,在幾乎所有年齡組和人群中,進食速度與肥胖呈正相關。更可怕的是,習慣性的快速進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風險。
「鍾南山科普工作室」成立 5位院士共同為其揭牌 - 天天要聞

「鍾南山科普工作室」成立 5位院士共同為其揭牌

2025年5月24日,「2025南山呼吸健康論壇暨廣州國家實驗室成立4周年系列學術活動」於廣州圓滿舉辦,「鍾南山科普工作室」在主論壇上正式揭牌成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中國
茶喝不對,功夫白費:9種體質的「個性養生茶」 來了! - 天天要聞

茶喝不對,功夫白費:9種體質的「個性養生茶」 來了!

茶性分寒熱溫涼,功效各異。一杯茶能否養生,關鍵在於「對症下茶」。這種因人制宜的理念,正是中醫養生的精髓所在。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類,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不同的體質,對茶的需求也大不相
省立醫院醫生走進龍奧學校開展護脊知識趣味科普活動 - 天天要聞

省立醫院醫生走進龍奧學校開展護脊知識趣味科普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5日訊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脊柱外科劉緒昌醫生化身「護脊小老師」,帶着可愛的動畫和真實的「脊柱模型」走進濟南市歷下區龍奧學校,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 「挺直小脊樑」 健康課。
醫生推薦的這 8 種營養補劑,真的對家人身體好! - 天天要聞

醫生推薦的這 8 種營養補劑,真的對家人身體好!

平時想選點適合孩子、適合大人的營養補劑,但又不知道應該怎麼選? 如果自己盲目選擇的話,很可能人體真正需要的營養素,都沒補到位。 今天帶來醫生推薦的 8 款營養好物,價格實惠,大家可以放心按需購買。而且現在搶在嚴選618下單,還能享受這些驚喜福利大額滿減:領1000元券包,券後滿200-30元,滿400-60元,滿600-9...
新華鮮報丨「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 - 天天要聞

新華鮮報丨「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

新華社海口5月25日電 題:「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新華社記者李恆「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舞台上表演者歌唱《孤勇者》,引起了許多罕見病患者的共鳴。5月23日至25日,2025年罕見病國際交流會在海南海口舉行。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臨床醫生、科研人...
遲福林:合力共建高水平的RCEP - 天天要聞

遲福林:合力共建高水平的RCEP

5月24-25日,由中國日報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主辦,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海南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支持的「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貿易區——2025RCEP區域發展媒體智庫論壇」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開幕式上以「合力共建高水平的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