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訊 記者從珠海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手術團隊近日成功為一名尿毒症患者進行了腎移植手術。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珠海首例跨血型親屬捐獻腎移植手術,患者所用的腎源,來自於自己的母親。
為何患者的母親決定將自己的腎臟捐給兒子?醫院又是如何開展手術的?南都「珠海大健事」欄目近日邀請主治醫生介紹了相關情況。
病例介紹
母親欲捐腎拯救尿毒症兒子
多學科專家制定診療方案
據介紹,34歲的趙先生4年前因氣短、乏力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尿毒症,並開始規律進行透析治療;但從半年前開始,趙先生每次透析後心肺功能依舊很差,勞動能力受到很大影響,生活質量大幅降低,需儘快行腎移植手術。
「只要他能好好活着,我捐一個腎沒有什麼事的,醫生說了,對以後的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在聽說親屬活體配型成功也能捐獻腎臟的消息後,趙先生的母親便想捐出一個腎給兒子。趙先生擔心母親捐腎後健康受到影響,但見到母親的態度異常堅定,最終還是同意了母親的要求。
中大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戴英波介紹,趙先生和母親除了血型外的所有檢查都合格,趙先生是A型血,而他的母親是B型血,不符合普通的ABO輸血原則。
據了解,供、受者ABO血型不相容是移植手術的禁忌症,未經免疫脫敏處理的受體在接受不相容血型供腎時,會即刻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移植物難以存活。而開展跨血型腎移植,需要採用淋巴細胞清除劑、血漿置換、免疫抑制等措施,清除受者體內預存的血型抗體。

醫院多學科專家制定診療方案。
中大五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賈英斌介紹,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首先要對趙先生與母親進行全面檢查,再對趙先生進行「脫敏」處理,以清除他體內的血型抗體,達到手術要求後,再把母親健康的腎臟移植到他的體內。
幸運的是,趙先生與母親配型良好。B型血的母親體檢結果顯示其健康狀況良好,雙腎解剖及功能狀況良好;A型血的趙先生體內抗-B血型抗體滴度初始就已處於較低水平,無需處理已經滿足了診療指南的要求。
據悉,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經濟負擔,醫院泌尿外科團隊深入研究了國內外跨血型腎移植的技術進展,並多次組織輸血科、腎內科、心血管病中心、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麻醉科等科室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制定了符合該例B型供腎捐獻給A型受體的免疫脫敏及腎移植診療方案。
手術過程
醫院有序開展供腎獲取、腎移植手術
患者10天後順利出院
7月9日,這場跨血型腎移植手術正式開始。在趙先生母親的手術間內,醫生坐在達芬奇手術機械人控制台前,通過手指運動控制機械臂運轉,開展供腎獲取手術。2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手術現場。
在趙先生的手術間內,醫療團隊接到修整完的供腎後,開始按計劃實施腎移植手術。術中,醫療團隊將腎臟的動脈、靜脈逐一精細吻合,開放血流,只見腎臟顏色紅潤、飽滿,確定沒有超急性排斥發生後,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患者術後的尿量,是衡量腎移植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術後3小時,趙先生順利排尿。但術後3天,在患者是否發生急性排斥反應的關鍵節點,趙先生的尿量突然從150ml/時降到15ml/時。
排除趙先生體液不足及藥物損傷等因素後,醫療團隊考慮患者為急性排斥反應,再次給予激素抗排斥治療。因及時調整用藥,術後第5天,趙先生的尿量等指標「重回正軌」。

趙先生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合影留念。
7月19日,趙先生的腎臟功能恢復正常,順利出院。「我感覺自己真的非常幸運,專業的醫護團隊和偉大的母愛,讓我重獲新生。」
戴英波表示:「以往血型不相容被認為是腎移植『禁區』,隨着器官移植技術的進步,跨血型腎移植手術的開展,將為更多需要接受移植的尿毒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專業解讀
親屬活體腎移植可縮短患者等待時間
術後恢復快、治療費用低
據介紹,親屬活體腎移植是從活體供者獲取一個腎臟移植給受者。在我國,活體器官捐獻必須年滿18周歲,受者限於活體器官捐獻人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有證據證明與活體器官捐獻人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係的人員。
據悉,運用該方式開展手術,患者等待時間可進一步縮短;同時,由於活體供腎熱、冷缺血時間較短,供腎質量可以得到保證;此外,以該方式開展手術,組織相容性好,術後排斥反應發生率低,且術後恢復快,治療費用低。
對於活體供者而言,捐獻一側腎臟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據了解,人體腎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一般來說單個腎臟已能滿足正常生理需求。研究表明,經過嚴格健康評估的活體捐獻者,捐獻一側腎臟對其中、遠期健康狀況無明顯影響。
「珠海大健事」 欄目出品
統籌:南都記者 王靖豪
課題組成員:張景淞 曾奎達 韋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