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高了,不少人心裏一緊,醫生一說「得控制」,就像腦袋上懸了根繩子。把它從4.9降到1.8,沒想像中那麼難,關鍵是找對方法,慢慢做,能見效。
看不見的「壞膽固醇」,到底有多壞
低密度脂蛋白,聽着陌生,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壞膽固醇」。它在血液里像郵差一樣,把膽固醇送到身體各個角落。但是送得太多,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時間一長,血管就越來越窄,像被黃泥巴糊住的水溝,心梗、腦梗也就來了。
一份發表在《中國循環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每升高1毫摩爾,心血管病風險就增加20%。所以醫生盯着這個數值不放,是有道理的。
降下來靠的不是「餓」,是吃對了東西
不少人一查出低密度脂蛋白高了,就開始不敢吃、不敢喝,甚至連米飯都不碰了。把它降下來,靠的不是「餓着」,而是吃得聰明。
每天早餐換成一碗燕麥粥,比吃油條豆漿強多了。燕麥里的β-葡聚糖就像掃地的拖把,把血里的膽固醇一步步帶走。
午飯別老吃紅燒肉或者炸雞腿,換成半碗黃豆燉鯽魚,或者海帶燉豆腐,這些食材不僅脂肪少,還能幫忙清理血里的「垃圾」。
晚上沒胃口的時候,不妨來點蘋果或者獼猴桃,這些水果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血脂。
油不是不能吃,關鍵看你怎麼用
有人怕脂肪,做菜連油都不放。其實人體也需要脂肪,關鍵是選對油、用得巧。
炒菜時,把豬油、黃油換成橄欖油或者菜籽油。別炸別煎,改成煮、蒸、燉,鍋底少放油,不但味道在,脂肪也少了。
一天三頓飯,油量最好控制在20克以內,大概就是一個礦泉水瓶蓋那麼多。看似少,但足夠日常炒菜用了。
不動不行,血脂靠活動慢慢清
坐着不動,血脂就像水塘里的死水,越積越多。身體需要動一動,才能像水流一樣把多餘的脂肪帶走。
家裡沒有時間鍛煉?那就把家務當運動。拖地、擦窗戶、掃樓梯,每次動個30分鐘,也能慢慢把血脂「磨」下來。
有研究發現,每周走路150分鐘以上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平均下降0.4毫摩爾。每天兩次散步、一次30分鐘,走着走着,血脂就穩了。
睡不好,葯都白吃一半
有人吃藥、節食、鍛煉,做了不少,就是血脂不見降。其實問題可能就藏在晚上那幾個小時睡覺的時間裏。
睡眠不好,尤其是經常熬夜、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身體更容易出內分泌紊亂,肝臟處理脂肪的能力下降,低密度脂蛋白就不肯降。
晚上9點半到10點之間上床,關掉手機,房間調暗光線,睡前不喝濃茶和咖啡。把睡眠調順了,身體自己會幫着修理血脂。
葯不是魔法糖,吃了還要盯住飲食
很多人一吃上他汀類藥物,就覺得萬事大吉,吃油炸、喝甜飲料也不管了。但葯不是護身符,它只是幫一把,真正的改變還得靠自己。
藥物確實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如果一邊吃藥一邊大口吃烤腸、喝奶茶,血脂還會悄悄回升。
葯和生活習慣要搭配,才是一對好搭檔。醫生開的葯按時吃,自己也得在飲食和作息上動點腦筋。
有些變化,身體不會說,但能看得出來
血脂高時,身體往往不喊疼,也不叫苦,但有些細節能提前透露風聲。
比如早上起床後總覺得頭重腳輕,或者走幾步路就胸口發悶。這些都可能是血液太「黏」了,膽固醇在血管里作怪。
還有人發現自己眼睛角膜邊緣出現白圈,或者眼皮上長出黃色小斑塊,這些都可能是膽固醇偏高的外在表現。別光看臉色,身體的小動作其實早就提醒了。
吃飯太快、情緒急、壓力大,也會讓血脂升高
有人覺得自己吃得挺健康,但血脂還是高。吃得快、情緒急、老是焦慮,這些都能影響膽固醇的代謝。
吃飯速度放慢,每口飯嚼15下以上,能減少食物對血脂的衝擊。吃得快,身體來不及處理,脂肪就容易囤積。
情緒起伏大、壓力重,腎上腺素飆升,也會刺激身體製造更多膽固醇。每天抽點時間放空自己,哪怕只是坐着發獃,也是一種調節。
把這些小事堅持做,數字自然就往下走了
降低密度脂蛋白不需要大動作,也不靠什麼「神葯」。關鍵是把日常生活里的小細節做對了。
把香腸換成蒸雞蛋,把蛋糕換成玉米面窩頭,把可樂換成溫水加檸檬片。這些看起來平常的動作,加起來就是改變血脂的力量。
堅持三個月去複查一次,多數人能看到數字慢慢往下掉。從4.9到1.8,不是奇蹟,而是一步步換來的結果。
看懂化驗單,比吃對了更重要
很多人拿着化驗單,不知道怎麼看。除了總膽固醇,更關鍵的是看低密度脂蛋白(LDL-C)那一行,單位通常是毫摩爾每升(mmol/L)。健康人群建議控制在2.6以下,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最好控制在1.8以下。
下面這張表,可以幫忙大致判斷情況: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李光偉,郭曉蕙,王增武,等.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訂版)[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3,51(2):95-115.
[2]周玉梅,劉芳,趙麗,等.燕麥β-葡聚糖對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22,38(11):1509-1512.
[3]張強,胡曉紅,王建軍.步行鍛煉對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021,40(3):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