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陽氣外浮,體內脾胃反而處於虛寒狀態,加上冷飲刺激、濕氣困脾、貪涼傷陽三大誘因,導致——
濕濁內停:舌苔厚膩、身體困重、大便黏膩;
虛寒加重:腹痛喜暖、吃涼即瀉;
氣滯失調:脘腹脹滿、噯氣反酸。
雖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但發作起來只想趕緊好。
今天就來介紹3種簡單的中成藥,「搞定」各種胃不舒服。
第
1
點
—The First—
參苓白朮散
專克「濕困脾虛」
脾不止能夠運化水谷精微,還能運化水液。有了脾的升清降濁,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都能得到津液的滋養,垃圾廢水也能往該排的地方去。
但如果脾胃虛了,運化功能會變差,好水(津液)的生成效率低,廢水又排不走,越積越多,濕的問題就越來越明顯。
而參苓白朮能夠健運脾胃,讓脾胃恢復正常的運轉。
參苓白術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10味藥材科學配伍。
君葯:人蔘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補氣健脾,恢復運化核心;
臣葯:山藥、蓮子補脾止瀉,白扁豆、薏苡仁祛濕止瀉——協同強化祛濕功效;
佐使葯:砂仁醒脾行氣,桔梗宣肺利水,甘草調和諸葯——促進藥力通達全身。
此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增加滲濕藥材,實現「健脾不助濕,祛濕不傷正」的平衡。
參苓白朮散能益氣健脾、滲濕止瀉,針對的是脾虛濕盛,症見食少便溏、或瀉或吐、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悶脹、心悸、面色萎黃、舌苔白質淡紅、脈細緩或虛緩等。
第
2
點
—The Second—
附子理中丸
破解「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就是脾胃這塊土壤又薄又寒。這樣的土壤,很難種出好的莊稼,也就很難為人體提供充足的氣血能量。
附子理中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為脾胃虛寒的人量身打造,由5味核心藥材配伍。
君葯:附子(制)——大熱之品,溫腎陽、散寒止痛,直驅中焦陰寒;
臣葯:乾薑——溫中散寒,助附子驅寒止嘔;
佐葯:党參、白朮(炒)——補氣健脾,燥濕止瀉,固護脾胃功能;
使葯:甘草——調和諸葯,緩附子毒性,增強藥效持久性。
它以附子為驅寒核心,乾薑協同增效,參、術補虛固本,形成了「溫陽不傷正,祛寒兼補虛」的經典方劑。
附子理中丸適合出現手腳冰涼、脘腹冷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晨起腹瀉等脾胃虛寒癥狀的人。
特別是脾陽虛導致的慢性腹瀉,脾胃太寒了,運轉不開了,老是拉肚子,一天上好幾次廁所,以及飲食生冷引起的腹瀉,在用藥上,附子理中丸可以說是首選。
第
3
點
—The Third—
健脾丸
專治「氣滯失調」
想像一下,你的脾胃「加工廠」里,有一群勤勞的「工人」(脾胃之氣),負責搬運、分解食物(消化),再把精華(營養)送到全身。
如果這些工人,人手不足或者幹勁不夠(脾胃虛弱),工廠就會運轉不靈,導致胃口變差、飯後腹脹、大便不成形、身體乏力……
這時候,健脾丸就能發揮它的功效了。
健脾丸源自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核心組方以「健脾消食、理氣和胃」為原則。
君葯:党參、炒白朮——補氣健脾,恢復運化功能,為全方藥力根基;
臣葯:山楂、麥芽、神曲(合稱「焦三仙」)——消食化積,專解肉、面、澱粉類食滯;陳皮、枳實——理氣寬中,破解脘腹脹滿;
佐使葯:茯苓、山藥——滲濕止瀉,兼顧健脾;黃連(少量)——清熱燥濕,防食積化熱。
補脾葯(党參、白朮)與消導葯(山楂、麥芽)並用,形成「補而不滯,消不傷正」的平衡,針對脾虛與食積並存的核心病機。
總體配方比較平和,很多都是葯食同源,老少皆宜。
只要對症使用,原本轉不動的脾胃也能運轉起來,帶動全身循環,不知不覺整個人的精力就恢復了。
這些中成藥雖好,但對症用藥是關鍵,提前讓醫生把把關,別把良藥用成了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