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醫生
編輯|石屋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醫學對心悸的認識由來已久,追溯其病名雖最早見於《傷寒論》中,但《黃帝內經》中對本證的病因病機、證候、脈象及預後已有記載。
歷代中醫文獻中有大量針對心悸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的論述,包含豐富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
故本文從病名、病因病機、證候分類、治療入手梳理歷代文獻中心悸的學術脈絡和規律,為當代中醫診治本病提供參考。
一、病名
古代文獻中心悸的別名眾多,但多數醫家是以「驚悸」和「怔忡」來命名,其他的還有「心悸」「悸」「驚」「怔松」「心松」「心忡」「松悸」「心怔」「心跳」等。
「心悸」一病從古至今,歷代醫家均對其有所闡述,至金元之後,其病名趨於規範,醫家們也常將驚悸、怔忡二者納入同一門進行論述。
考慮到「驚悸」易使人理解為因驚致悸,而不包含非驚而悸,「怔忡」又僅為悸之重證,因而逐漸形成了採用心悸為病名的統一趨勢。
二、病因病機
關於心悸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的認識也有所不同。
其病因比較複雜,概括起來不外本虛與標實兩個方面。
虛證多由各種原因所致的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而成。
實證多因感受邪毒、情志不暢、飲食勞倦損傷心神而誘發或因濕濁、痰飲阻於局部,造成心脈不暢,引心中悸動而生。
《素問》認為其原理是「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下文通過對古代醫籍的整理研究。
- 感受外邪
早在《黃帝內經》中即已認識到心悸的發病與外感有關。
正如《素問》所言「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可見風寒濕邪侵襲血脈,內犯於心,加重心脈痹阻,營血運行不暢,進而誘發心悸。
至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曰「風邪搏於心脈,則悸動不定」,進一步認為風邪侵襲心脈可導致心悸的發生。
宋太醫院《聖濟總錄》中強調「若心氣虛怯,則風邪乘之,風主躁動,所以神志不寧,故令驚而悸動不定也」,指明心悸發病是由風邪乘虛侵襲心經而成。
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中有「有冒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怔忡」之說。
後世醫家朱橚《普濟方》在總結其經驗基礎上進行了詳細闡述言「忪悸或冒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將捕,此乃外邪」。
由此可見四時不正之邪侵襲人體,導致經脈運行不暢是引發心悸的重要病因。
- 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血不養心,神無所歸常能導致心悸的發生。
《濟生方》提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是也」,指出怔忡則常由心血虧虛,心失所養而成。
明代《普濟方》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認為心藏神,主神志,故心血不足,神無所依之時,是導致心悸發病的重要病因。
清代唐宗海《血證論》亦承其說「血不養心,則神氣浮越而悸」。
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則有言「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氣失守,則心中空虛,怏怏動搖,不得安寧,無時不作,名曰怔忡」。
以上論述非常明確地闡述了心血不足,心脈失養,神不守舍,是最終導致心中悸動不安的主要原因。
- 瘀血阻絡
心主血脈,心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心神失養故心悸不安。
早在《素問·痹論》中即提出「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指出心脈痹阻,營衛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導致心悸。
王清任《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對於心悸的認識列有「心跳心忙」。
認為用血府逐瘀湯行氣活血化瘀,可以治療心悸,進一步說明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是導致心悸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熱擾心神
各種原因導致的火熱之邪擾及心神,皆可出現心悸,但對於火熱之邪出現的原因,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
劉完素認為心悸的病機多為「心火熱甚」,曰「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故心熱甚也」。
在此基礎上,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進一步發揮,其言「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正動,而為火邪者也」。
並根據包絡之火的特性,結合五臟之氣化火,提出「五臟有五疾,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的觀點。
清代唐容川在《血證論》曰「又有胃火強梁,上攻於心,而跳躍者」。可見火熱之邪,上擾心神亦可導致心悸。
三、治療
繼仲景之《傷寒論》首開心悸病辨證論治之先河後,歷代醫家對心悸的認識日趨全面,經過對古代醫籍文獻的整理,現執簡馭繁,將治法概括為以下幾類。
- 辨證論治
1.1 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氣血虛損,心神失養,是心悸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補益氣血、養心安神、調和心脈,恢復臟腑正常生理功能,能達到悸止神安目的。
如《諸病源候論》曰「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其明確指出因心之氣血虛弱而出現悸動時可用補益氣血之法來治療。
皇甫中在《名醫指掌·驚悸怔忡健忘證》中將驚悸分為血虛驚悸和氣血兩虛。
「血虛驚悸者,治以四物湯加貝母、橘紅、黃連、山梔;氣血兩虛者治以益榮湯、天王補心丹」,詳細闡述心悸有氣血兩虛和血虛之分,臨床上應加以辨證以準確用藥。
清代汪啟賢在《濟世全書》中亦對氣血虛弱所發之心悸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曰「元氣虛憊,精神恍惚,心思昏憒氣不足,健忘怔忡者,治以加味寧志丸。
心氣不足,恍惚怔忡,驚悸健忘者,治以定志丸。
心脾兩虛驚悸,怔忡,無寐,自汗盜汗,飲食不甘,怠惰嗜卧者,治以歸脾湯」。
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多認為在治療心悸虛證應補益氣血,恢復心脈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到達心神得養,悸止神安目的。
1.2 理氣化痰,寧心安神
此法用於治療痰濁阻滯心氣,上焦氣機不得宣暢所生之心悸。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論治對由痰濁誘發的驚悸有曰「痰迷心膈者,痰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鬱金」,認為若痰濁阻於心竅時,應當在寧心安神之上佐以化痰之葯,使機得以宣通,加強寧心安神之功,方中菖蒲、琥珀、茯苓皆重在化痰清心開竅。
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對此法總結前人經驗加以完善,總結言道痰迷心竅而驚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對心悸兼痰的各種癥狀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所用之方劑根據其兼症不同進行了辨證用藥,但都不離理氣化痰之法,以達到痰消悸止之功。
1.3 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此法用於治療心陽虛衰,心失溫養或水飲痰濁停聚於心,火不制火,上凌於心所引發的心悸。
張仲景在對於治療陽虛水飲內停之心悸有其獨到得見解,如在《傷寒論》中曰「發汗太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振奮心陽而止悸,又有「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真武湯主之」以溫陽化水而定悸。
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對此心悸有言「怔忡者,水氣凌心,輕則用小半夏湯,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則用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以安之。
再重則用真武湯以鎮之」,明確說明心悸之水氣凌心有輕重緩急之不同,用藥亦有不同,不可盲目使用,要辨證論治,因時制宜。
1.4 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此法用於心氣不足,膽氣怯弱,善驚易恐所致的心神動搖,神浮不斂而成之驚悸,法當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濟生方》中有言「夫驚悸者,心虛膽怯所致也,治之法,寧其心以壯膽氣,無不瘥者矣」,認為驚悸因心虛膽怯之人則多患,所理應當以強心安神,定志鎮驚為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
清代何夢瑤《醫碥·雜症·驚》曰「驚則氣上,以重墜之葯鎮其浮越,丹砂、龍骨之類」。
認為因驚嚇所致氣機逆亂,神魂不藏而成心悸者,用重鎮安神,以定其志之葯療效最好。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清代以前,歷代醫家對於治療因瘀血阻絡,心脈不暢所致心悸,尚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
至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心悸的產生多與瘀血有關,曰「大凡用歸脾、安神之方葯無效者,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
此方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王清任用此多用於治療「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諸證,可見活血化瘀法亦是治療心悸的重要舉措。
-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心悸病歷史悠久,歷代醫家對其取穴及手法運用亦多有論述。
如在《普濟方·針灸門·心驚悸》中詳細列舉出治療心悸的穴位,極大地發展了應用針灸治療心悸的方法,其曰「少沖治心風驚悸,穴少府治驚悸少氣,穴陰、間使、二間、厲兌療驚悸。
穴間使治驚恐。穴京骨大鐘、大陵治驚悸,穴風府療心驚悸。心松少力。穴大橫。灸五十壯」。
清代雷少逸《灸法秘傳·驚悸怔忡》言「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指出心悸發病病因雖有不同,但在治療可總以灸上脘穴,以寧心安神為主。
由此可見針灸亦是治療心悸行之有效的一種舉措。
食療基於中醫學「葯食同源」的理論,食療成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尤其對於慢性疾病,由於其口感較之一般中藥較易為患者所接受,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起着「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心悸治療亦是如此。
早在宋代《太平聖惠方·治虛勞驚悸諸方》中就有以紫石英、煎湯煮粥治療虛勞驚悸的記載。
紫石英本有鎮心安神之功效,又因為紫赤色,為心經所主,可以治療因心血虛弱,心神失養所致之驚悸。
明代龔廷賢在《種杏仙方》中曰「治被驚駭,心神不安,心跳不寧。用豬心,劈開,入硃砂末於內,紙包火煨熟食之」。
又在《魯府禁方·怔忡驚悸》中提出,以人蔘、當歸身、豬腰子煎湯,治療心氣怔忡。
可見食療法的應用對於治療心悸也是行之有效的。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本病積累了豐富經驗,且療效顯著,因此考察心悸之源流對指導臨床十分必要,遂考鏡源流,整理如上,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