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淤積,俗稱積奶,是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原因和早期急性乳腺炎的表現之一。乳汁淤積常見於哺乳婦女,在哺乳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發生,是乳腺科門診的常見病。
中醫外治法治療乳汁淤積,療效顯著,簡便易行,哺乳期間不需要口服藥物。中醫外治方法強調以通為用,可以使用手法排乳、外敷乳通散、撳針治療等一種或多種方法聯合使用。

手法排乳
推揉通絡手法是乳腺科經過十多年臨床實踐歸納總結的治療手法,既可疏通乳絡,又可行氣止痛。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點按穴位以行氣
患者取仰卧位,醫者依次按壓乳中、乳根、膻中、期門。按壓力度適中,以微微酸脹為度。每個穴位按壓約10次。
第二步:按摩推揉以通經
首先,醫者使用提捏手法反覆刺激患者的乳頭、乳暈,引起排乳反射;然後在患者的乳房塗上其乳汁,力度由淺層腺體逐漸滲透到深層腺體,雙手大魚際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按揉推進數次,促進腫脹乳房內乳汁排出,使雙乳盡量鬆軟。
第三步:舒緩通絡以排乳
醫者雙手拇指及食指輪換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按數次,由輕至重,直至乳腺內積乳排出,腺體均勻鬆軟即可。反覆進行3~5次。
手法排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先排健側後排患側,每次操作最好不超過20分鐘。
2.觸及乳腺腫塊,要注意觀察乳頭有無皸裂、小栓子。
3.按摩力度由小漸大,動作輕柔,不可暴力操作,以免造成損傷。
4.水腫明顯的部位,不建議進行相關操作。
5.推揉通絡手法排乳治療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如有病情變化,一定要及時到乳腺專科進行正規治療。
外敷乳通散
外敷乳通散是乳腺科的特色治療方法之一,具有清熱消腫、通乳止痛的功效。
乳通散外敷方法如下:取一袋乳通散至潔凈容器中,加入適量溫的綠茶水攪拌,使顆粒劑充分溶解,再加入適量麵粉,繼續攪拌成糊狀,然後外敷在乳房皮膚紅腫處、腫塊部位、疼痛部位(外敷面積要大於紅腫、疼痛、腫塊的面積)。外敷時要敷得厚一些,約0.5厘米的厚度,然後用保鮮膜或紗布蓋住,30分鐘後拿掉外敷中藥,用溫水擦凈皮膚即可,每日外敷兩次。
撳針治療
撳針是皮內針的一種,是久留針的一種發展,屬「埋針法」,能夠產生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從而達到療效。撳針治療可以選取大椎、天宗等體穴和乳腺、肝、胃、神門、皮質下、腎上腺等耳穴。穴位取患乳的同側穴位。撳針埋針72小時,每日按壓3次,每次在每個點上按壓約20下,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

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乳腺科副主任醫師 李桃花
編輯:於夢非 王寧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閆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