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的神經纖維瘤長了近30年、重達200斤,病患面臨的問題不只是如何才能治,而是怎麼才能活!面對棘手難題,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介入科主任於友濤的回答是:「老百姓的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作為醫生,只要有一線可能,就要盡百分百努力。」
醫者仁心,要治病救人,還需仁術作保障。數年前,燒傷整形外科陳敏亮主任接診了一名巨大神經纖維瘤患者,全院會診經過精心設計,陳主任團隊通過長達10個小時的細緻手術,最終將200斤重的大腫瘤成功摘除。一個因長有巨大腫瘤而長期無法站立、生命垂危的病人獲救了,可謂創造了不小的醫學奇蹟。而成功切除重達200斤的神經纖維瘤,則創造了世界紀錄。這一醫學經典案例的背後,是於友濤及其團隊的創新診治辦法——先通過介入栓塞腫瘤粗大的供血動脈,阻斷腫瘤供血再進行手術。在確保順利切除腫瘤的同時,避免了大量出血。先堵後疏,一堵一疏,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兇險萬分。之所以能成功,背後是於友濤團隊與陳敏亮團隊學科間協作,對病患負責的過人膽識和敢於擔當,更是他們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勇攀高峰的不懈奮進。
200斤大腫瘤逼出創新辦法
「對病患負責是職業操守,向疑難攻關則是醫者的永恆追求。」這句話,於友濤絕不是口頭上經常提及,更是實實在在的踐行在工作中。幾年前,於友濤和他的團隊曾遇到一位特殊病患。給人印象向來溫文爾雅、穩重幹練的他,談起那次救治,依然覺得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簡單說吧,我們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神經纖維瘤。大到什麼程度,患者都沒法正常稱體重。我們只能想土辦法,用床單把病人包起來稱重,一共大約是300來斤……」於友濤和他的戰友面對重重困難,毅然決定攻堅克難。「一摘就會流血,流血就很要命。這麼大的腫瘤做手術切除,風險極大。」於友濤回憶,當時病人和親友已然看不到希望,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危難之際,醫者只能突破極限,才能創造奇蹟。聽到病人父親「你們儘管做,做好了就好,做不好就捐給醫院」的話,於友濤和團隊的醫生們決心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以赴,絕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在這種「高度重視」的情況下,經過一輪輪的全院會診與討論,最終決定,先介入栓塞血管,把腫瘤的供血堵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這在此前沒有先例,可這樣的好處則是能有效避免腫瘤大量出血,但無疑會給手術增加難度和風險。

治療方案確定了,可難題又絕不止於術前。當時醫院的手術台根本放不下那個「巨瘤」病人,於友濤和他的同事繼續用土辦法進行「手術拼車」。他們再推一輛手術車「拼」到手術台邊上,病人躺在手術台上,「巨瘤」就放在手術拼車上……就這樣,因為思慮周全,難題在術前被充分考慮並化解,經過充分準備,40分鐘完全封堵掉腫瘤供血血管,之後陳敏亮主任團隊經過長達10個小時的手術過後,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奇蹟般完成了,這位病人被成功切除了200斤的巨大腫瘤,而因為新辦法的應用,術前準備的20000毫升血漿,只用了不到3000毫升。
不打無把握之仗,醫療團隊聯合贏得了這場攻堅戰。結果也非常理想,病患術後慢慢能站立行走,生活最終完全能夠自理。而自從有了切除200斤「巨瘤」的成功經驗,於友濤和陳敏亮團隊還據此總結出一套成形的治療辦法:面對巨型腫瘤,手術前先進行介入栓塞,然後再做手術切除。此舉能有效減少病人出血,確保生命安全。這一臨床醫療經驗的歸納總結,成為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在整形治療領域的一大技術創新突破。到目前,兩個醫療團隊已連續順利做了很多例二、三十斤腫瘤的切除手術,對此類病症的診療也成為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的一個突出專長。
技術升級更好造福群眾
血管介入栓塞技術是微創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於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介入科主任於友濤而言,任何醫療技術手段的發展與創新,都要以護佑患者的生命為第一要義,尤其是在危急重症面前,用他的話說,就是「先把命救過來」。

最近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患感染性休克,經過CT檢查發現,患者體內膽囊腫大、業已化膿。當機立斷,於友濤和他的戰友很快進行急診介入,採用穿刺技術做微創手術,快速且有效解決了問題。「急診介入這一概念,就是在面對病患的危急重症時,要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先把病人的命救過來。這是對醫院、醫生應急能力的考驗。」於友濤始終將行醫的天職「救命治病」作為從業的第一信條。
近年來,隨着國內整形美容行業的興盛,一些愛美人士在臉部、額頭打玻尿酸等「美容針」後,不但沒有起到變美的效果,反而引發眼動脈栓塞,導致視力受損,嚴重的甚至引發失明。需要注意的是,視神經受損嚴重超過4小時,視力就很難再恢復。這對於友濤和他的團隊來說,新問題又是一場「生死時速」,只不過這次是團隊要與視神經「搶時間」。
運用介入血管再通技術,治療美容注射填充引發的眼動脈栓塞視力受損問題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在技術升級創新方面抱着永不滿足、永不止步的信念,截至目前於友濤與陳敏亮醫療團隊已做了200多例手術,有效率達95%以上,復明率也達到了15%以上,並且將視神經受損通過手術恢復視力的時間延長至4小時以上,甚至達到40個小時,在世界上屬領先水平。而美容注射填充併發症導致的眼動脈栓塞再通手術,讓於友濤醫療團隊不止在臨床醫療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讓很多病患重新恢復光明,還在理論研究方面,開闢出新的方向。由於積極開展基礎實驗,在兔、猴等動物身上進行大量試驗,並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團隊目前取得了臨床和科研的累累碩果。

從急診的臨床實踐,到基礎實驗與理論研究,再回到臨床治療,形成一個閉環。於友濤和他的醫療團隊,知行合一,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妙手回春」的精湛醫術。長期從事血管與腫瘤綜合介入治療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於友濤在介入微創治療領域,除了開闢「美容注射填充導致眼動脈栓塞再通手術」新學科外,還不斷改良介入微創技術,從「無孔不入」的順行、逆行介入術,到「無孔也入」的穿刺術,沒有通道也要創造通道,進行微創手術,與時間賽跑,已經成功挽救太多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此外,於友濤還積极參与國家扶貧的醫療項目,將自己的醫術以「師帶徒」方式傳授給偏遠地區的醫生,並長期指導治療。
不管醫療技術和治療手段如何發展,在於友濤眼中,先進醫療技術和工具的使用固然重要,但作為醫生,必須心懷敬畏,把每一位病患的生命作為衡量成敗的最高標尺。大醫精誠,於友濤用自己的親歷,踐行着醫者對病患的承諾,說到就要做到。而因為團隊不斷創新和豐富的技術手段,他更堅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傅大利 董曉孝)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