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潤燥,補肺益腎!名中醫黃文政談「秋分節氣與養生」

2022年09月27日16:13:06 健康 1253

秋分

二十四節氣

養陰潤燥,補肺益腎!名中醫黃文政談「秋分節氣與養生」 - 天天要聞

中醫名家談養生

今日秋分,中國中醫藥報特邀全國名中醫,著名中醫腎病學家黃文政談「秋分節氣與養生」。

養陰潤燥,補肺益腎!名中醫黃文政談「秋分節氣與養生」 - 天天要聞

黃文政 全國名中醫,著名中醫腎病學家(照片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提供)

秋分時節正是「暑退秋澄天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的時候,此後陰陽之勢真正轉換,陰氣日盛,陽氣日衰,在氣候上表現為氣溫降低,晝夜溫差增大。與之相應的,人體陽氣亦趨內斂,故而易呈現「秋乏」狀態。基於此,黃文政教授提出秋分養生宜防患未然,重養陰潤燥,補肺益腎。

1

防患未然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故外邪常從皮毛口鼻而犯肺,再變生其他臟腑病變。且肺喜潤惡燥,易為燥邪所傷。而秋分以後,燥氣更盛,加之氣溫下降明顯,當令的燥氣易與寒氣結合。若寒燥之氣太過,或人素體肺之氣陰虛損,不能適應氣候變化,則易出現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常表現為頭痛身熱、惡寒無汗,並伴有唇燥咽干,乾咳等「涼燥」癥狀。上感是腎炎等疾病的誘因,同時也是各種基礎病加重的因素。因而秋分以後,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防患於未然,避免因上感導致新發疾病,或使慢性腎炎、慢阻肺等疾病加重。

2

養陰潤燥

秋分三候水始涸。隨着氣溫的下降,地氣斂降,物候日益乾燥,此時應當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轉換,遵循「秋冬養陰」的基本原則。飲食上以養陰潤燥的食品為主,以減輕氣候變化給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多進食芝麻、西米、糯米、蓮藕、蘑菇、冬瓜、雪梨、甘蔗、荸薺、柚子等,以起到滋陰潤燥的效果。對於老年人來說,洗浴後應適量塗抹具有保濕作用的霜劑,以免因為皮膚過於乾燥而發生皮膚瘙癢。另外還需注意,有時咽干口燥、嘴唇皸裂、皮膚脫屑,並見畏寒、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等症時,可能是寒燥之邪阻礙陽氣使腎陰凝結導致的,不可一味用滋陰葯,而應在溫潤葯中配合辛溫之品來祛腎中寒氣,使津液得通,宜可奏潤燥之效。

3

補肺益腎

黃文政教授主張秋分後宜補肺益腎。中醫學認為肺、腎與人體的呼吸功能密切相關。「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可以施行「閉氣法」補肺益腎。以鼻吸滿氣後閉住呼吸,同時咬住牙齒,腳趾緊扣地,直至不能忍受時再呼出,反覆18次。閉氣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助保腎氣,減輕「秋乏」的感受。但「閉氣法」的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冒進。秋分後對於素體肺陰不足的人,可以增加酸味食物的攝入,或選擇五味子、芍藥這些性味酸澀的藥物來收斂肺氣,以免肺氣宣發太過,肅降不及而導致咳嗽等症。

4

節氣膳食

百合蓮子雞蛋湯


【功效】養陰潤肺,益腎健脾

【原料】百合15克,蓮子20克,雞蛋1個,白砂糖10克。

【製法】百合、蓮子煮熟,雞蛋煮熟後去殼,將上述原料一同煮沸,加白糖攪勻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百合甘麥大棗湯


【功效】潤肺養心,安神除煩。主秋日心煩失眠

【原料】百合15克,炙甘草10克,淮小麥30克,大棗10枚。

【製法】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二次服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後悔!福州小伙反覆腹瀉、肝功「爆表」,只因吃了…… - 天天要聞

後悔!福州小伙反覆腹瀉、肝功「爆表」,只因吃了……

春季,陽氣蓬勃生髮中醫秉持「春氣通於肝」的理念明確指出這是養肝的黃金時節。然而,養肝絕非隨意為之,若方法不當,極有可能適得其反福州30歲的李先生就因為一頓「養肝」操作把自己送進醫院……執着於清肝火結果反而傷肝、腹瀉近來李先生因為反覆腹瀉整個人顯得疲憊不堪前往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治未病科就診主...
「膽固醇大戶」被揪出,吃1口等於10斤肥肉,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 天天要聞

「膽固醇大戶」被揪出,吃1口等於10斤肥肉,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膽固醇,這個詞聽起來就像是「吃得太好」的代名詞。它不是壞東西,身體合成激素、維生素D、細胞膜,全靠它參與,但一旦多了,血管就開
網紅李美越在甲亢哥直播中侮辱中國女性:chick in China - 天天要聞

網紅李美越在甲亢哥直播中侮辱中國女性:chick in China

近日,一場因翻譯引發的網絡風暴將中國網紅李美越推向輿論風口浪尖。在為海外博主「甲亢哥」擔任翻譯時,李美越用「chick in China」(直譯為「中國小雞」)指代中國女性,這一帶有明顯侮辱性的詞彙迅速點燃全網怒火。
肺癌初期,不是看咳不咳!告誡:日常若出現5個信號或已加重 - 天天要聞

肺癌初期,不是看咳不咳!告誡:日常若出現5個信號或已加重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肺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