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一套「減重組合拳」,你更適合哪一款?
成都市七醫院多學科專家為肥胖或超重患者打造一條減重完整鏈條

手術減重是「保底」手段。

多學科專家會診。
今春,減重成為一個全民關注的熱點。3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明確提出「健康體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標」,並將體重管理納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一石激起千層浪,幾乎每個人都在討論減重話題,體脂秤更是大賣,運動健身掀起熱潮。
而就在熱點到來之前的今年1月,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就已經提前行動,建立起一支由消化內科、內分泌科、營養科、胃腸外科、中醫科、康復科、皮膚科、介入治療中心等多個學科的MDT減重團隊,通過資源的整合,從不同的技術角度出發為市民提供體重管理幫助和治療,形成一套完整的「組合拳」。這套「組合拳」有哪些內容?如何幫助有不同減重需求的市民?讓我們走進該院進行深入了解。
自以為瘦的人
原來也是「胖子」
如今,肥胖和隱形肥胖人群的居高不下為大眾健康埋下了嚴重隱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患者佔據了大量醫療資源,也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國家之所以要實施「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就是為了實現關口前移,通過提前介入的方式防範疾病,減輕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負責人介紹說,我國18歲以上居民肥胖率達到16.4%,超重率高達34.3%,意味着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問題。如今,居民肥胖率仍然呈上升趨勢,若不加以有效遏制,預計到203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兒童超重肥胖率達到31.8%。這些數字背後,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風險的激增——每增加5公斤體重,糖尿病風險上升27%。
發生在市七醫院的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大眾對自我體重管理的忽視狀況。前不久,48歲的代先生陪患糖尿病的母親到該院內分泌科就診,他順便做了一次體重檢測。數據顯示,他身高1.69米,體重72公斤,腰圍97厘米,體重指數(BMI)25.0。醫生告訴他:「成年人體重指數應是18.5≤BMI<24.0,男性腰圍應≤90厘米,1.69米男性的標準體重應為62.1公斤,從這些數據上看,你都超標了,從體重管理上來說屬於超重。」代先生很是驚訝,從身材上看,很多人都覺得他還比較勻稱,怎麼就超重了呢?內分泌科主任劉璟瑜說,從長期的門診經驗來看,有很多自認為「不胖」的人因缺乏體重管理而逐漸把自己帶到糖尿病患者的行列。「代先生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不能再放任不管了。」
市七醫院天府院區周邊聚集了大量企業,該院發現,年輕上班族肥胖率較高,基於此,該院於今年1月組建減重MDT團隊,開始為大眾提供多元化的減重服務。
一套「組合拳」
系統化解決肥胖病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今年初由消化內科牽頭,整合了消化內科、內分泌科、營養科、胃腸外科、中醫科、康復科、皮膚科、介入治療中心等多個學科的資源組建起一支MDT減重團隊,由「內」到「外」形成一個完備的減重體系。
該院消化內科主任游婷介紹說,涉及減重服務的臨床科室較多,但很長時間以來,患者很難得到一個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性治療和調理。她說,按照以往的經驗,更多患者是在治「已病」,比如已經因肥胖導致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重度脂肪肝等,而治「未病」的相對少得多。「那是因為大眾還沒有重視起來,直到今春減重成為熱點話題後,大家才意識到減重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方便患者,在市七醫院組建減重MDT團隊後,他們設定了一套「組合拳」:已經出現內分泌問題的患者,應接受內分泌科醫生的治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以保持血糖的穩定。對超重或肥胖但尚未發生代謝性疾病的患者,可到中醫科接受埋線減重或者中藥調理。與此同時,營養科和康復科專家可針對患者個體情況,為他們設計科學的營養處方和運動處方,幫助他們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達到體重管理的目的。對於普通的「已病」肥胖患者或超重者,在某個科室或許能實現疾病問題的解決,但在體重管理上也許難以實現,「現代醫學的專業化細分使醫療專家在特定領域高度精專,但也可能限制其對複雜疾病的整體視角。因此,整合多學科優勢的MDT減重團隊應運而生,以系統化解決肥胖這一多因素疾病。」
所以,減重「全鏈條模式」出現在市七醫院:在內分泌科或消化內科接受治療的患者,可得到營養科、康復科的幫助;僅僅處於減重目的的超重者可在中醫科用埋線或中藥調理方式實現減重;如果在這些前端科室治療後仍然無法減下來的患者,則可採用介入技術、內鏡下的胃轉流支架植入來達到減重目標;而那些久減不下且已威脅到生命安全的超級肥胖者,最後端可由胃腸外科實施減重手術。「從前端到後端,我們的這套『組合拳』是層層遞進的,並非患者一來就實施手術,而是本着為患者負責的精神,盡量用最經濟、最優化的方式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
前端減不下來?
後端還有「瘦辦法」
在市七醫院推出的這套「減重組合拳」中,新技術的加持讓在前端難以減下來的患者得到持續幫助。幫助的方式一種是介入治療,一種是內鏡下的胃轉流與支架植入術。
介入專家童倫兵介紹說,BMI在30-40的肥胖者,「他們通過內科治療後難以減下來,而且肥胖已經為健康造成較大風險,所以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體重。」他說,這個群體有個特點——飲食控制困難,此時就可以通過介入治療的方式幫助他們少攝入。介入減重主要就是胃左動脈栓塞,「讓導管進入到胃左動脈,用藥物將胃左動脈栓塞一部分,減少胃底血供、降低胃飢餓素的分泌,從而增強飽腹感,讓人少攝入,達到減重的目的。」童倫兵說。
那內鏡下胃轉流與支架植入又是怎麼做呢?消化內科主任游婷說,這種技術主要針對BMI值大於27,且合併重度脂肪肝及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在其他方法減重無效後,可選擇這個方法。」她介紹,內鏡下胃轉流與支架植入,就是在內鏡幫助下,將一枚管狀支架安放在十二指腸部位,將進入體內的食物和人體分泌的消化液隔絕開來,從而減少吸收,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對於很難管住嘴的人,此方法似乎更適合,「大大減少消化吸收」。
除了以上兩種方法,處於減重最末端的方法就是由市七醫院胃腸外科實施的外科手術。該科主任袁浩說:「主要手段就是胃袖狀切除。」這種手術主要針對已經出現諸多併發症的超級肥胖患者,再不手術,可能危及他們生命。他說,凡是接受外科手術減重的患者,無一例外都已發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通過胃切除減重,應是所有手段失效後的保底治療手段。」
核心目標:
幫助患者達到「治未病」目的
市七醫院通過組建減重MDT團隊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治療邏輯,「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優化』二字,為患者的健康着想,盡量幫助他們在前端實現減重目標,能不手術是最好的。」消化內科主任游婷說。
今年3月17日,該院非酒精性脂肪肝門診正式開診,消化內科專家專門為這類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游婷表示,「如今很多人是因為過於好吃而導致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人其實根本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只需要在醫生幫助下進行運動並對生活方式進行科學調整就可以解決。」她說,只有出現肝酶增高、合併高血糖、高血脂的情況下才需要通過藥物進行干預。這再次說明市七醫院在減重上對「前端」的重視。
介入專家童倫兵從現實的角度說,通過胃左動脈栓塞會很快幫助患者實現減重目標,術後1個月、3個月和6個月體重會分別下降超過10%,「但是,這不是一勞永逸的手段,因為血管也會代償,這裡栓塞了,會產生新的血管向胃底供血。」同樣,在十二指腸安置支架也非一勞永逸,通常3個月就要取掉支架,而重度脂肪肝患者可6個月時取支架,「安裝支架是為了解決嚴重脂肪肝已給身體帶來的巨大危害,但如果減下來後不從生活方式上進行管理,仍然胡吃海喝,體重還會反彈。」因而游婷說,該院減重MDT團隊的核心目標,在通過不同手段幫患者實現減重後,更強調通過多學科協作幫他們建立良好生活方式,讓他們持續地將體重維持在標準範圍內,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文/洪觀 供圖/市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