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生活,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和網絡,孩子不免沉迷於電子設備。作為家長,根據你的家庭相處經驗,可以分享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和對待電子設備嗎?」《和孩子聊聊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新書分享會上,有家長向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仇志軍提問。
「我會用一個更好玩的東西引導孩子。比如,我一開始就給仇博文電腦,讓他拿去拆。他發現拆開電腦以後,有更多有趣的玩意——CPU、內存……比玩電子遊戲更有吸引力。在拆裝電腦、拆裝手機,在不停探索發現過程中,得到的樂趣可能比玩電子遊戲要多得多。」仇志軍答道。
不同於一般的青少年科普讀物,新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和孩子聊聊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通篇以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展開,作者正是仇志軍、仇博文父子。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網絡已經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這一代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實際上是以網絡環境為主的,在網絡中學習和社交是他們成長必不可少的空間。這本書來自孩子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愛,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萌生了創作一本以問題為導向的科普書的想法,希望以對話形式由淺入深地回答孩子的一些困惑。」仇志軍談到創作初衷。
什麼是5G?什麼是雲計算?什麼是元宇宙?什麼是物聯網?什麼是人工智能?通過輕鬆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配圖,《和孩子聊聊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以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講述在日常生活及未來社會中可能接觸到的信息知識。在給青少年普及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書中還穿插討論了我國企業在面臨國外高新技術封鎖情況下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集故事性、科普性和教育性於一體。

「這是一本將人文科學與信息科學技術有機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書,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對話體的形式,是我所見這一類型圖書的第一本。這種輕鬆的形式有利於青少年入門信息技術,從整體框架體系到關鍵知識點,都解釋得非常清楚。」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褚君浩說,「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再到現在的人工智能、元宇宙,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今天的青少年要從小掌握好科學規律、學好知識,才能有所發明,推動技術發展和社會產業的發展。通過科普閱讀,提高掌握科學方法的能力,培養科學精神是特別重要的。」
仇志軍則向讀者分享了兩則科普與人文歷史融合的小故事。手機中的藍牙功能為什麼叫「藍牙」?仇志軍解釋,「藍牙」一詞源於北歐。一千多年前,有位丹麥國王非常喜歡吃藍莓,整個牙齦都被染成藍色。大家因此稱他為藍牙國王。這位國王的名字叫Blatand,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bluetooth(藍牙)。後來,藍牙技術的發明者決定用國王的名字來命名這項高新技術。目前的藍牙符號也源於北歐盧恩符文中,這位國王名字首字母「H」和「B」的合體。
華為鴻蒙系統中「鴻蒙」二字的含義與由來又是什麼?仇志軍介紹,「鴻蒙」來自《西遊記》。《西遊記》第一回里孫悟空在完成拜師後出現了一首詩——「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鴻蒙」在詩中指的是開天闢地之前世界的混沌狀態。在沒有開天闢地的時候,整個世界是沒有規則可講的。打破頑空須悟空,指的是需要打破原有的規則,放下成見,才能有所領悟。
「生活在智能時代,孩子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智能設備,未來,他們可能還會接觸到更多信息技術知識。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的孩子也在不斷成長。關於科技的故事,我們遠還沒有講完。」仇志軍說。
圖片來源:出版方提供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