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絕非徒有虛名,從華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傳承機制後,先祖們就在想方設法將種種文化產物代代相傳下去。
文明如若得不到傳承那麼終將會迎來沒落的那一日,這便是華夏民族費盡千辛萬苦不惜付出身體健康的代價,卻也要傳遞下去的原因。
偉大的民族不允許民族文明漸漸被遺忘在時代浪潮之中,縱然誰都明白時代的改變無人能阻攔,然而時代的變遷卻絕不是文明消失的宿命。
至少華夏民族始終不相信宿命論的存在,所以在具備着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中,詩歌文化甚至是接地氣的俗語文化,都曾經歷過無數次磨難與坎坷。
若無這些挫折想來當今的華夏文明絕不會這般豐富多彩,歷史中為華夏文明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偉人比比皆是,這些偉人的思想境界亦成為了後世人學習的榜樣。
當下各路人士同樣緬懷着先祖們的英姿,以及學習與敬仰他們的精神與風骨,當時間到了近現代時期華夏百姓開始注重與全世界的互動,這點從那時的文學作品也能夠看出。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便是那個時代的文學巨匠,如此人物卻在晚年直言活夠了。
少年楊憲益 喪子又喪妻
能令這位飽經風霜的老者說出這種看似消極喪氣的話語,這代表楊憲益過往中遭遇了太多次的折磨,那並不是單純關於身體健康的折磨,而是對一個人心理防線的次次壓迫。
楊憲益沒能出生在一個和平安寧的年代,楊憲益呱呱墜地之時華夏大地正值動亂的時代,家境優越的楊憲益在父母教導下,自幼便養成了一個堅韌不拔的性情。
不論做何事楊憲益都不會輕言放棄,因為在他看來萬事開頭難只要竭盡所能總會有收穫,優渥的生活條件並未讓楊憲益失去鬥志,父親的培養讓楊憲益受益頗多。
令人遺憾的是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楊憲益的人生總是充斥着悲情,5歲喪父64歲痛失愛子而84歲又送走了妻子,楊憲益承受了太多常人所不能忍之痛。
由於楊憲益的文學天賦過早展現,逐漸長大之後的楊憲益也被各路高校所賞識,其中對楊憲益拋出橄欖枝的便有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學。
這是全世界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楊憲益身為坐在陽光校園中的學生自然不能免俗,入學後楊憲益在24歲那年,獨自將古詩《離騷》以英文詩歌形式進行了翻譯。
對於楊憲益的才華學校教師與同學紛紛讚嘆不已,校園生活按部就班地展開楊憲益的生活很是充實。
當然這是在他還未邂逅驚艷一生的愛情之前,楊憲益與心愛女子的相遇彷彿上帝手中的精心之作,一切都是那麼順利與和諧。
對於楊憲益而言這個笑容純凈的英國女孩是點亮他青春的一盞明燈,兩人很快步入了熱戀期楊憲益終於品嘗到了愛情碩果的滋味,是這個英國女孩一步步教會了楊憲益如何去愛。
可惜這段跨越了國家與無數山海的戀情,終究沒能收穫來自家人的祝福,當女友家人聽到還處於孩子階段的女兒決然要遠嫁國外,心中除去驚愕與無奈更多的則是反對。
國與國之間的習慣差異在父母眼中乃是無法消失的鴻溝,一時的衝動不能夠代表往後餘生的日子仍就會如此,楊憲益對此雖心痛與無可奈何。
可他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他沒有資格帶走兩位老者含辛茹苦培養長大的孩子,不過事情的轉機也在此時發生,父母的不贊同沒能左右英國女孩的決定。
楊憲益終究還是成功抱得美人歸,為了妻子更好地融入國內的生活,楊憲益為其取名為戴乃迭,婚後這對夫妻的生活回歸於平淡。
讓楊憲益吃驚的是妻子竟更喜歡寧靜無憂的淡然生活,兩人時常攜手共同研究文學作品,書中的世界對於他們有着致命吸引力。
婚姻生活 戴乃迭下獄
兩人原本普通不起眼的婚姻生活因此產生了共鳴,沉靜美好的生活卻於60年代來臨後戛然而止,戴乃迭的身份註定了家庭在動蕩年代必會遭受無妄打擊。
果然一段時期內戴乃迭每每上街基本上都能聽到,類似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樣極具偏見意味的話語,就連楊憲益年邁的母親更是因此去掃大街。
那幾年可謂是楊憲益與戴乃迭人生之中極難跨過去的坎,期間楊憲益與戴乃迭的三個孩子失去了母親的庇護,獄中的戴乃迭仍舊保持着謙遜有禮的模樣。
儘管她明白或許未來等不到出獄的那一日,但是戴乃迭依舊對明天充滿希望,天不遂人願的是兩人唯一的兒子精神出現了問題,待到作為母親的戴乃迭得知真相後早已是為時已晚。
兒子需要父母的時刻他們根本無法滿足孩子的小小願望,戴乃迭心中痛恨她的無能與命運的不公,丈夫楊憲益眼睜睜看着妻子日漸消瘦,甚至有時憂心兒子的病情而茶不思飯不想。
楊憲益焦急萬分卻也束手無策,64歲那一年兩人還是失去了兒子,自此以後戴乃迭便鬱鬱寡歡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晚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楊憲益心底悲哀但更多則是心疼。
明明來到中國前的妻子是那麼明艷,84歲的楊憲益沒能留住妻子繼續在人間與他作詩賞月,不久後他留下了一句我活夠了讓世人無比痛惜。
可能造物主的確偏愛楊憲益,令他在少年時便得到了多少人不敢幻想過的學業成就,知名學府的邀請使得楊憲益的學生時代畫上了圓滿句號。
人生難兩全 失去生活樂趣
但這不能證明他的人生道路也就此迎來了美好結局,事實恰恰相反楊憲益的人生剛剛開始,自古以來人生難兩全。
實際上不僅是人生如此饒是生活中的小事亦如此,楊憲益看似晚年獲得了掌聲與後輩們的敬仰,同樣的他失去了太多生活本該獲得的樂趣。
家人不在孩子去世妻子獨留他面對冰冷的世界,這樣枯燥無味的生活幾乎磨滅了楊憲益多半的生活興趣。
人若是沒有走到對世界徹底喪失希望的那日,絕不會雲淡風輕地說出活夠了這三個字,眾生皆苦楊憲益終究沒能實現與家人共享生活之樂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