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廣與深的方法先廣後深。逐步廣,逐步深。為一下摸深,鑽到一二個較小的問題里去,勢必把大量的問題忽略了,把大問題丟了。先全面看一下,問一下,想一下,一共有些什麼問題。求廣。不這樣是危險的。
求廣:才能進行看見大的、對整體有效分割、全局才能完整、才能根據時機在全局裡的分佈模型掌握時機、才能覆蓋各種可能性以做準備、才能確立最有效調動對手的互動方式,求廣是辯證法的要求、需要。
求深:主要是找出相生相成的兩者。
2、
毛主席: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絕對化,就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對於我們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
片面性的否定、肯定,會導致快速判斷、快速決定,快速決定的人一般是會失去信心的、並且着急。糾正的辦法,就是看到其「走向」,「走向」才是重點,也是判斷的唯一依據。快速判斷就叫被現實所擊倒,而看到「走向」,就叫戰勝現實、戰勝困難。看到其「走向」,就看到了它的「魂」,也就有了自己的「魂」。根據其「走向」,就可以遲滯、逆轉、加速它的「走向」,會生出行動力。
3、
毛主席:努力於提高呢?還是努力於普及呢?有些同志,在過去,是相當地或是嚴重地輕視了和忽視了普及,他們不適當地太強調了提高。
普及會讓普通人產生智慧、聰明,普及中帶有很大的智慧、力量槓桿,提高本身是困難、而且不明顯的。
4、
毛主席:為什麼覺得它是好的呢?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總結了經驗,一條是結合了原則性和靈活性。
原則性是指帶立場的目標、帶目標的立場,靈活性是指「逐步」、「各種」、「分階段」,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的人,會很有發展前途。
5、
毛主席:揭露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
人和環境是相生相成的,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會使人具有改造環境的能力,並且使此後正確、後續的人都正確。
6、
毛主席:過去為了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我們就實行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擁有充足的力量,而不被第三方的漁人政策所漁。正因為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所以晚清、北洋軍閥、民國,都沒有充足的力量,廢除絕大多數不平等條約。
力量不足,一定是沒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緣故。
7、
毛主席:沒有同盟軍的軍隊是打不勝敵人的。
如果只有主力軍,而那些沒有成為同盟軍的第三方(他們會行漁人政策),會在後期成為敵人,因為他們不會允許主力軍的一枝獨秀、舊環境的失衡。通過先形成同盟軍,這些就不會在後期成為敵人,這叫風險前置。
對於個人來說,單獨行動,則滿眼望去,不管關係好的、關係不好的,皆可能成敵人。特別是關係好的,若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則簡直是致命一擊。因為,周圍的人是不允許你獨自變得巨大、巨強、一枝獨秀的。
8、
毛主席:當然,說話要選擇時機,不講策略也不行。
時機有槓桿,能加大成功的可能性;策略有槓桿,能加大成功的可能性;不講時機、不講策略,就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9、
毛主席:因之我無後備力量,在戰役勝利時不能擴張戰果,在敵人增援時不能打敵援兵。
必須保留後備力量,甚至要保留一半的力量,做為後備力量,以擴張戰果。沒有後續進攻能力的戰役、進攻、防禦,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對於那些連種子都犧牲掉的犧牲(那是幫助敵人),應該是要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