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數字時代的協作不僅發生在同輩之間,它還是跨越世代的。創意會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者之間傳遞。」
——[美] 沃爾特·艾薩克森著
《創新者》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歷史,要從 200 年前說起。
故事要從一位女性講起——埃達·洛夫萊斯,出生於 1815 年 ,她的父親是 19 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為了調和她身上的浪漫氣質,她的母親從小堅持讓她學習邏輯、數學和機械等當時對女性屬於禁區的學科。
埃達成為了成就卓著的數學家,創建了計算機程序中的基本元素 - 循環和子程序概念。
在1842年與1843年期間,埃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意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那比亞講述查爾斯·巴貝奇計算機分析機的論文。在譯文後面,她增加了許多注釋,詳細說明用該機器計算伯努利數的方法,那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編程,而埃達也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計算機程序員。
埃達的文章創造出許多巴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構想,她曾經預言道:「這個機器未來可以用來排版、編曲或是各種更複雜的用途。」
1940 年代,艾倫·圖靈(Alan Turing)受到埃達的啟發,開始研製第一台現代計算機。為了紀念埃達,每年 10 月的第二個星期二被定為「埃達日」,以紀念歷史上所有被遺忘或忽視的女性。
200 多年後的今天,無數程序員們用編程這門語言重構着我們身處的世界,幸運的是,在當下這個技術世界裏,工作無關性別。
就如埃達在那篇著名的論文中所語言的:「一種新的,廣泛的,強大的語言被開發出來,未來將會用於分析,運用它的力量,可以更快速、更準確地服務於人類,比迄今為止所有的手段都更有效。因此,不僅精神和物質,而且數學世界中的理論和實踐都將更加密切,更加有效地聯繫在一起。」
本期人間像素,三位微信團隊女性程序員與我們分享了她們的職場故事,身處技術的最前沿,她們寫下的每一行的代碼每天都會被執行百億次,她們的工作支撐着數億微信用戶每天的視頻通話等服務。她們的職業生涯如何走到今天,在各自的崗位上度過哪些低谷與高光,又是如何將創造力傳遞給下一代?
以下是她們的故事。
「科技給了男女公平競爭的舞台」
徐淼之
騰訊專家研究員
成為程序員 18 年
在視頻技術這件事上,徐淼之已經深耕了 18 年時間,從來沒有動搖過。
大學本科做畢業設計時,徐淼之就加入了由高文院士牽頭的、國內視頻編碼領域最著名的 JDL 實驗室里從事視頻編碼技術研究,研究生畢業後徐淼之正式加入騰訊,一直專註於視頻圖像實用技術研發。如今每天被數億用戶使用的微信視頻通話功能,其中視頻技術板塊一直由她牽頭研發。除此之外,這項技術還被運用到了微信各類短視頻、圖片、直播等業務中。
徐淼之仍然記得,她和團隊做第一個微信視頻通話版本時,市場上最高配置的手機還是 iPhone4,「而今iPhone 14 都上市了。」從最初的 2G、3G 網絡,到現在 5G 網絡的普及,手機經歷了快速的更新換代,硬件設備的性能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技術團隊用更高壓縮效率的技術來提升同等帶寬下的視頻體量。
壓力主要就來自海量用戶及其多元化需求。
微信的用戶群體非常龐大,設備和網絡存在巨大差異,不同用戶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譬如有的用戶需要圖像更清楚,有的用戶網絡條件沒那麼好需要傳輸更流暢,有的用戶在戶外希望能更省電……用戶需求眾口難調。
多年工作下來,她發現要把一項技術做到最終能在產品中穩定地大規模應用,這裏面的技術難度和所花費的時間甚至比最初預研這項技術還要大很多。
技術突破的靈感從來都不是猛然間爆發的,它們來自長期深入一線的技術研發中,是緊跟硬件的更新換代和應用,從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里,和日復一日使用相關產品業務功能中獲得的啟發。
在專業領域之外,徐淼之最初的榜樣是她的外婆。徐淼之的外婆出生於民國時期,年少時通過個人努力獲得了學醫的機會,她的醫術精湛,在當地都小有名氣。「外婆是我最早的榜樣。她沒有像傳統觀念說的那樣必須得『女主內』,她也有自己的事業,可以把兩邊都兼顧。外婆讓我覺得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徐淼之回憶說。
在之後的求學與工作中,徐淼之認識了更多優秀的科技女性。一路走到今天,徐淼之從未感受到性別給自己工作帶來的偏見。
在徐淼之看來,科技領域給了男女一個公平競爭的舞台,同樣都是在電腦前寫代碼,不存在因為體力差別導致的能力差別。
如今,她甚至覺得「科技女性」的標籤對於這個行業的女性有一定的鼓勵作用。「當你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去參加演講或是工作中彙報答辯,可能因為女生少,反而更容易被記住。」她說。
比起徐淼之剛剛加入騰訊那陣子,微信技術團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女性面孔。
李染和邱堯堯是其中之二。
沒有一段職業履歷只與工作有關。伴隨着視頻編解碼技術的進步、算法複雜度和機器計算能力相互伴隨着提高,徐淼之開發的代碼為用戶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視頻體驗,而她們的人生也在這數年中各自枝繁葉茂,逐漸豐富起來。
「孩子和班上的同學說,你們用的視頻通話是我媽媽做的」
李染
騰訊專家研究員
成為程序員 16 年
學生時代,李染對編程並沒有表現出很高的興趣。「那會兒小男孩編程,實現個功能,拖着個小方塊在屏幕上來回動,我不知道那玩意兒有啥好玩的。」高考填志願,她選擇了通信,那時周圍的「大人們」人手一個手機,她模模糊糊感覺到,也許,通信在以後會是個「挺好的方向」。
通信專業的課程,比起計算機專業更偏硬件,儘管學過 C++ 語言、學過數據結構,但還是那些被李染戲稱為是「焊電路板」的課程更令她着迷。研究生階段,李染開始研究視頻編碼方向,但真正愛上這個領域,則要到工作幾年之後。
喜歡程序員這份工作,是因為發現了工作的美,認識到自己本心,而騰訊提供了可以遵從本心去工作的平台。
「我當時為什麼選擇互聯網行業呢?我來騰訊面試的時候,一進辦公室,哇,太爽了,沙灘褲、沙灘鞋,大背心,不用化妝,也不用燙頭髮,太自在了,想怎樣就怎樣。」可以說,正是互聯網行業的那份「自在感」吸引了李染。
而且,在接下來的數年裡,那些「傳言中」的職場女性的困境也幾乎沒有出現在李染的生活中。「我們組一直處於人力『供不應求』的狀態,也不存在說生了孩子你的工作被別人接了,回來就沒有工作的情況。」
在騰訊,能力是唯一的考核標準,性別的差異其實並沒有人在乎。
對於前沿技術的敏感度,對於解決問題的好奇心,才是從事這個領域的真正關鍵之處。
李染最開始加入微信之時,微信的產品技術團隊人數並不多,用戶增量是同事們非常關心的重點,慶祝微信用戶破億的那天彷彿還在昨日。如今,隨着業務分工越來越精細、團隊越來越大,李染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產品體驗的提升,類似「微信用戶增長到 xx 億」這樣的數字,她已經許久未刻意關注。
從 QQ 視頻到微信內圖片質量優化,再到微信視頻,李染的工作始終都圍繞着如何提升視頻/圖片的質量,以及如何壓縮它們所佔的網絡帶寬,內核簡言之就是讓騰訊的用戶在視頻/圖片的傳輸過程中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在騰訊 12 年,一句話常常鼓勵着她:「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回望最初幾年的工作,一點一滴的進步雖然非常微小,但日積月累,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提升卻是巨大的。
工作的勝任感與價值感也源自於此。
李染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會和班上的小夥伴們介紹:「我媽媽是做視頻通話的。」再具體而言,「媽媽的工作就是把視頻給壓『扁』了,在網絡上傳給你,再把視頻復原,媽媽要保證壓扁之前和復原之後的視頻是一樣的。」
孩子剛出生那幾年,李染也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育兒焦慮」。「那會微信公眾號剛起來,然後天天有公眾號推送,說當媽媽的要怎麼帶孩子,媽媽要怎樣怎樣對待孩子你孩子就完了,當時我們組人比較少也比較忙,晚上經常挺晚回去,孩子半夜又鬧覺,常常夜裡 2 點抱着他晃到天亮才能睡着,過不了多久又要起床去上班,那段時間真的很崩潰,覺得工作也不能勝任,帶孩子也帶不好。」
後來她終於調整好了心態:「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
想開了,一步步來,就都好起來了。
她並沒有刻意讓孩子接觸或者刻意不接觸編程,而是帶孩子盡量多地認識這個世界。玩數獨、爬山、講發現基因的豌豆實驗……親子之間最常交流的,是各自眼中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而不是由父母單方面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許多時候,李染覺得,和孩子在一起,反而是自己的成長更多。
「編程是一門基礎技能,
幫你實現種種想法」
邱堯堯
騰訊專家研究員
成為程序員 11 年
邱堯堯學計算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選專業的時候,周圍的人並不了解計算機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會細分到哪些方向,只是覺得相比起化學、土木這些,對着電腦的辦公環境應該好一些,應該比較適合女生,就選了計算機。」
從本科到研究生,邱堯堯對視頻編碼方向的興趣從無到有,從了解到深耕,只是一心鑽研技術的邱堯堯沒有預料到,數年之後,短視頻會以這樣的洪水之勢席捲全球,成為爆火的方向。「當時還總有人問我,你學這個,將來有什麼用啊?」
剛出校園,邱堯堯的職場第一站是華為,研究視頻解碼器的技術標準,後來慢慢覺得自己還是喜歡做產品,就來到了微信團隊,這一待就是四年。
來到微信之後,最大的變化是離用戶近了。學生時代的邱堯堯,代碼世界的樂趣來自於自己完成一個程序,點擊「運行」之後,程序可以無 bug 成功運行,而在每天服務數億人的「國民 App」工作,邱堯堯常常能夠感到技術人的成就感:「技術的更新能夠被大量的用戶所用到,能夠真正改善他們使用產品的體驗,比如通話的視頻質量、朋友圈上傳視頻的質量被提升了。」
就如徐淼之所說:「視頻圖像技術是一個拼深度的領域,需要前期很長時間的知識和經驗積累,需要耐得住寂寞,到後面才能取得一定的技術成果。在一個領域積累的時間長了,熟能生巧,很多看似天賦的東西,其實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於邱堯堯而言,職業生涯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緣分。而一直以來堅持的都是自己最初所選的方向,不能不說是一種運氣。
她的孩子剛 6 歲,對媽媽的工作還沒有什麼概念,也沒有接觸編程。
從小到大一路好好學習、按部就班成為「別人家孩子」的邱堯堯,對孩子的成長並不那麼著急。
小朋友最近的理想是當廚師,邱堯堯也覺得挺好。「如果他真正感受到當廚師的那份辛苦,還願意堅持做,那我會支持他。」她說,「你讓我說我有什麼愛好,或者我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覺得我說不出來的。我就覺得從小到大就是隨大流,好好學習,畢業找個工作,現在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挺好的,我希望能夠保護他的興趣。」
這一代的孩子遠比他們的父輩、祖輩富足,父輩奮力掙扎的,孩子唾手可得,當父母一路「升級打怪」才到達的終點,只是孩子的起點,這一代的父母要如何同孩子共同成長?
技術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決定人類的未來,當編程從一小部分人才能掌握的技術變為新時代的基礎技能,如何提升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少年的技術素養,正是技術專家、教育者、互聯網從業者與家長與青少年們一起,以不斷的實踐回答着的命題。
200 年前的少女埃達擁有欣賞數學之美的天賦,而邱堯堯更希望孩子能夠發現對編程的興趣。
就如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索尼婭·利文斯通在她的著作《數字未來下的育兒》一書中引用的家長觀點:「編程是新時代的拉丁文,編程是一種新的有價值的經典知識形式,這就是孩子們在數字化未來所需要的。」邱堯堯認為,編程在當下這個時代是一種基礎技能,可以幫助人們將種種想法實現出來。
騰訊優圖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探星計劃項目負責人王亞彪在首屆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峰會上的演講中則表達得更為直接,他說:「青少年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有能力也有願望用技術去一些更酷的事情,而我們作為走在前面的數字鋪路人,帶領他們走向樸實而浪漫的技術世界,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
為踐行互聯網行業對青少年群體的社會責任 ,引領未來戰略技術,激發創新意識, 自今年 5 月「綠苗計劃」發佈以來,微信陸續通過免費開放編程課程、組織全球青少年編程賽事、舉辦青少年編程夏令營、招募青少年科學家導師團等多項舉措幫助提升青少年網路素養。
「以夢為碼 點亮未來」人工智能主題展
其中,騰訊微信與中福會少年宮合作開發了「以夢為碼」人工智能創新課程,基於微信可視化平台,循序漸進講解了小程序編程,幫助青少年快速掌握這個由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編程環境,發佈屬於自己的小程序。
這套課程分為入門、中階、高階難度,未來將惠及更多少年兒童。
認識世界、設計產品、開發小程序,100 多門微信官方好課也可以從這個入口開啟學習。
由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騰訊微信等共同發起的首屆青少年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創新挑戰賽則已經於 7 月啟動。
參賽青少年將在一段時間內,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改變和美好人類社會,按照大賽基本要求,創作出項目的產品原型,形成創作文檔並以專家問辯的形式進行決賽。
大賽分小學組和中學組兩個組別,凡在 2022 年 12 月前,在校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或職高學生均可參賽。參加比賽的青少年可以通過大賽微信小程序入口報名,在 10 月 20 日前提交參賽作品,全國總決賽將於 11 月下旬舉行。大賽組委會介紹,本屆賽事的特等獎獎金高達 2 萬元,優秀參賽隊伍將有機會獲得騰訊公司提供的參觀、實習和推薦信機會。
學習是一段持續一生的旅行,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去往更遠的地方,看見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