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風雲變幻身無奈
《遼史》中,漢臣高勛有傳,說他的父親是後晉的北平王高信韜。於是,筆者就查閱新舊《五代史》,也沒有找見高信韜其人的蹤跡。
但是,在五代高姓名人很多,高姓中被封為北平王的人卻只有一個,這人是高萬興,其人與其弟高萬金一開始都是梟雄李茂貞手下將領,歸降後梁後,高萬興任忠義軍節度使,高萬金任保大軍節度使,兄弟兩個都是一方「諸侯」級別的人物,後來高萬興被封為北平王。他有一個兒子叫高允韜繼任,如此看來,這高信韜與高允韜應該是兄弟,都是高萬興的兒子。
到了後晉開運三年、遼會同九年(公元946年)冬,後晉與大遼交惡,晉軍在杜重威率領下北上抗擊遼軍,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市)與遼軍大戰,晉將梁漢璋戰死,杜重威退兵,在滹沱河上的中渡橋(今河北正定東南)與遼軍隔河對峙。杜重威懼敵畏戰,契丹兵馬分兵合圍,斷其糧道,晉軍糧斷援絕,陷入絕境。
十一月,早就心中懷二的杜重威派遣自己的心腹中門使高勛到契丹大營,向遼太宗耶律德光求賞約降,遼太宗不由大喜,就許諾杜重威說:「趙延壽威望素淺,恐不能為中國之帝,汝果能歸降,我當以汝為之。」
杜重威聽了,便「伏甲於內,召諸將會,告以降敵之意。諸將愕然,以上將既變,乃俛首聽命,遂連署降表,令中門使高勛齎送敵帳」,於是,大開營門,率二十萬晉軍放下武器投降了。
可以說,遼太宗耶律德光充分利用這些中原梟雄的心理,都想混水摸魚當皇帝,就以傀儡皇帝為誘餌,誘使統領大軍的杜重威率軍投降,註定了後晉的滅亡。
遼太宗進入後晉京城汴梁,由於高勛是杜重威投降的使者,見這個高勛很會來事,便任命高勛為四方館使。
後晉降將張彥澤是第一自告奮勇殺入後晉京城的人,自以為滅後晉自己功勞頗大,因而飛揚跋扈,為所欲為,這個張彥澤與高家素有私怨,便在一日飲酒後,率人殺入高家,「害其仲父、季弟,暴屍於門外」。
高勛那裡能忍下這口氣,便對遼太宗告狀,申訴冤情。
耶律德光便尋問這些投降的後晉漢臣,如何處理此事,這些人深惡張彥澤的行為,紛紛建言說他罪不可赦,爭說張彥澤欺男霸女,殺人不法,奪人財物的種種罪行。
耶律德光就令人把張彥澤這個惡人抓起來斬首,讓高勛監斬。
高勛內心十分感激遼太宗主持公道,盡心儘力地服侍遼太宗,遼太宗看到高勛有些能力,又一心為大遼王朝服務,就倚為心腹,升職高勛為宣徽使,也讓他死心塌地追隨契丹人。
遼太宗入主中原,進入汴京(開封),原後晉官吏面對新主子,各懷鬼胎,有相當一部分州郡長官不願臣服,或閉關自守觀望,或南投南唐,西奔西蜀,盤據河東的強藩劉知遠更是坐山觀虎鬥,靜待時局變化。
當遼太宗耶律德光看到很多地方官民自發地抗禦契丹人,深感中原非久留之地。派耿崇美為昭義節度使守潞州,高唐英為彰德節度使鎮相州等,讓蕭翰留守汴京,然後率兵馬離開汴京北返,隨行後晉文武官員就達數千人,高勛也在北上之列。
走到湯陰,遼太宗登上一個山岡,一問此山岡叫愁死岡,遼太宗耶律德光感慨地對隨行的高勛說:「吾在上國,以射獵為樂,至此令人鬱悒。今日得歸,死無恨矣!」
高勛聽了,私下對那些漢臣說:「此言不吉,看來他不久就會死了!」眾人聽了,驚訝地望着高勛。
果然,遼太宗行軍到達臨城(今河北)一帶就一病不起,支撐着到達欒城(今河北欒城)便病情惡化,高燒不退,在欒城之北的殺胡林一命嗚呼了,眾人都暗暗佩服高勛料事如神。
二、機智救李澣
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去世,令時局風雲突變,當時漢臣中的燕王趙延壽認為自己當皇帝的機會來了,因為當初遼太宗耶律德光就答應他為「中原主」,但遼太宗沒有踐約,讓他內心一直十分不平衡。
此番他引領本部兵馬搶先進入鎮州城,對手下說:「我不復入龍沙矣!」其意就是不去契丹本土,要在中原稱帝,並且宣稱自己依照遼太宗遺詔,權知南朝軍國事,詔告諸州郡。
而隨遼太宗滅晉的東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抓住時機,聯繫了握有兵權的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窪,得到眾人一致擁戴永康王為帝。
趙延壽雄心勃勃要當皇帝,卻顧慮重重,有人就出謀劃策,讓他搶先稱帝,但他猶豫不決,高勛探知到趙延壽與李崧、馮道、張礪陰謀稱帝的事,就向耶律阮彙報了。
耶律阮就請趙延壽、張礪、李崧、馮道等漢官來大帳赴宴。酒宴剛剛開始,耶律阮從容地對趙延壽說:「妹子自上京來,欲見之乎?」這耶律阮的老婆以兄禮奉事趙延壽,趙延壽沒想到此中有詐,欣然隨耶律阮轉入後帳,不一會,耶律阮一個人出來,對張礪等人說:「燕王謀反,已經抓了起來,諸君勿驚,我們飲酒!」眾人面面相覷,不敢出聲。
於是,耶律阮登上皇位,是為遼世宗。由於高勛告知了趙延壽的動向,深得遼世宗信任,取代了趙延壽的位置,任高勛為南院樞密使,總漢軍事,成了漢軍的領袖。但遼世宗對趙延壽還是很夠哥們意思,封他為魏王,南京留守(一年後趙延壽怏怏不樂中得病去世)。
遼世宗天祿五年(公元951年),後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崇遣使求援,因為其兄劉知遠建立的後漢被郭威篡奪了,連帶着殺了他的兒子,戲耍了一番他。劉崇便在太原稱帝,國號仍舊用漢,史稱北漢。並且向契丹人求援,稱侄求冊封。遼世宗自然高興,就派了皇族燕王牒蠟與高勛為使前往太原冊封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
遼世宗覺得逐鹿中原的機會來了,就不顧國親國戚的反對,欲傾國南征,行軍到達歸化州(河北宣化)之西詳古山火神淀,在行宮祭祀其父耶律倍,然後大宴群臣,被皇族泰寧王察割殺害,遼太宗兒子耶律璟在右皮室詳穩耶律屋質擁立下平定了察割叛亂,是為遼穆宗。
高勛依舊得到遼穆宗重用,封為趙王,任上京留守。當時有一個叫李澣的,曾經與高勛一塊在後晉為官,也一塊來到契丹,遼穆宗時是工部侍郎,一日,他接到在後周為官的哥哥李濤捎來的一封書信,約他南歸。李澣本來就很不習慣北方游牧的生活,便假託到南京看病,換了衣着,乘夜準備逃過邊境,沒想到在涿州被巡邏的遼兵查獲,送到獄中,李澣深知叛國投敵的罪很大,就乘獄卒放鬆看管的時候,用衣帶自殺沒死,在押往上京途中,投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自殺又沒死成。
高勛聞知李澣的事,就親自對遼穆宗為李澣開脫說:「李澣並不是忘恩負義,叛國投敵之人,只因他有八十歲的老母親在南邊,幾年未見,李澣是想回去探望一下老母親,才觸犯了罪律。肯請聖上開恩,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文學造詣頗高,當今很少有人與他比肩,留下他,行文寫字,能為國增光呀。」於是,遼穆宗就把李澣看管起來,限制他的一些自由。
後來,遼穆宗為其父遼太宗耶律德光建功德碑。高勛不失時機地上疏道:「太宗功德碑之文,除了李澣無人能寫。」
於是,遼穆宗放了李澣,當李澣把碑文寫好,遼穆宗萬分高興,立刻任命李澣為禮部尚書,不久升任宣政殿學士。
三、捲入權力之爭
後來,高勛調任南京留守(也就是今日北京)。
此時中原王朝已經是北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遼南京(今北京)可以說是軍事重鎮,其轄區邊境地帶,歸屬於北宋的有三關:雄州瓦橋關,信安淤口關與霸州益津關,遼宋之間圍繞三關經常發生磨擦。由於屢遭戰火,益律關已經十分殘破,北宋邊將就想修繕益津關,高勛探知到消息,便上書朝廷「請假巡徼以擾之」,得到遼穆宗批准,高勛就率領兵馬劫殺北宋運送建築材料的人馬,北宋邊將聞知,出動軍隊,就與高勛率領的遼軍交了火,被高勛擊敗,北宋修繕益津關的計劃落空。
高勛上益津關大捷,遼穆宗十分高興,又把他調回京城任南院樞密使。
遼穆宗是一個昏君,整日酗酒殺人,最終在懷州黑山被幾個下人殺死。
高勛率領一千鐵甲軍與飛龍使(御馬院頭領)女古率領的五百騎兵,護衛着遼世宗耶律阮的兒子耶律賢第一時間趕到黑山行宮,在侍中蕭思溫等人一致贊同下,擁立耶律賢為帝,也就是遼景宗。
高勛因定策功,加封秦王。但高勛不是最大受益者,最大受益者是蕭思溫。說來這個蕭思溫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他出自後族,是開國元勛蕭敵魯的族侄,娶了遼太宗的女兒燕國大長公主,燕國大長公主給他生了三個女兒。
長女伊蘭嫁給遼太祖小兒子李胡的兒子喜隱;二女胡輦嫁給遼穆宗的弟弟罨撒哥,三女燕燕嫁給了遼景宗。
蕭思溫成了契丹王朝最有權勢的人,當朝國丈,封魏王,北院樞密使兼北院宰相,軍國大事一手抓,自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滿與仇恨。
遼景宗保寧二年(公元970年),發生了一件十分蹊蹺的事,蕭思溫陪同遼景宗去東京返回時,在一個叫盤道嶺的地方,遭到不明「強盜」襲擊,看來這伙強盜膽大妄為呀,光天化日之下,目標不是遼景宗耶律賢,而是蕭思溫,衝上來一陣亂刀,砍死了蕭思溫。
這就是「盤道嶺刺殺案」,雖然經調查坐實是國舅蕭海只、蕭海里、蕭視都兄弟三人所為,於是,蕭海只、蕭海里被處死,蕭神都發配到黃龍府,一年後也砍了頭。但此事存在很多疑點,有着很多迷團,解釋不清。這蕭海只兄弟與蕭思溫都是蕭氏後族,難道他們之間有何深仇大恨嗎?遼王朝爭奪皇位的叛亂與謀殺事件頻頻發生,還沒有過刺殺大臣的事件。遼景宗耶律賢出行,有宮衛精銳皮室軍護衛,沿途警戒嚴密,一夥強盜怎麼會輕易得手?
耶律賢去東京,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浩浩蕩蕩,為什麼刺殺的不是皇帝而是蕭思溫?這強盜也好,蕭海只兄弟也好,目的何在?如果不是有周密的安排,裡應外合,強盜怎麼可能一擊得手?幾年之後,一個十分「偶然」的機會,當年擁立遼景宗的女里因「私藏甲胄」被抓了起來,竟然在他的袖中發現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是女里是參與刺殺蕭思溫主謀,另一個主謀就是本文的主角高勛。真的搞不懂這女古那根神經有問題,幾年了,一直袖中放着自己主謀刺殺蕭思溫的「證據」?是自己找死嗎?
而此時的高勛也已經風光不再,剛剛被發配到銅州。
高勛因何被發配?事情的經過也有點詭異。
高勛有一次在朝堂上建言:南京周邊有許多荒地與水窪,可以充分利水資源,讓老百姓種稻子。遼景宗聽了,覺得主意不錯,就同意了,許知,第二天上朝,林牙耶律昆就站出來奏了高勛一本:「高勛此奏,必有異志。果令種稻,引水為畦,設以京叛,官軍何自而入?」於是,遼景宗開始對高勛產生懷疑,否定了高勛引水種稻的建議。
其實,高勛怎麼可能不軌之心呢?他也是出於對國家,對老百姓的考慮,老百姓有田種,富裕了,自然安居樂業,卻初別有用心的人上綱上線,這背後一定有推手,隱含着權力與黨派之爭,並且有人刻意要陷害高勛。
隨之發生的事更加有點出人意料:遼景宗有個弟弟耶律只沒被封為寧王,他的妻子安只可能是閑半沒事吧,「造鴆毒」之後送給了高勛,高勛又有此「缺心眼」,把這毒酒送給了駙馬都尉蕭啜里,這蕭啜里的老婆是遼景宗的姐姐和古典,自然這和古典也是耶律只沒的姐姐,原來,他們的目的就是想用這毒酒,毒死皇后蕭後蕭燕燕。結果,結果就是事情敗露呀,耶律只沒被流放到烏古部,他的老婆倒霉,被砍了頭,高勛被流放到銅州。
如今,女里「袖中」藏乾坤,高勛竟然是一個「謀殺」國丈的主犯,無論遼景宗願不願意,都得派人去銅州,誅殺了高勛。
寫到這裡,似乎本文應該結束了,但筆者覺得高勛之死是冤枉的,這裏面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黑幕,封存在時光里。政治與權力的爭鬥,陰謀無處不在。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