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天才」的概念,是指擁有一定天賦,在某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愛因斯坦、牛頓、達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等,都是被普通人所仰望和崇尚的「天才」人物。
然而,讀了主編學堂讀書會今天共讀的《刻意練習》第一課:「天才是怎樣練成的」,我恍然大悟:原來天才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而是經過了後天艱苦卓絕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美國科學作家羅伯特·普爾。這本書告訴我們:無論何種行業和領域,提高技能和能力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是:刻意練習。
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別就是四個字:刻意練習。
擁有「天才」桂冠的莫扎特,6歲開始作曲,8歲寫出第一部交響曲,12歲創作出一部歌劇。取得如此傑出成就的原因,是莫扎特的父親,一個鋼琴演奏者對他從小就開始的潛心教導和他自己千百次的「刻意練習」。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也是從小對物理學興趣濃厚,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學習,與皮埃爾·居里一起經過無數次物理實驗的「刻意練習」,終於發現一种放射性元素「鐳」,並將「鐳」用於貢獻全人類的醫學實踐。
「天才」的產生,必須有着其適宜生長的土壤,也就是「天賦」,而「刻意練習」也必須是正確的練習,才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如果莫扎特不是出生於音樂世家,如果居里夫人對物理學沒有一點興趣,他們的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可惜的是,也有一些人天賦異稟,卻在後天荒疏了「刻意練習」或沒有進行正確的練習,導致其最終成為一事無成的普通人。
方仲永就是典型的例子。祖輩以耕田為生的方家,出了方仲永這個「神童」,五歲起就會作詩。然而他父親並未抓住這個「契機」,讓他讀書深造、刻意練習,而是把他當成博取眾人眼球、獲取利益的「機器」,終於使他才華湮滅,泯然眾人矣。
天賦異於常人的「天才」,尚且要經過刻意練習,作為我們普通人,該怎麼做呢?
讀書會領讀人望舒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只要通過刻意練習,把某種能力變為自己特有的技能,我們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是的,比你優秀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我們普通人,要更加註重「刻意練習」,或許,當你在某一行業領域取得矚目成就時,你也會被人驚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