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出版,當時,自已正在讀高中,從別人處借來一口氣讀完,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也為主人公錯失愛情而婉惜!
1984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上映。學校組織學生去看。看完後,班主任組織學生開班會談觀後感。記得當時同學們為高加林應不應該拋棄劉珍巧而選擇黃亞萍爭論不休,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電影《人生》的上映,引起巨大反響,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當時看《人生》的年輕人已不知不覺進入中年,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砍砍坷坷之後,再回想起《人生》,覺得當時只把《人生》當愛情片看,糾結於高加林是該選擇劉巧珍還是黃亞萍在是太浮淺了。
《人生》是一部農村青年為改變命運的奮鬥史。他至少揭示了以下幾點。
1、人生的曲折性、複雜性、不可預見性。
人生絕沒有一帆風順,理想與現實常常錯位,「不知道災難和明天哪個先到來」,人生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
2、選擇很重要,但只有到終點你才知道選擇是對是錯。
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題,你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在當時選擇的時候一定認為自己選擇是對的,但到底是對是錯只有時間能證明。
3、人要知足,懂得珍惜。
人總希望得到最好的,就像在麥田裡撿一顆最大的麥穗,遇到一顆大的,心想後面還有更大,而錯失了前面的,得頭來什麼也沒得到。
《人生》是60、70後永遠的回憶,當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步入中年之後,回憶自己的一生,我想一定會對《人生》有了更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