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活不下去,不是被餓死,就是被官差打死。不管是種地還是運鹽的,亦或是做小生意的,全都沒有活路。
張士誠便是無數運鹽工之一,為了活下去,張士誠不得不起兵造反,自立門戶。
只可惜一山不容二虎,他和朱元璋之間,必有一戰……
少有大志
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的一個普通小村莊,這裡百姓幾乎全都以運送官鹽為生。
在幾千年之前,食鹽和鐵礦就已經被國家壟斷,私人是不允許出售這兩樣東西的,因為朝廷還要靠着販賣這兩樣東西賺取資金,充實國庫。
這種朝廷壟斷鹽和鐵的制度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因此並沒有人對此產生懷疑,也從來沒有人說這樣不對。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販鹽這件事卻成了重中之重。因為朝廷官員逐級貪墨,再加上土地兼并嚴重,導致朝廷收不上稅來,也就沒有了經濟來源。
到了這時候,朝廷只能是通過不斷提高鹽的價格,來賺取更多的資金,但是到頭來,坑害的全是百姓。
張士誠所在的泰州,是個臨海城市,他們這裡本來有不少的田地,完全可以靠種地生活,但是他們遭遇了永久性天災,海水倒灌淹了田,將田地的作物一掃而光。
如果是淡水水災,就只會影響這一季度的農作物,但是他們遇上的是海水。海水會將原本肥沃的土地,改造成容易板結的鹽鹼地,從而導致無法生長作物。
張士誠他們想種地也種不了,為了養家糊口,他只能選擇去給官府幹活,當朝廷的運鹽工。
張家有四個兒子,張士誠為長子,而他的三個弟弟分別是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
他們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都代表了一種優秀品德,可見給他們取名字的人還是有點水平的。張家四兄弟平日里謀生的手段,就是自己撐着小船,為官府運送海鹽。
張士誠第一次干這個的時候,才十歲,他跟着鄰居家的哥哥一起來到河邊,讓周圍的叔叔伯伯們教他該怎麼做。
百姓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十分團結,大家都很關照張士誠,不但教會了張士誠該怎麼幹活,還教會了張士誠該怎麼「賺錢」。
張士誠長大之後,受到當年那些長輩的影響,也成了一個熱心腸的小夥子。
雖然他自己過得也不好,但如果有人來找他幫忙,他肯定不會推脫。
就算是他自己家都吃不起飯了,他也願意慷慨解囊,救助他人。不過他們家都揭不開鍋了,哪裡來的錢救濟他人?
這就不得不提到張士誠的副業了,那就是販賣私鹽。
張士誠他們是負責給官府運鹽的,這就代表着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官鹽。張士誠完全可以找機會扣下一點鹽,然後自己偷偷賣,當然他的價格一定比官府價格低。
這就是當初那些長輩教給張士誠的「賺錢辦法」。
不過,張士誠並未因此賺大錢,因為他們必須將私鹽的價格壓得比較低,這才能賣得出去。
而且販賣私鹽還有兩大難關,分別是富戶和鹽警。
富戶也就是那些與官府有勾結的人家,他們可能與官員是親戚,也可能是有某種利益關係。
這些人就相當於是官府派來的細作,他們一邊從張士誠這裡拿走私鹽,一邊威脅張士誠要去報官。
他們拿走私鹽不付錢,而且還對張士誠他們又打又罵,張士誠也拿他們沒辦法,畢竟人家有後門。
而鹽警就比較好理解了,官府請張士誠這些人來運鹽,可並沒有絕對信任他們。
因此,運鹽的隊伍中,就會跟着一個專門監視他們的人。這個人就負責監督這些運鹽之人的工作效率,以及防止這些人偷藏私鹽,而這個人就被稱為「鹽警」。
負責管着張士誠他們這撥人的鹽警叫丘義,這人十分可惡,不光剋扣運鹽人本就不多的工錢,而且還逼着人們上貢。
丘義這種連吃帶拿的行為,使得眾人對他積怨已久,但是他畢竟是官府的人,大家看不起他,但是又無可奈何。
不過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丘義再怎麼嚴苛,張士誠還是有辦法帶走了一部分私鹽,只不過他這些私鹽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就另說了。
真假「吳王」
當時,隨着紅巾軍的出現,天下局勢暗流涌動,很多人都察覺到了異常,都開始準備起義。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最先起義的秦觀保被抓了起來,斬首示眾。
但是這樣的威懾行為,並沒有攔住百姓的起義。當地的富戶王克柔準備起義,也被抓了起來。
王克柔是個樂善好施的人,他被抓之後,有不少人都想去救他。
當地的官員李齊只好先將他轉移,並且向那些領頭人拋出橄欖枝。
很快那兩個帶頭鬧事準備去救王克柔的人,就成了官府的官員。其中有個叫李華甫的,是張士誠的朋友。
他雖然成了官府的人,但是並不打算真的投誠。他暗中聯繫了張士誠,讓張士誠起義,他會在城內作為內應幫助張士誠。
在得知了這條消息後,張士誠有了信心,他馬上召集自己的兄弟,再叫上一些願意跟隨自己的百姓,開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
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殺了附近的這些富戶,搶奪他們的糧食;第二個目標,去佔領鹽場,將魚肉百姓的丘義殺掉;
第三個目標,聯繫李華甫,攻佔泰州城。
張士誠的起義聲勢浩大,朝廷派到的援軍也被擊潰。李齊有些慌張,他打算故技重施,使用官職「招安」張士誠。
李齊雖然沒有用此計保住自己的命,但讓張士誠徹底站在了朝廷那邊。
朱元璋那邊先是反抗元軍,之後又大戰陳友諒,雖然屢次陷入絕境,但每次都浴火重生。
而張士誠這邊,卻並不打算反抗元朝,他只想佔地為王。
張士誠曾向元朝朝廷派去使者,讓他們封自己為吳王,但是蒙古人並沒有答應。
張士誠也不生氣,他將自己封為了吳王,而朱元璋在戰勝陳友諒之後,也被封為了吳王。這兩個「吳王」之間,必然有一場大戰,決出真正的「吳王」。
張士誠出兵佔領了江北部分地區,而且還屢次聲稱自己打下的土地是給蒙元朝廷打的。
他明明是個漢人,卻說出這樣的話,把朱元璋氣得不打一處來,馬上下令征討張士誠。
張士誠雖然兵少地少,但是他卻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持。朱元璋費了好大力氣,才抓住了張士誠。
其實從洪武後期發生的事也能看出來,朱元璋這個人其實是非常狠的。
張士誠知道自己落到朱元璋手裡不會有好下場,便打算上吊自殺,但是他卻被朱元璋的人救了下來,沒死成。
張士誠又被帶到了南京,被自己曾經的手下勸降,但效果並不明顯。
而且張士誠在獄中絕食,怎麼也喂不下飯去。他在大牢里餓了好幾天,將自己活活餓死了。等朱元璋回到南京之後,想好好折磨張士誠一番,卻被告知了張士誠的死訊。
朱元璋大怒,當即便讓人將張士誠的妻子帶過來,他要讓她們代替張士誠受罪。
可朱元璋沒想到,張士誠的妻子在城破之日就已經放火燒了自己家,而她和張士誠的妾室都死在了那場大火中。
就連張士誠的兩個兒子也不知所蹤,應該也死在了那裡(後來才知道他們被奶媽帶走逃掉了)。
朱元璋長嘆一聲,張士誠的兄弟已經全部戰死,他的妻兒葬身火中,他自己又餓死在這個地方,實在是有點慘。朱元璋開恩,賜了張士誠一口棺材,讓獄卒隨便找了個地方把他給埋了。
這便是元朝末年起義軍首領之一張士誠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