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
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
晉冀豫交界處
紅旗渠如一條墨綠綢帶
在巍巍太行間蜿蜒流淌

2025年4月5日
紅旗渠總乾渠迎來
通水60周年紀念日

1965年4月,紅旗渠總乾渠正式通水當日,林縣人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通水典禮(資料照片)。
上世紀60年代
河南林州人為解決用水難題
在黨和政府支持下
在太行山腰修建了
引漳入林水利工程
這條「人工天河」,就是紅旗渠

1960年,林縣人民決心開始興建紅旗渠大型水利工程。在險峻的群山峽谷里,太行兒女逢山鑿洞、遇溝架橋。這是紅旗渠上合澗公社民工們起運大石料(資料照片)。
2022年10月28日
黨的二十大剛剛結束
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河南安陽考察
紅旗渠旁,總書記指出


施工隊員在紅旗渠施工現場凌空除險(資料照片)。

農民技術員秦永祿(右)和桃園大橋工地指揮長郭增堂在工地上。紅旗渠開工之初,林縣的水利技術人員還不到30人。修渠10年,林縣兒女設計了「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河水」的空心壩,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渡橋,創造了上百項工程技術成果,培養鍛煉了5萬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術、會管理、能領導的工隊長、技術員。

在缺少大型機械的年代,紅旗渠建設者們肩扛手拉,在崇山峻岭間開隧架槽。單是紅旗渠總乾渠,就有14座渡槽。這是其中高27米、長87米的皇后溝大渡槽(資料照片)。

1966年4月20日,河南林縣人民舉行盛大集會,慶祝紅旗渠三條幹渠全面竣工通水。漳河水順着紅旗渠滾滾流來,廣大幹部群眾熱烈歡呼(資料照片)。
自1965年開灌以來
紅旗渠累計引水131億立方米
實現灌溉面積4700萬畝次
推動糧食增產80億斤
這是滋潤百姓的「生命渠」
催人奮進的「幸福渠」
永不斷流的「精神渠」

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鎮陽耳庄村航拍的紅旗渠總乾渠(2025年3月25日攝)。

汩汩清水灌溉沿線土地
紅旗渠精神滋養華夏兒女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中國人的骨氣,閃耀在太行山間

2025年3月18日,遊客在紅旗渠紀念館參觀。2014年,紅旗渠紀念館新館在老館西側建設完成,全景展現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全過程。2024年6月,紅旗渠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

2023年4月27日,遊客在紅旗渠紀念館參觀。

2025年3月26日,張買江(右)在紅旗渠幹部學院向學員講述當年修渠的情景。紅旗渠建設之初,張買江的父親犧牲在工地,年僅13歲的張買江遵照母親「不修成渠就不要回家」的囑咐走上工地,一直奮鬥到紅旗渠建成通水。依託紅旗渠幹部學院等機構,當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教學課程,構建了以紅旗渠精神傳承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培訓體系。

2023年11月28日,河南農業大學學生參觀紅旗渠精神展覽。「紅旗渠精神進校園巡展」於2023年11月啟動,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主題宣講等形式介紹紅旗渠修建過程和紅旗渠精神的傳承發展,陸續在全國20餘所知名高校展開。

與山共峻極,與水同流長
生生不息的紅旗渠精神
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寶貴財富
永遠震撼人心
「什麼是精神,就是心裏有股勁」
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民族復興的偉大航程上
當地幹部群眾不畏一時之困
正掛滿風帆、奮勇前行

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位於紅旗渠經濟開發區的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布生產車間搬運紡錘。2024年AI產業風口大開,憑藉過去幾年的持續技術投入,光遠新材新研發的低介電產品供不應求,一舉扭虧為盈。

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鉚焊車間進行打磨作業。近年來,林州重機通過技術創新尋求市場突圍,2022年擺脫虧損,2023年大幅盈利並摘掉ST帽子,企業穩步向好發展。

近年來,林州市多措並舉積極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了一批技術密集型企業,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引擎。這是2025年3月19日在林州致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拍攝的自動化倉儲系統。

這是2025年3月19日拍攝的林州市紅旗渠大道。2024年,林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57.2%,GDP同比增長6.7%。
豈曰無碑,山河為碑
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從過去的劈山引水
到今天的奮進突圍
紅旗渠精神在代代傳承中歷久彌新
在新時代迸發出新的強勁動力


攝影:楊丙文 嚴世昌 唐茂林 王頌 李安 朱祥 郝源 李嘉南 魯鵬 樊雨晴 魏德忠
編輯:畢曉洋 張曼怡 李安
新華社攝影部、河南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