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張無忌不肯收嗎?是人家不肯被收!
張無忌自己想:「這四位姑娘個個對我情深愛重,我如何自處才好?不論我和哪一個成親,定會大傷其餘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內心深處,我最愛的是哪一個呢?」因為彷徨難定,於是「只得逃避」:「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盡想這些兒女私情作什麼?」
家庭生活會破壞事業嗎?未必。「他多方辯解,不過是自欺而已,當真專心致志的愛了哪一個姑娘,未必便有礙光復大業,更未必會壞了明教的名聲,只是他覺得這個很好,那個也好,於是便不敢多想。他武功雖強,性格其實頗為優柔寡斷,萬事之來,往往順其自然。」
這個「順其自然」,就是張無忌生活態度的概括,也是他對待愛情的態度。
愛情天生是排他的。這些女孩子們,誰都渴望「一生一世一雙人」。與另外幾個共侍一夫,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只有當男主非常強勢、非常能幹,才會形成這樣的模式。而優柔寡斷的張無忌,沒有這份本事。
於是他就讓生活來替他選擇愛情對象。
然後,小昭選擇去當波斯明教的處女教主,離開了張無忌;周芷若練九陰白骨掌,墮入魔道,與張無忌的「武林俠義之道」相悖,退出了婚姻競爭;殷離「我的心,早就許給了那個狠心的、兇惡的小張無忌了」,認識到自己愛的並不是這個仁恕寬厚的張無忌,也離開了他;只剩下背叛父兄、民族、國家,不顧一切來追求張無忌的趙敏。
張無忌已經別無選擇。
四女一男的模式,一般讀者會默認為,男子才有選擇權,四個女孩只能被動選擇。其實,小昭為愛情而犧牲愛情,遠走波斯;周芷若為自尊而犧牲愛情,退出競爭;殷離更「不識張郎是張郎」,清醒地知道「那個少年早就藏在她的心底」,不需要這個軟弱的張無忌了;就是趙敏,也不是被張無忌選擇,而是主動選擇了張無忌。在這段多角愛情故事裏,四個女孩都是主動者,張無忌才是那個被選擇的——可以被選擇,也就可以被放棄。
《倚天屠龍記》在元末歷史為背景,寫的卻是現代人的思想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