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2025年04月05日11:40:36 歷史 3504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1942年5月25日,將軍率突圍隊伍抵達山西遼縣十字嶺附近。這支在3萬日軍合圍中艱難輾轉的隊伍,成功完成了掩護與斷後任務。面對日軍飛機的盤旋轟炸,將軍登上一處高坡,用疲憊而嘶啞的聲音指揮隊伍疏散。

傍晚時分,大隊人馬已衝出包圍圈,將軍也準備走下十字嶺。突然,尖銳的嘯叫聲再次劃破天際,他一邊高喊「卧倒」,一邊奮力保護戰友。剎那間,炮彈轟然炸開,彈片無情地穿透了將軍的額頭、胸口和腿部。這位年僅37歲的將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他,就是左權,井岡山上最年輕、學歷最高且最能征善戰的戰將之一。周總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毛主席讚譽他 「這是個『兩杆子』都硬的將才」。就連窮凶極惡的日軍,也對他忌憚有加。

如果可以選擇,犧牲並不是左權唯一的選項。彼時,他本有機會先行撤離,但懷着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他毅然決然地要求留下來斷後。危急關頭,這位八路軍抗日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員,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展現出了崇高的革命覺悟。

左權曾在寫給叔父的信中莊嚴承諾:「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正如他所言,這名年輕的將領將滾燙的熱血毫無保留地揮灑在巍巍太行山,用生命與信念鑄就了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左權犧牲的那一年,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時期。儘管距離抗戰勝利僅剩3年,敵後戰場也將在一年後迎來轉機,但當時的八路軍戰士們,無法預知勝利的曙光何時才能照亮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相較於即將到來的勝利,眼前的殘酷現實給他們留下了更為深刻的記憶。

彼時,蔣介石消極抗日,日軍實施滅絕人性的 「三光」 政策,根據地遭受重創,損失殆盡。河南爆發大旱災,民眾生活苦不堪言。一時間,全國上下瀰漫著悲觀情緒,集體意志瀕臨崩潰。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在這艱難時刻,一些所謂的「精英」卻選擇了一條與左權截然不同的道路。周作人在左權犧牲時,已為日本人效力長達5年之久。抗戰勝利後,周作人因漢奸罪被逮捕。他曾大放厥詞:「就是死了許多文天祥又何補於事呢?我不希望中國再出文天祥。」在他狹隘的功利主義觀念里,生命的價值被扭曲,與左權等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英雄相比,他的「精明」顯得如此卑微、醜陋。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艱苦卓絕的抗戰史詩,便是在探尋那些戰鬥與犧牲背後的偉大意義。英雄們一旦選擇抗日這條道路,就註定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堅守自己的抉擇。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匯聚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組成熱血沸騰的革命隊伍,向著未知的明天奮勇前行,無懼下一年、下一月、下一天,甚至下一秒可能到來的犧牲。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作家魏巍在追憶左權帶領八路軍取得黃土嶺之戰勝利時,曾這樣寫道:「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這是兩種精神在較量:一種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種是老紅軍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誰更頑強,誰壓倒誰。」英雄們堅信勝利必將到來,更願意在勝利來臨前,用自己的生命鋪就勝利的道路。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死亡意味着什麼,也更理解犧牲的意義。

夏雲傑,馳騁在湯原密林深處的抗日戰士,被日寇視為「北部國防線上的心腹之患」。在遭遇埋伏生命垂危之際,他再三叮囑戰友、妻子和女兒,一定要將抗日解放事業進行到底。某天夜裡,他從昏迷中醒來,對戰友說:「老劉,我夢見日本人被趕跑了,我倆騎着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處都是彩旗和鮮花……」

楊靖宇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孤身一人,衣衫襤褸,飢腸轆轆,不僅沒有部下相隨,還遭到戰友的背叛。面對敵人的誘降,他平靜而堅定地回應:「我雖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很多部下都犧牲了,如今我只剩自己一個人。雖身處危難,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說,開槍吧。」

「為有犧牲多壯志」,當我們回顧抗戰歷史,彷彿看到無數熟悉的身影:吶喊衝鋒的勇士,挺身而出的壯士,慷慨赴死的猛士……他們本可以選擇活下去,投敵、賣國、告密、當偽軍,便能苟且偷生。但他們卻毅然選擇「死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不計較個人生死,心中惦念的仍是國家興亡、民族命運。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如今,那一代救國志士締造了一個幸福平安的中國。我們不再面臨山河破碎、鐵蹄踐踏的困境,但仍有未竟的使命。那麼,犧牲是否已成為一個過時的名詞?相較於前輩,我們有了更多精於算計的選擇,那麼不計生死的犧牲是否還在年輕人的考量範圍之內?

1942年,左權犧牲的同一年。與家喻戶曉的狼牙山五壯士的境遇相似,河北省淶水縣曹霸崗村雞蛋坨,晉察冀軍區第11軍分區第7團的5名同志,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轉移,與日寇作拚死搏鬥,戰鬥到最後彈盡糧絕、深陷絕境。為了不當俘虜,他們奮身跳下懸崖,全部壯烈犧牲。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他們中有個叫王文興的八路軍戰士,犧牲時才18歲。年輕的戰士沒有留下照片,我們能找到的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也只有寥寥數語: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地方游擊隊,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晉察冀軍區七團……

血與火鑄就的輝煌之下,是悲壯的底色。18歲,在今天正好是讀高三、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紀。但是在當年,18歲的孩子卻要做出生與死的選擇。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沒有人不珍惜生命,但是在屈辱地活與壯烈地死這道選擇題前,這名年輕的戰士,毅然選擇了後者。

當年一家報紙這樣寫道:「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着死、搶着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

從王文興等年輕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就是偉大的抗戰精神。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習主席強調,我們要繼續向前走,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告慰革命先輩和先烈。

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軍人的使命從未改變。如果我們這代年輕軍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不得不做出犧牲,那麼,捍衛國家主權、守護人民幸福,就是我們犧牲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對先輩精神最好的傳承 。

值此清明,向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永不凋零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祭掃緬懷革命先烈 - 天天要聞

清明祭掃緬懷革命先烈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5年4月5日4月2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拍攝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出旗儀式。清明節將至,各地舉行祭掃活動,緬懷先輩,寄託哀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來源:新華社)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
沙俄和蘇聯,先後兩次對遠東下手?斯大林:需確保俄族為主體民族 - 天天要聞

沙俄和蘇聯,先後兩次對遠東下手?斯大林:需確保俄族為主體民族

俄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鄰國,同時俄國也是國際上響噹噹的大國。不過很奇怪的是,為什麼俄國境內,居然沒有一個唐人街?很多人會給你普及知識,說什麼唐人街是華人在外面受欺負,從而團結起來的產物。難道說,俄國沒有唐人街,是因為華人在俄國沒有受到欺負,所以沒有團結在一起嗎?其實以上對唐人街的定義,已經是老黃曆...
清初時期的朝鮮一直使用明朝崇禎紀年 - 天天要聞

清初時期的朝鮮一直使用明朝崇禎紀年

1644年,明朝的崇禎皇帝弔死在煤山,明朝的藩屬國高麗,也就是朝鮮和韓國,君臣非常悲痛,準備替崇禎皇帝報仇,可惜實力不允許。後來,朝鮮民間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崇禎紀年的年號。
73歲湖北老人與22歲烈士父親清明「重逢」,那曲英雄讚歌永遠在心中高唱 - 天天要聞

73歲湖北老人與22歲烈士父親清明「重逢」,那曲英雄讚歌永遠在心中高唱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今年清明節,一場跋涉千里,跨越時空的祭掃之行,讓無數人心潮澎湃,淚盈眼眶。4月4日清晨,73歲的湖北老人方漢炳,小心翼翼將一包故鄉麻城的熱土和父親最愛的火燒粑裝進行囊,啟程前往1725公里外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望犧牲了73年的父親方金耀。 方漢炳帶了一包家鄉的土去祭拜父親方金耀烈士195...
抗戰史上的今天:4月5日 - 天天要聞

抗戰史上的今天:4月5日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八十載光陰流轉,抗戰的烽火歲月依然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觀察者網特別推出「抗戰史上的今天」欄目,每日與您共同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1932年4月5日 日軍佔領錦州以後,決定乘機恢復南滿地區「治安」,並按地區配備兵團進行「討伐...
第55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將在韓國首爾召開 - 天天要聞

第55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將在韓國首爾召開

由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聯合韓國食品藥品部共同主辦的第55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CFA55)會議將於3月24日—28日在韓國首爾市召開。這是中國自2007年擔任CCFA主持國以來舉辦的第17屆CCFA會議,也是中國首次與其他國家合辦CCFA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