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一
1942年5月25日,將軍率突圍隊伍抵達山西遼縣十字嶺附近。這支在3萬日軍合圍中艱難輾轉的隊伍,成功完成了掩護與斷後任務。面對日軍飛機的盤旋轟炸,將軍登上一處高坡,用疲憊而嘶啞的聲音指揮隊伍疏散。
傍晚時分,大隊人馬已衝出包圍圈,將軍也準備走下十字嶺。突然,尖銳的嘯叫聲再次劃破天際,他一邊高喊「卧倒」,一邊奮力保護戰友。剎那間,炮彈轟然炸開,彈片無情地穿透了將軍的額頭、胸口和腿部。這位年僅37歲的將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他,就是左權,井岡山上最年輕、學歷最高且最能征善戰的戰將之一。周總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毛主席讚譽他 「這是個『兩杆子』都硬的將才」。就連窮凶極惡的日軍,也對他忌憚有加。
如果可以選擇,犧牲並不是左權唯一的選項。彼時,他本有機會先行撤離,但懷着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他毅然決然地要求留下來斷後。危急關頭,這位八路軍抗日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員,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展現出了崇高的革命覺悟。
左權曾在寫給叔父的信中莊嚴承諾:「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正如他所言,這名年輕的將領將滾燙的熱血毫無保留地揮灑在巍巍太行山,用生命與信念鑄就了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二
左權犧牲的那一年,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時期。儘管距離抗戰勝利僅剩3年,敵後戰場也將在一年後迎來轉機,但當時的八路軍戰士們,無法預知勝利的曙光何時才能照亮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相較於即將到來的勝利,眼前的殘酷現實給他們留下了更為深刻的記憶。
彼時,蔣介石消極抗日,日軍實施滅絕人性的 「三光」 政策,根據地遭受重創,損失殆盡。河南爆發大旱災,民眾生活苦不堪言。一時間,全國上下瀰漫著悲觀情緒,集體意志瀕臨崩潰。
在這艱難時刻,一些所謂的「精英」卻選擇了一條與左權截然不同的道路。周作人在左權犧牲時,已為日本人效力長達5年之久。抗戰勝利後,周作人因漢奸罪被逮捕。他曾大放厥詞:「就是死了許多文天祥又何補於事呢?我不希望中國再出文天祥。」在他狹隘的功利主義觀念里,生命的價值被扭曲,與左權等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英雄相比,他的「精明」顯得如此卑微、醜陋。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艱苦卓絕的抗戰史詩,便是在探尋那些戰鬥與犧牲背後的偉大意義。英雄們一旦選擇抗日這條道路,就註定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堅守自己的抉擇。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匯聚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組成熱血沸騰的革命隊伍,向著未知的明天奮勇前行,無懼下一年、下一月、下一天,甚至下一秒可能到來的犧牲。
作家魏巍在追憶左權帶領八路軍取得黃土嶺之戰勝利時,曾這樣寫道:「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這是兩種精神在較量:一種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種是老紅軍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誰更頑強,誰壓倒誰。」英雄們堅信勝利必將到來,更願意在勝利來臨前,用自己的生命鋪就勝利的道路。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死亡意味着什麼,也更理解犧牲的意義。
夏雲傑,馳騁在湯原密林深處的抗日戰士,被日寇視為「北部國防線上的心腹之患」。在遭遇埋伏生命垂危之際,他再三叮囑戰友、妻子和女兒,一定要將抗日解放事業進行到底。某天夜裡,他從昏迷中醒來,對戰友說:「老劉,我夢見日本人被趕跑了,我倆騎着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處都是彩旗和鮮花……」
楊靖宇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孤身一人,衣衫襤褸,飢腸轆轆,不僅沒有部下相隨,還遭到戰友的背叛。面對敵人的誘降,他平靜而堅定地回應:「我雖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很多部下都犧牲了,如今我只剩自己一個人。雖身處危難,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說,開槍吧。」
「為有犧牲多壯志」,當我們回顧抗戰歷史,彷彿看到無數熟悉的身影:吶喊衝鋒的勇士,挺身而出的壯士,慷慨赴死的猛士……他們本可以選擇活下去,投敵、賣國、告密、當偽軍,便能苟且偷生。但他們卻毅然選擇「死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不計較個人生死,心中惦念的仍是國家興亡、民族命運。
三
如今,那一代救國志士締造了一個幸福平安的中國。我們不再面臨山河破碎、鐵蹄踐踏的困境,但仍有未竟的使命。那麼,犧牲是否已成為一個過時的名詞?相較於前輩,我們有了更多精於算計的選擇,那麼不計生死的犧牲是否還在年輕人的考量範圍之內?
1942年,左權犧牲的同一年。與家喻戶曉的狼牙山五壯士的境遇相似,河北省淶水縣曹霸崗村雞蛋坨,晉察冀軍區第11軍分區第7團的5名同志,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轉移,與日寇作拚死搏鬥,戰鬥到最後彈盡糧絕、深陷絕境。為了不當俘虜,他們奮身跳下懸崖,全部壯烈犧牲。

他們中有個叫王文興的八路軍戰士,犧牲時才18歲。年輕的戰士沒有留下照片,我們能找到的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也只有寥寥數語: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地方游擊隊,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晉察冀軍區七團……
血與火鑄就的輝煌之下,是悲壯的底色。18歲,在今天正好是讀高三、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紀。但是在當年,18歲的孩子卻要做出生與死的選擇。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沒有人不珍惜生命,但是在屈辱地活與壯烈地死這道選擇題前,這名年輕的戰士,毅然選擇了後者。
當年一家報紙這樣寫道:「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着死、搶着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
從王文興等年輕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就是偉大的抗戰精神。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習主席強調,我們要繼續向前走,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告慰革命先輩和先烈。
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軍人的使命從未改變。如果我們這代年輕軍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不得不做出犧牲,那麼,捍衛國家主權、守護人民幸福,就是我們犧牲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對先輩精神最好的傳承 。
值此清明,向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永不凋零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