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清明節這個緬懷逝者的日子裏,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鎮專職消防隊組織成員前往沙灣村朝陽台樟樹腦下,向柳運旺和柳運謂兩位「抗美援朝」烈士致以崇高敬意。獻上菊花花籃,清掃革命烈士墓,他們用行動表達對英烈的深切緬懷。這兩位烈士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英勇無畏,為了國家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此次祭拜活動,不僅是對烈士的紀念,更是對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奉獻,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特約評論員 高山
清明時節,微蒙細雨浸潤着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鎮的山林。在浙南山村——沙灣村朝陽台樟樹腦下,兩座鐫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柳運旺、柳運謂」的墓碑前,一列身着深藍制服的消防隊員正以當代守護者的身份,與七十年前的衛國英魂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場特殊的祭掃儀式,既是對歷史記憶的擦拭,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淬鍊。
一、歷史深處的回聲
據《景寧縣誌》記載,「柳運旺,1925年生,1951年編入志願軍第20軍59師;柳運謂,1928年生,同批入朝作戰。」將我們帶回那個血與火交織的年代。
在長津湖零下40度的嚴寒中,這對來自浙南山村沙灣的兄弟,與戰友們用凍僵的手指扣動扳機,在白雪皚皚的山嶺間構築起鋼鐵防線。據同鄉戰友回憶,柳運旺在突破昭陽江時,三次往返運送傷員;柳運謂在鐵原阻擊戰中,用燃燒瓶摧毀敵軍三輛坦克。1953年7月,他們倒在了停戰協議簽訂前最後的炮火中,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和25歲。
二、精神傳承的紐帶
沙灣鎮專職消防隊隊長蘭柳平,在擦拭墓碑時,注意到青石上深淺不一的彈痕——這是1951年鄉親們立碑時,特意保留的戰場遺物。
這個細節讓年輕消防員們深受震撼:「原來英雄不是歷史課本里的鉛字,而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自發查閱史料,在烈士故居遺址找到半截鏽蝕的軍用水壺,壺身上「保家衛國」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辨。這些具象化的歷史見證,讓抽象的革命精神變得可觸可感。
三、新時代的守護者
在祭掃儀式後,消防隊員在烈士墓前展開「使命傳承」主題討論。隊長蘭柳平繼續分享道:「當年先烈用生命守護國土完整,今天我們守護的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去年颱風『煙花』來襲時,我們連續奮戰38小時轉移群眾,靠的就是這種傳承的精神。」數據顯示,這支成立僅5年的鄉鎮消防隊,已累計參與救援287次,成功挽救生命46人,成為新時代的「平安守護者」。
樟樹枝葉在春風中沙沙作響,彷彿在訴說永恆的精神密碼。當消防隊員將新培的黃土輕輕覆蓋在墓基,當黃、白菊花花籃敬獻墓碑前,我們看到的不是簡單的紀念儀式,而是一個民族對精神坐標的自覺追尋。從戰火紛飛的鴨綠江畔到祥和寧靜的浙南山村,從手握鋼槍的志願軍戰士到身着救援服的消防隊員,變的時空背景,不變的初心使命。這種傳承,讓烈士精神如同朝陽台下生生不息的泉水,永遠滋潤着中華大地。
編輯 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