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毛主席的首任妻子,雖從未被承認,建國後主席卻為她破例

2024年06月24日00:33:04 歷史 1328

不少人認為,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是楊開慧,鮮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毛主席還有過一段被父母包辦的婚姻。

這段婚姻雖不被毛主席承認,但不可否認,她在主席的人生里有一道痕迹。

她是毛主席的首任妻子,雖從未被承認,建國後主席卻為她破例 - 天天要聞

毛主席的首任妻子叫羅一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這段婚姻。那個時候,毛主席只有十幾歲,已經在學堂上接觸到很多先進的西方思想,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不會困在這個小山村一輩子。

父母並不了解兒子的志向與抱負,他們一心想要讓兒子早點成家,毛主席拗不過父母的決定,只能無奈的接受。

羅一秀的家庭在當地算的上是大戶人家,家底算殷實,羅一秀本人也上過學,認識很多文字,長相也很溫婉,謙遜懂事,是當地百里挑一的女孩子,毛主席的父母對這個兒媳婦相當滿意。

她是毛主席的首任妻子,雖從未被承認,建國後主席卻為她破例 - 天天要聞

對這樁父母包辦的婚姻,,毛主席心中既是憤怒又是無能為力,既不能強迫自己去接受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生活一輩子,又不能為自己順從自己的內心而去反抗父母,這讓主席很是痛苦。

對羅一秀來說,也是不得不接受的命運,那個時代的女性地位也不高,服從父母也沒有別的出路。

雖然毛主席對羅一秀沒有愛情,但主席盡到作為丈夫的責任,對羅一秀非常尊重客氣,只不過這種客氣用在一對新婚夫妻身上來說顯得有點違和。

羅一秀明白丈夫對自己沒有男女方面的感情,在當時,第一次見面就是在洞房之夜的新婚夫妻比比皆是,她對主席所表現出來的抗拒沒有放在心上。

甚至當毛主席對她說出:「我對你沒有愛情,我即使我們成婚了,但我不會碰你,以後你要是想離開可以隨時離開,我不會阻礙你」這樣的話時,她只是單方面的認為主席暫時沒有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婚事,時間長了就好了。

羅一秀是那個封建年代復刻出來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溫婉大方,非常勤勞,無論是毛主席的父母還是街坊四鄰都對她讚不絕口。

她是毛主席的首任妻子,雖從未被承認,建國後主席卻為她破例 - 天天要聞

好景不長,幾年後,羅一秀因病去世了。毛主席對羅一秀的去世感到痛心,對這一年輕的女子就此隕落感到惋惜。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將羅一秀的名字列入家譜,主席痛恨封建制度下對人的禁錮和枷鎖,但不能抹去羅一秀曾經對這個家的付出,錯誤的只是陳舊的封建思想,並不是人,主席願意給羅一秀體面和尊重。

毛主席一向不搞特殊,為了羅一秀,曾有意破例給羅一秀的親弟弟羅石泉找一份工作。

得知毛澤東當了國家主席,那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親戚以各種名義來巴結主席,企圖沾點光,主席都一一拒絕,唯獨對羅石泉破例。

有人不解,毛主席說:「羅家當年對他們有過恩惠」,可見主席是一個非常重感情且知恩圖報的人。

她是毛主席的首任妻子,雖從未被承認,建國後主席卻為她破例 - 天天要聞

羅石泉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認為自身能力有限,婉拒主席幫他找工作的好意,一輩子都在大山裡生活工作,直到病逝。

此後多年,毛主席時常會給羅石泉寄一些錢,給他減輕一點負擔,算是力所能及的幫助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 天天要聞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6月27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政論專題片《第二個答案》。專題片介紹,黨的二十大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67萬件,其中立案中管幹部86人、廳局級幹部3533人、縣處級幹部2.8萬人。「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正在消除,人民賦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專題片說。政知...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