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2024年03月20日17:45:04 歷史 1461

前言

明朝的早期歷史充滿了政治動蕩和權力爭奪,而在這個時期,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的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引人矚目的是,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呢?讓我們一起揭示這些家族存活下來的真正原因,探尋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一、聯姻之始

洪武年間,朱元璋自草莽起家,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可就在他初立江山之時,便深知單憑一人之力難以長治久安。於是,這位明眼的開國君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通過聯姻的方式,將功勛卓著的將士們牢牢拴在自己的權力車輪上。

其中,徐達常遇春郭英三家可謂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對象。他們不僅是朱元璋最早的親信,而且軍功赫赫,地位尊崇。很快,朱元璋的女兒們就嫁入了這三個家族。這不僅是朱元璋對三家的嘉獎,更是他穩固王朝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旦三家與朱明王室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他們就會成為王朝最堅實的依靠。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最先打響頭陣的是郭英家族。郭英的妹妹成為了朱元璋的貴妃,兩家的血脈由此相連。這不僅是對郭英家族的褒獎,也是朱元璋對他們未來的一個期許。隨後,徐達的三個女兒也相繼嫁入了王室,成為了藩王的妃子。常遇春家族雖然人丁單薄,但他的一個女兒卻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太子的妻子,地位僅次於皇后。

就這樣,朱元璋與徐達、常遇春、郭英三家結下了牢不可破的姻親關係組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不僅有利於朱元璋鞏固新生的王朝統治,也為三家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和地位。他們從此與朱明王室命運與共,成為了王朝的堅實臂膀。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二、平衡的破裂

然而,好景不長。常遇春家族的衰落,打破了這個利益共同體內部的平衡。當年,常遇春的女兒嫁入王室,成為皇太子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可惜的是,這位年輕貌美的皇太子妃英年早逝,常家也就此斷了香火。

這無疑是常家的一大損失,也是朱元璋未曾料到的。畢竟,皇太子妃的地位不同凡響,若是常家能延續香火,他們在王室中的地位將無可撼動。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常遇春家族的沒落,無疑削弱了它在朱徐郭三家聯盟中的分量。原本可以與之相互制衡的皇太子地位,也開始岌岌可危。這無疑給了其他人可乘之機,尤其是野心勃勃的朱棣

危機就這樣悄然而至。朱棣乘虛而入,挾恩納怨,逐步擴大自己在王室內部的實力。他不失時機地拉攏了一些中立家族,為日後的行動做好了準備。建文年間,他以"清君側"為名,誅殺了不少親信,最終發動了"靖難之役"。這場內戰,不僅動搖了朱明王朝的根基,也給朱徐郭三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三、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一觸即發,雙方的較量陷入了白熱化。在這場內戰中,朱徐郭三家的立場並不統一,反映出了三家內部力量的失衡。郭英本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家族卻堅定地站在了建文帝一邊。

郭英親自率軍出征,與燕王朱棣的軍隊交手。他的女婿梅殷更是嚴詞拒絕了朱棣的"香火"詭計,與之針鋒相對。可見,郭英家族對建文帝的忠心可鑒

與此同時,徐達家族的立場則有些搖擺不定。徐增壽等人雖然名義上效忠建文帝,但在關鍵時刻卻未能儘力。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朱棣日漸強大的實力,不願孤注一擲。不過,他們的這種中立態度,也為日後與朱棣修復關係留下了餘地。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相比之下,蜀王朱椿和沐英家族的態度就要明確得多。他們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朱棣一邊,為其在王室內部拉攏了不少支持者。這無疑是朱棣早有預謀,他們或許已經受到了朱棣的恩惠和承諾。

在這場內戰中,朱棣處處小心謹慎,時刻注意平衡各方力量。他既沒有徹底得罪徐達家族,也沒有完全排斥常遇春家族的餘孽。相反,他不失時機地拉攏了沐英等人,為自己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朱棣的這種權謀手段,正是他最終取勝的關鍵所在。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四、調整與重塑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很快就着手調整與勛貴家族的關係。他首先清算了耿炳文等建文帝的外戚,徹底斬斷了他們的後路。接下來,朱棣開始有意無意地拉攏那些在戰爭中中立的家族。其中,宋晟家族就是朱棣重點拉攏的對象。

朱棣不僅迅速與宋晟次子結親,還親自出面勸說公主"才足矣,何以貌為"。可見他對這個家族的重視程度。這種做法,無疑是為了籠絡更多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朱棣也沒有徹底拋棄郭英家族。相反,他對這個開國功臣家族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手段,維持了兩家的聯姻關係。這或許是出於對郭英家族實力的顧慮,也可能是想藉此安撫朝野上下的情緒。無論如何,這種做法無疑增強了朱棣統治的合法性。

不過,朱棣與徐達家族的關係就沒那麼順利了。儘管他一度想要將徐達的幼女納入後宮,但最終卻因為徐家人的拒絕而告吹。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徐達家族與朱明王朝的聯姻已經難以為繼,兩家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五、高煦之亂

就在朱棣調整完宗室婚姻關係之後不久,一場新的動亂再次爆發——漢王朱高煦的叛亂。這場叛亂與當年的"靖難之役"如出一轍。朱高煦不僅號召舊功臣為內應,還企圖通過婚姻關係拉攏更多的支持者。可見,他也意識到了聯姻在奪權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與朱棣相比,朱高煦的做法顯然稚嫩了許多,缺乏深謀遠慮。

面對朱高煦的叛亂,宣宗採取了果斷的行動。他親自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叛亂。這種高度的政治決斷,不僅展現了宣宗的統治能力,也彰顯了他對朱明王朝的忠誠。

朱高煦之亂的爆發,再次暴露出宗室與勛貴家族聯姻的弊端。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宣宗決定徹底改革宗室婚配製度,從此摒棄了與勛貴家族聯姻的做法。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決策,它標誌着朱明王朝與開國功臣家族的徹底決裂。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結語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發現,朱元璋通過聯姻的方式將功臣們拴在權力車輪上,固然是一種權謀,但也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後人未能延續這一做法,反而釀成了家族恩怨,最終導致了王朝的沒落。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聯姻方式也存在着明顯的弊端。一旦利益關係糾纏不清,就很容易引發內訌,動搖王朝的根基。因此,宣宗改革宗室婚配製度,摒棄與勛貴家族聯姻,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總的來說,朱徐郭三家聯盟的興衰,折射出了明朝這一朝代的興衰歷程。它見證了一個朝代的建立、鞏固和衰落,也昭示着權力遊戲的殘酷無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謀權還是治國,都需要高超的智慧和遠見卓識,方能長治久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宇信瀟: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的東歐國家匈牙利 - 天天要聞

宇信瀟: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的東歐國家匈牙利

布達城堡匈牙利這個國家對於中國讀者而言,似乎有些陌生。匈牙利是歐洲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位於多瑙河中游的平原——匈牙利平原之上,大致與中國東北處於同一緯度。匈牙利東鄰羅馬尼亞,南與塞爾維亞為鄰,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烏克蘭,邊境線長2246公里,國土面積約9.
歷史上的今天 2024.5.10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 2024.5.10

今天是2024年5月10日,抄書打卡第168天。讓我們看一下歷史上的今天都發生了什麼吧。世界衛生組織1972年5月10日,第25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恢復我國在世界衛生組織中的合法席位的決議。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有156個會員。
神童曹沖6歲能秤象,13歲卻離奇去世,他的死是有人嫉妒還是陷害 - 天天要聞

神童曹沖6歲能秤象,13歲卻離奇去世,他的死是有人嫉妒還是陷害

曹沖自小就聰明絕頂,6歲時便能秤起一頭大象,被譽為"神童"。就在曹沖13歲那年,卻離奇夭折,當年曹家的讒臣司馬懿就曾說過"聰明反被聰明誤",曹衝過於聰慧甚至有些鋒芒畢露,引起了身邊人的嫉妒與猜忌。他的突然離世究竟是疾病所致,還是出於他人的嫉妒所陷害?
我交通站長為保證文件收發安全,拜道長為師,連當了五個月的道士 - 天天要聞

我交通站長為保證文件收發安全,拜道長為師,連當了五個月的道士

賈侗,山東費縣城北崗子村人,1917年生。六歲入家塾,蒙讀《百家姓》《三字經》,後讀「四書」、增學數學等課程。他攻讀勤奮,品學兼優,深得塾師讚賞。賈侗十五歲轉入祖父任校長的費城高等小學讀書。因父早喪,他的學習及生活費用,全靠祖父供給。在祖父賈爾卓的嚴格要求下,賈侗品學進步很快。
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社會轉型,輕徭薄賦,統一疆域,萬國來朝 - 天天要聞

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社會轉型,輕徭薄賦,統一疆域,萬國來朝

康熙帝親政之初,面臨著兩大棘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遏制滿族貴族推行奴隸制度;二是恢復戰亂破壞後的社會生產。這兩大問題不解決,清朝的統治根基將岌岌可危。推行奴隸制的代表人物就是鰲拜。鰲拜出身於滿族上層貴族,自幼受封為和碩親王,在順治皇帝逝世後一度執掌朝權。
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兩軍實力一樣,為何楚軍會戰敗? - 天天要聞

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兩軍實力一樣,為何楚軍會戰敗?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雲蒔一編輯|雲蒔一城濮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爭之一。作戰雙方楚國和晉國,屬於實力相當,且楚國勝較大,然而疑惑的是,晉軍都已經「退避三舍」了,楚國竟然會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