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2024年03月20日17:45:04 歷史 1461

前言

明朝的早期歷史充滿了政治動蕩和權力爭奪,而在這個時期,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的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引人矚目的是,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呢?讓我們一起揭示這些家族存活下來的真正原因,探尋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一、聯姻之始

洪武年間,朱元璋自草莽起家,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可就在他初立江山之時,便深知單憑一人之力難以長治久安。於是,這位明眼的開國君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通過聯姻的方式,將功勛卓著的將士們牢牢拴在自己的權力車輪上。

其中,徐達常遇春郭英三家可謂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對象。他們不僅是朱元璋最早的親信,而且軍功赫赫,地位尊崇。很快,朱元璋的女兒們就嫁入了這三個家族。這不僅是朱元璋對三家的嘉獎,更是他穩固王朝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旦三家與朱明王室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他們就會成為王朝最堅實的依靠。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最先打響頭陣的是郭英家族。郭英的妹妹成為了朱元璋的貴妃,兩家的血脈由此相連。這不僅是對郭英家族的褒獎,也是朱元璋對他們未來的一個期許。隨後,徐達的三個女兒也相繼嫁入了王室,成為了藩王的妃子。常遇春家族雖然人丁單薄,但他的一個女兒卻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太子的妻子,地位僅次於皇后。

就這樣,朱元璋與徐達、常遇春、郭英三家結下了牢不可破的姻親關係組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不僅有利於朱元璋鞏固新生的王朝統治,也為三家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和地位。他們從此與朱明王室命運與共,成為了王朝的堅實臂膀。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二、平衡的破裂

然而,好景不長。常遇春家族的衰落,打破了這個利益共同體內部的平衡。當年,常遇春的女兒嫁入王室,成為皇太子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可惜的是,這位年輕貌美的皇太子妃英年早逝,常家也就此斷了香火。

這無疑是常家的一大損失,也是朱元璋未曾料到的。畢竟,皇太子妃的地位不同凡響,若是常家能延續香火,他們在王室中的地位將無可撼動。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常遇春家族的沒落,無疑削弱了它在朱徐郭三家聯盟中的分量。原本可以與之相互制衡的皇太子地位,也開始岌岌可危。這無疑給了其他人可乘之機,尤其是野心勃勃的朱棣

危機就這樣悄然而至。朱棣乘虛而入,挾恩納怨,逐步擴大自己在王室內部的實力。他不失時機地拉攏了一些中立家族,為日後的行動做好了準備。建文年間,他以"清君側"為名,誅殺了不少親信,最終發動了"靖難之役"。這場內戰,不僅動搖了朱明王朝的根基,也給朱徐郭三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三、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一觸即發,雙方的較量陷入了白熱化。在這場內戰中,朱徐郭三家的立場並不統一,反映出了三家內部力量的失衡。郭英本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家族卻堅定地站在了建文帝一邊。

郭英親自率軍出征,與燕王朱棣的軍隊交手。他的女婿梅殷更是嚴詞拒絕了朱棣的"香火"詭計,與之針鋒相對。可見,郭英家族對建文帝的忠心可鑒

與此同時,徐達家族的立場則有些搖擺不定。徐增壽等人雖然名義上效忠建文帝,但在關鍵時刻卻未能儘力。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朱棣日漸強大的實力,不願孤注一擲。不過,他們的這種中立態度,也為日後與朱棣修復關係留下了餘地。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相比之下,蜀王朱椿和沐英家族的態度就要明確得多。他們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朱棣一邊,為其在王室內部拉攏了不少支持者。這無疑是朱棣早有預謀,他們或許已經受到了朱棣的恩惠和承諾。

在這場內戰中,朱棣處處小心謹慎,時刻注意平衡各方力量。他既沒有徹底得罪徐達家族,也沒有完全排斥常遇春家族的餘孽。相反,他不失時機地拉攏了沐英等人,為自己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朱棣的這種權謀手段,正是他最終取勝的關鍵所在。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四、調整與重塑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很快就着手調整與勛貴家族的關係。他首先清算了耿炳文等建文帝的外戚,徹底斬斷了他們的後路。接下來,朱棣開始有意無意地拉攏那些在戰爭中中立的家族。其中,宋晟家族就是朱棣重點拉攏的對象。

朱棣不僅迅速與宋晟次子結親,還親自出面勸說公主"才足矣,何以貌為"。可見他對這個家族的重視程度。這種做法,無疑是為了籠絡更多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朱棣也沒有徹底拋棄郭英家族。相反,他對這個開國功臣家族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手段,維持了兩家的聯姻關係。這或許是出於對郭英家族實力的顧慮,也可能是想藉此安撫朝野上下的情緒。無論如何,這種做法無疑增強了朱棣統治的合法性。

不過,朱棣與徐達家族的關係就沒那麼順利了。儘管他一度想要將徐達的幼女納入後宮,但最終卻因為徐家人的拒絕而告吹。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徐達家族與朱明王朝的聯姻已經難以為繼,兩家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五、高煦之亂

就在朱棣調整完宗室婚姻關係之後不久,一場新的動亂再次爆發——漢王朱高煦的叛亂。這場叛亂與當年的"靖難之役"如出一轍。朱高煦不僅號召舊功臣為內應,還企圖通過婚姻關係拉攏更多的支持者。可見,他也意識到了聯姻在奪權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與朱棣相比,朱高煦的做法顯然稚嫩了許多,缺乏深謀遠慮。

面對朱高煦的叛亂,宣宗採取了果斷的行動。他親自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叛亂。這種高度的政治決斷,不僅展現了宣宗的統治能力,也彰顯了他對朱明王朝的忠誠。

朱高煦之亂的爆發,再次暴露出宗室與勛貴家族聯姻的弊端。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宣宗決定徹底改革宗室婚配製度,從此摒棄了與勛貴家族聯姻的做法。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決策,它標誌着朱明王朝與開國功臣家族的徹底決裂。

明朝初年,大批淮西勛貴被消滅,為何這幾個家族能活到明朝滅亡? - 天天要聞

結語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發現,朱元璋通過聯姻的方式將功臣們拴在權力車輪上,固然是一種權謀,但也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後人未能延續這一做法,反而釀成了家族恩怨,最終導致了王朝的沒落。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聯姻方式也存在着明顯的弊端。一旦利益關係糾纏不清,就很容易引發內訌,動搖王朝的根基。因此,宣宗改革宗室婚配製度,摒棄與勛貴家族聯姻,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總的來說,朱徐郭三家聯盟的興衰,折射出了明朝這一朝代的興衰歷程。它見證了一個朝代的建立、鞏固和衰落,也昭示着權力遊戲的殘酷無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謀權還是治國,都需要高超的智慧和遠見卓識,方能長治久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聞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時15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原院長、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王祖耆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5至1948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電機系碩士學位後於美國西北大學任助教;1955年9月與錢學森同船回國...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 天天要聞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1936年北平一個冬夜,大作家沈從文失魂落魄地敲響了總布衚衕三號的大門。開門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門外這位文壇好友,只見他一米六幾的個子在寒風中微微發抖,臉上滿是淚痕。能讓寫出《邊城》這般純凈文字的男人,哭成這樣,一定是天塌下來了。林徽因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聞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東海域上演了一出"換旗求生"的戲碼,在霍爾木茲海峽這片火藥桶般的水域,外國商船們突然集體玩起了"變裝秀"——清一色掛上中國五星紅旗。 (在霍爾木茲海峽,大量外國船隻懸掛五星紅旗以避免....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 天天要聞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7月9日,天津市委組織部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會議,宣布中央有關任職通知和市委關於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任職的決定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嚴的標...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李人駿把萬海定為黑社會,是因為王彧的指證。王彧在幕後老闆陳勝龍和程子健的一番操作下,對萬海做偽證,陳勝龍告訴他說是零成本,只需要誣告萬海,就可以把萬海手裡的萬川集散中心搞到手。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隨着姜紅軍和孫飛被抓,李人駿被約談,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