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這幾年過得不太平。從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到頓巴斯地區打得不可開交,再到2022年俄烏衝突全面爆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被徹底攪亂。戰火燒了這麼久,有些人開始懷念以前的日子,尤其是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在位的那段時間。有人說,那時候雖然不完美,但至少沒現在這麼亂。可也有人罵他,說他是「烏奸」,把俄羅斯兵引進了烏克蘭。
烏克蘭的地理和歷史背景
烏克蘭這地方,地理位置挺特殊。東邊挨着俄羅斯,西邊靠着波蘭、斯洛伐克這些歐洲國家,註定是個夾縫裡求生存的國家。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出來,但東西部的差異一直沒消停。東部靠近俄羅斯,說俄語的人多,跟莫斯科聯繫緊;西部更親歐洲,烏克蘭語佔主流,想往歐盟靠。這分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就在歷史裏埋下了種子。
2004年的橙色革命是個轉折點。那年總統選舉,亞努科維奇本來被宣布贏了,但反對派說他作弊,基輔街頭鬧翻了天。抗議者堅持了幾個月,最後最高法院判選舉無效,重新投票,親西方的尤先科上了台。這事讓烏克蘭的東西裂痕更深了。
尤先科想帶國家往歐洲走,可經濟沒搞好,政府內部還老吵架,東部的人覺得被冷落,俄羅斯也沒閑着,用天然氣卡脖子施壓。到了2010年,亞努科維奇抓住機會,以經濟穩定為口號,打敗了對手尤利婭·季莫申科,重新當上總統。
亞努科維奇的執政歲月
亞努科維奇2010年上台時,烏克蘭的經濟確實不咋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讓國家吃了大虧,GDP掉了15%,工業產值也跟着下滑。他上台後喊着要恢復穩定,還說要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找平衡。剛開始,他還真去了布魯塞爾跟歐盟談合作,而不是第一時間跑去莫斯科,這讓不少人覺得他有點想法。
經濟上,他那幾年確實有些成績。2010到2013年,烏克蘭GDP年均增長4%左右,農業出口很猛,尤其是糧食,全球排名靠前。頓巴斯地區的煤礦和鋼鐵廠也忙得熱火朝天,核電站供的電讓工業有點起色。
可這些光鮮數字背後,問題也不少。腐敗是他政府甩不掉的標籤。他和他的親信被指控把國家資源往自己兜里塞,能源和工業領域尤其嚴重。老百姓看在眼裡,心裏不是滋味。
再說外交,他想兩邊討好,但現實不那麼簡單。烏克蘭靠俄羅斯的天然氣過日子,冬天沒氣就得挨凍。2010年,他跟俄羅斯簽了個協議,把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的駐紮時間延長到2042年,換來天然氣打折。這事兒在國內炸了鍋,反對派直接罵他是「賣國賊」。可他也有自己的算盤:歐盟那邊給的援助少得可憐,俄羅斯的折扣實打實能救急。
2013年是個大坎。烏克蘭跟歐盟談了好久的關聯協議,眼看要簽了,結果俄羅斯出手,給150億美元貸款,外加天然氣七折優惠。亞努科維奇一咬牙,暫停了歐盟談判,選了俄羅斯的條件。
這下基輔的獨立廣場坐不住了,抗議者湧上街頭,喊着要「歐洲夢」。抗議越鬧越大,最後演成了暴力衝突。2014年2月,安全部隊開了槍,死了上百人。議會一看民意壓不住,乾脆罷免了亞努科維奇。他跑了,帶着保鏢直奔俄羅斯。
「引俄兵入烏」的爭議
亞努科維奇跑了沒多久,俄羅斯就動手了。2014年3月,俄軍進了克里米亞,當地搞了個公投,90%以上的人投了贊成加入俄羅斯。國際社會不認,但克里米亞就這麼沒了。緊接着,頓巴斯地區也亂了,俄羅斯支持的武裝佔了政府大樓,喊着要獨立。烏克蘭軍隊想奪回來,結果打成了持久戰。
有人說,亞努科維奇得背這個鍋。他的親俄政策,尤其是黑海艦隊協議,等於給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留了個據點。2010年那協議一簽,俄羅斯的軍事存在就更穩了,後來動手也方便。2013年他選俄羅斯的貸款,拒絕歐盟,更被看成是把烏克蘭往俄羅斯懷裡推的證據。他跑去俄羅斯後,還寫信請普京出兵「恢復秩序」,這事兒讓「烏奸」的帽子扣得更死。
但事情沒那麼簡單。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興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克里米亞對俄羅斯來說是戰略要地,黑海艦隊的基地不能丟。蘇聯解體後,俄烏在這塊地方的矛盾就沒斷過。亞努科維奇的政策可能是給了俄羅斯機會,可就算沒他,俄羅斯會不會動手也不好說。畢竟,地緣政治這東西,不是一個人能定得了的。
烏克蘭人為什麼懷念他?
如今,烏克蘭的日子不好過。戰爭打了十多年,俄羅斯佔了五分之一的領土,經濟垮得不行。通貨膨脹高得嚇人,貨幣不值錢,糧食和藥品都缺。幾百萬人逃了家,國內難民370萬,國外670萬。基礎設施被炸得稀爛,徵兵範圍還擴大到了16到65歲,前線的兵在戰壕里苦撐。
這時候回頭看亞努科維奇那幾年,有些人覺得沒那麼糟。至少那時候沒仗打,頓巴斯的工廠還能開工,農產品還能賣錢。相比現在天天聽空襲警報,生活穩定點也成了奢望。可懷念歸懷念,他的毛病也沒人忘了。腐敗把國家掏空,抗議時開槍鎮壓更讓人生恨。有人說他要是沒跑,烏克蘭可能不會亂成這樣;也有人覺得,他親俄太深,早晚得出事。
戰爭把烏克蘭拖進了泥潭。克里米亞丟了,海上油氣田沒了80%,軍工產能掉了45%。頓巴斯一打,工業命脈也斷了。明斯克協議簽了兩次都沒用,停火成了空話。
西方給了不少援助,北約運來導彈和坦克,可承諾的錢只到位了23%,還被國內貪官吞了不少。2024年,烏克蘭不得不又從俄羅斯買氣,價格卻比以前貴了四倍。歐盟的重建資金沒影兒,反倒是中國企業開始在廢墟上幹活。
2023年,烏克蘭議會還幹了件大事,把對亞努科維奇「引俄入烏」的判決給撤了,說是證據有問題。這讓一些人覺得,過去的事是不是得重新想想。
亞努科維奇要是沒那麼親俄,會不會沒這場戰爭?不好說。他的妥協可能讓俄羅斯得了便宜,但地緣政治的博弈里,烏克蘭這種小國本來就難。俄羅斯想要克里米亞和東部的控制權,不是他一個人能擋住的。他的政策短期內穩住了經濟,可長期看,主權被削弱了。腐敗和暴力又毀了他的名聲,跑路那一下更是把國家扔進了火坑。
可話說回來,烏克蘭的問題不全是他一個人的。東西分裂、靠俄羅斯供氣、歐盟援助不夠,這些都是老毛病。他下台後,烏克蘭也沒能扭轉局面,反而越陷越深。懷念他的人,其實更多是厭倦了戰爭,想找個念想罷了。
烏克蘭的未來不好猜。戰爭沒完沒了,和平遙遙無期。主權得守住,可現實是打不過又耗不起。西方支持有限,俄羅斯不鬆手,烏克蘭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對亞努科維奇的看法,也反映了這種迷茫:有人想他回來管事,有人恨不得他永遠別再出現。
歷史沒法改,烏克蘭還得自己趟出一條路。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可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地緣政治的夾縫裡,小國想站穩,得有大智慧,也得有點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