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9年,郭開在邯鄲大肆宣揚李牧造反的消息。趙遷身為趙王,不能擅自離開宮城。於是,他決定派遣最親信的將領趙蔥、顏聚同往前線,取代李牧、司馬尚統兵抗秦。
當時,嬴政的吞併六國戰略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李牧實力強硬,早就被嬴政視為眼中釘。趙遷這個時候派趙蔥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規矩。實際上,趙遷恰恰中了嬴政、王翦的反間計。
待趙蔥、顏聚二人抵達軍營後,副將司馬尚立即建議李牧上交兵權,以免惹是生非。然而,李牧非常固執,並沒有這麼做。他與王翦對峙一年有餘,深知趙蔥等人絕不是王翦的對手。在趙蔥不斷催逼他離去時,李牧赫然說道: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待我趕走秦軍後,再回朝領罪。」
李牧話音未落,埋伏在帳外的殺手隨即沖入帳中,當場將他捕殺。原來,趙遷、郭開早已料定李牧不會交權,在趙蔥離開王宮時,就定下了誅殺李牧的計策。
李牧死後,趙軍士氣低迷,趙蔥、顏聚接連遭遇王翦的打擊。僅僅過了三個月的時間,綿延近兩百年的趙國,就此煙消雲散,亡國之君趙遷也被嬴政扔進了深山老林中,受盡磨難。那麼身為戰國名將的王翦,為何要對李牧實施反間計?他在戰場上打不過李牧嗎?這位趙國最後的名將,又有過什麼樣的驕人戰績,令趙遷如此畏懼呢?
驅匈奴千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人才為實現心中抱負,離開本國,前往他國做官之事屢見不鮮。開明的君主更是樂意招攬天下英才,為己所用。例如,當時的趙國人李曇,出生於趙國,卻在秦國官居大夫一職,晚年時又受封趙國柏人侯。
李曇離開齊秦國時,他的長子李崇留在秦國做官,構造了鼎盛中國千餘年的隴西李氏。而李曇的小兒子李璣則在柏人繁衍生息,演變成了後世又一大興盛士族:趙郡李氏。
戰國末期,隴西李氏誕生了名垂千古的大將李信。而趙郡更是不遑多讓,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是李璣的兒子。
李牧,柏人人。李牧自小就弓馬嫻熟,且熟讀兵法,能力、品格遠勝他的兄長李雲和弟弟李齊。按照李璣的想法,李牧成年後就可接管李家大業。然而,喜愛鬧騰的李牧對家族事務並不感興趣,反而利用家中關係,跑到北方的雁門,跟匈奴人交上了手。
當時,匈奴人是盤踞在趙國北方的夢魘。每到收割季節,匈奴人總會傾巢南下,大肆掠奪趙境糧食。而在閑余時間,北方的雁門郡也不太平,常年遭受小部分匈奴軍馬的騷擾,苦不堪言。
李牧抵達雁門後,憑藉個人能力和家族關係,很快爬升到雁門郡守的位置。作為地方長官,李牧一改前任做派。他憑藉個人喜好設置各級官吏,鼓勵邊民與匈奴人進行貿易,以此從中收入租稅,充當軍費。
而在對待士兵的態度上,李牧更是極為慷慨。他每日宰牛殺羊,犒勞軍士。在眾軍吃飽喝足後,李牧又會對他們進行針對性訓練。除此之外,李牧還組織士兵四處修建烽火台、邊塞堡壘,甚至將軍中精英派遣到各族邊境,窺探消息。
因此,當匈奴人即將南下掠奪時,坐鎮雁門的李牧早已得到了消息。他命人收攏物資、糧草,躲進堡壘中,不與匈奴人照面。如此往複多年,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匈奴人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物資補給,反而因長途奔襲,造成了大量消耗。
李牧的堅壁清野、龜縮不出戰術,挽救了深陷苦難的雁門郡百姓,卻也惹惱了那些自尊心強大的趙國官兵們。在他們眼中,李牧是膽小畏事,耗損國威的。與他們同一想法的還有匈奴人,膽小懦弱、只守不攻的李牧,並沒有進入匈奴人的視野。
不久後,忍受不了朝野非議的孝成王趙丹一旨詔書將李牧召回邯鄲,改派果敢勇猛的將領取代李牧的位置,出戰匈奴。然而,世事無常,輕猛彪悍、精於騎射,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人殺的趙軍丟盔卸甲,數萬精銳步兵成為匈奴騎兵的刀下亡魂。
更令趙國百姓苦惱的是,雁門郡儼然成了匈奴人的後花園,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根本沒人能夠阻止。邊境貿易淪為虛談,耕種和畜牧也相繼叫停,邊民食不果腹。
萬般無奈之下,趙丹只好低下頭請求李牧出山。而李牧也適時的開出了條件:
「王必用臣,必用前,乃敢奉命。」
李牧很清楚,只有擺脫趙丹的約束,才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北邊之患。儘管趙丹十分不情願,可內無良將,外有強敵,他只好應允。
重新回到雁門的李牧再次延續他的「龜縮之策」。雁門官民們又過上了「苟且偷生」的日子,而匈奴人的生活也不太平,搶不到物資的他們只好將觸手延伸到其他地區,惹惱了不少昔日盟友。
數年後,喜好掣肘李牧的趙丹病重身亡,繼位的趙偃眼中只有西方強大的秦國,對李牧不聞不問。於是,兵精糧足的李牧利用手中收繳而來的大量稅費,購置弩機、戰馬和各種軍需物資,每日操練士兵,為日後與匈奴人大戰做好準備。
李牧的保密性措施非常好,他在雁門所作的一切努力,不僅匈奴人不知道,連身在邯鄲的趙國大員們也一無所知。在這些人眼中,李牧依然是那個膽怯的窩囊將領。
然而,隨着匈奴人愈發狂妄不可一世,「示敵以弱」多年的李牧終於動了。他精挑細選了一萬三千名騎兵、五萬重甲步兵、十萬精銳弓弩手和一千三百輛戰車準備迎戰匈奴。
當時,匈奴人在草原上是無敵的,奔馳的戰馬來去如風,無人可擋。李牧利用匈奴人對趙國物資的渴望,派遣數千騎兵護送士兵假扮的牧民驅趕牛羊前往邊境放牧,以此誘惑匈奴人。果不其然,匈奴小股部隊瞬間蜂擁而上,雁門士兵們也遵循着李牧的計策,交戰以後,一潰而逃,留下了數千牛羊。
如此往複多日,匈奴人搶掠了數萬隻牛羊。然而,面對李牧送出的更大的「戰利品」, 貪心不足的匈奴人終於決定傾巢而出,狠狠的掠奪一波雁門郡,以報多年來積攢的仇恨。
俗話說:「怯懦是免於誘惑的最可靠保障」。李牧的這招「誘敵深入」堪稱古達戰爭史上的典範,他先是示敵以弱,培養匈奴人的自大心理。之後又利用匈奴人對物資的渴望,一步步的將匈奴人引誘到他的包圍圈中。
在二十萬匈奴騎兵跨入李牧包圍網後,佔據有利地形的趙國十萬弓弩手一字排開,數十萬隻羽箭衝天而起,射向匈奴人。然而,不善近戰的弓兵仍舊是李牧的「魚餌」。他抓住匈奴人好勇鬥狠之心,以及對弓兵的輕視,誘使匈奴騎兵向前衝鋒。
隨着匈奴人進一步深入,李牧的多兵種聯合作戰登場了。隱藏在弓兵身後的戰車和五萬重甲步兵,手持長戈,直面奔騰而來的鐵騎。儘管匈奴騎兵驍勇善戰,可面對戰車和重甲步兵,卻無可奈何。沒過多久,匈奴騎兵就損傷過半,勉強逃過步兵擊殺的匈奴人也倒在了位列最後的強弩手身前。
而在交戰期間,李牧又派遣騎兵和部分弓兵自匈奴兩翼繞到敵後,構置防線,徹底切斷匈奴人的退路。因此,當匈奴騎兵發覺前線不利、後路被斷時,軍心潰散,爭相逃命。此戰過後,匈奴人損失過半,不得不潰逃到漠北地區,苟延殘喘。
驅逐匈奴千里之時,李牧乘大勝之勢,擊敗襜襤、東胡、林胡,將趙國北疆邊患一掃而空,重振了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威。
抗暴秦5年
當李牧在趙國名聲大噪時,邯鄲卻發生了不和諧的一幕,趙偃將朝中大將廉頗逼得走投無路,逃往魏國。廉頗走後,李牧成為趙國僅有的戰將,他四處出擊,橫掃燕國等敵人。
然而好景不長,趙偃病逝,年紀輕輕的趙遷對李牧自作主張的行為極為不滿。不僅沒有重用李牧,還將李牧鎮守北方的三十萬大軍,連續抽調了20餘萬,只留下七萬六千餘人供他驅使。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遣桓齮提兵十五萬,征討趙國。當時,趙國各地兵馬以李牧手中的備邊軍和鎮守邯鄲的常備軍最強。可是,趙遷、郭開、龐煖等人都比較看好扈輒,將十萬常備軍放置在他的麾下。
然而,扈輒根本不是桓齮的對手。東武城一戰,桓齮斬殺十萬趙軍,連大將扈輒也命喪當場。此戰是長平之戰後,趙軍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桓齮還因此獲得了「小白起」的稱呼。
不久後,桓齮效仿白起當年分割韓國的做法,繞過邯鄲,自北上黨攻打趙國中部。趙國危在旦夕,趙遷再也顧不得個人喜好,急忙將李牧調回,委任他為大將,阻擋桓齮的攻勢。
在李牧南下之前,趙國常備軍已損失的一乾二淨,他只好統領六萬三千餘名備邊將士,迎戰桓齮。李牧抵達肥累後,又玩起了堅守不出的戰術,無論秦軍如何叫罵,始終不為所動。
然而,桓齮並非匈奴人,他熟知兵馬,又在與趙軍的交戰記錄中保持全勝,知道如何克制趙軍。在得知李牧僅有六萬餘人後,桓齮果斷分兵,親提一半兵馬,直搗甘泉城,一步步逼向邯鄲,迫使李牧與他決戰。
桓齮的做法不可謂不精妙,可他還是低估了李牧。在雁門與匈奴交戰數十年,李牧深知騎兵的厲害。桓齮剛走不久,李牧就對秦軍大營發動了攻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秦兵。即使百戰名將桓齮,也萬萬想不到,他手中的驕悍秦兵,在李牧面前竟如此不堪一擊。因此,匆匆回援,幻想左右夾擊李牧的桓齮直接掉進了趙軍的包圍圈,死傷慘重。
此戰過後,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值得一提的是,在李牧之前,白起、蘇秦兩位武安君獲得者皆是死於非命,而在李牧之後,楚國大將項燕也曾受封「武安君」,然而不久後,就戰死於沙場。
公元前232年,嬴政分兵三十萬,再次發動對趙國的滅國戰爭。此戰由王翦、楊端和兩位名將統領,王翦自北南下,楊端和由南向北,兩路夾擊趙國。當時,邯鄲城內人心惶惶,叛降之聲不絕於耳。
關鍵時刻,又是李牧臨危受命。他假託南下之名,迫使楊端和不敢輕敵冒進,而後在北進趙軍抵達前線後,突然現身軍中,壓制住王翦兵馬,將秦軍逐一擊退。當王翦撤軍的消息傳至楊端和耳中,嬴政南北夾擊趙國的計劃也宣告破產。
李牧死,趙國滅
李牧在擊敗桓齮、王翦的兩次戰鬥中,證明了自己對趙國的忠心。然而在邯鄲城,趙遷依舊將他當作蠻橫跋扈的「對手」,權臣郭開更是看他不順眼,總是想方設法的找李牧的麻煩。若非李牧常年在外,恐怕早已死於權力鬥爭中。
而在趙國內部,各派勢力暗流涌動,加之趙遷治國無方,原本死氣沉沉的趙國變的更加不可救藥。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李牧費盡心機為他們爭取的喘息時間,不僅沒有帶給趙國百姓渴望的繁榮,反而讓它越來越跌入谷底。
三年後,嬴政看到了滅亡趙國的先機,他將王翦、楊端和再次送往前線。然而,對於王翦來說,李牧不死,滅亡趙國就是天方夜譚。在井陘對陣李牧近一年的時間,王翦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優勢,反而有些狼狽不堪。
於是,一個計謀誕生了。昔日長平之戰時, 范雎一招反間計,就讓趙丹換下了廉頗,從而坑殺了趙軍四十餘萬人。如今,秦國人依樣畫葫蘆,仍舊買通陷害廉頗的權臣郭開,仍舊誣陷趙軍統兵大將。而這一次,趙遷仍舊毫不猶豫的罷免了李牧,以趙蔥取而代之。
唯一不同的是,廉頗熟識官場,懂變通,趙丹敬重他。李牧常年在外,習慣於自己作主,趙遷厭惡他。因此,廉頗只是被罷免了軍權,而李牧,卻身死當場。
李牧的被殺更是出乎王翦的預料,他無論如何想不到,這位抗住秦軍五年的戰國名將,竟死於自己人之手。然而,李牧的死又為他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戰機。在趙國士兵還沉浸在李牧被殺的悲痛中,王翦對趙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三個月後,接替李牧的趙蔥戰死,顏聚棄軍逃往,始作俑者趙遷,也成了嬴政的階下囚。
李牧的被殺是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大損失,卻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統一。以強大的秦國,征討長平之戰後弱小的趙國,三次大規模的戰鬥都未能獲得勝利,足以證明李牧的實力有多強悍。後人常說,李牧的死歸根揭底還在於他本人的性格。其實不然,在趙國末年,昏君當道,能力卓著的將領根本無從施展,田單、廉頗、李牧皆是如此。
782年,唐德宗採納顏真卿的建議,追封古代六十四將,其中就有李牧的名字。而在榜中,與李牧同時代的僅有五人: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有趣的是,田單、廉頗、趙奢、李牧皆是趙國大將,趙奢早亡,田單、廉頗棄之不用,李牧被殺,趙國歷代君王,寧信佞臣,也不願重用名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