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弭兵會盟之後,晉楚雙方不再進行直接軍事對壘,不搞大決戰。
春秋中後期,戰爭烈度顯著增加,一場決戰,參戰貴族死亡或者重傷的概率升高,諸侯及大夫們並不願意頻繁地置身於具有喪命風險的博弈之中。
死亡本身還不是最糟糕的,核心人物的故去,導致本國政局動蕩,才是紛亂時代最可怕的事情。
比如在前564年,晉國組織多國聯合伐鄭,鄭國不敵而投降。中行獻子建議: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結果呢,諸侯皆不欲戰。
爭霸還在繼續,形式上發生了改變,晉楚兩大集團在中原展開不實質性接觸的拉鋸戰。
圍繞着宋、鄭兩個核心點,反覆拉扯。楚伐鄭,晉來救,楚撤退,鄭國盟晉,然後晉撤退,楚國又來問罪,鄭又盟楚。一直是這個狀態,鄭國的兩個大爹,輪流過來逼他下跪,扇他逼斗。
晉國對於鄭國反覆認爹的行為非常不滿,這次佔領鄭國後,晉人再次責備鄭人:兵至則從,兵撤復叛。每次盟約簽合同,你們都發毒誓服從晉國,楚師來了卻忘掉誓言,有沒有一點契約精神?
鄭國大夫公子騑氣憤道:你以為我們想認兩個爹嗎?晉楚兩個大國,每次帶兵前來,都是強迫鄭國成為盟友。可是,你們真正把我們當過盟友嗎?只不過是來掠奪我們的財產,讓我們的國家羸弱,百姓不能生存。鄭國不需要強盜一樣的盟友,而需要真正禮遇我們、庇護我們的盟友!
公子騑的發言讓晉國高層陷入反思。對啊!作為強盛的大國,不做表率尚禮修德,維護天下秩序,卻一味地掠奪弱國,這和蠻夷有什麼區別?
知罃對荀偃說:「我們實在沒有德行,反而以盟約來要挾別人,這難道是合乎禮的嗎!沒有禮,用什麼來主持盟會?如果我們沒有德行,人民將拋棄我們,豈止是鄭國?如果能夠安逸和平,遠方的人將會歸附,又豈止是鄭國?」
於是晉師撤回國內。晉悼公進一步改善內政,約束權貴,息民惠民。
國乃有節。楚不能與爭。
周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節點時刻。華夏,是整個人類進入下一級文明的引領者。
禮樂治國,德化天下。民為神主,以人為本,體恤蒼生。
今天,很多國家雖然技術先進,各種哲思、文化和體制看起來很花哨,但是思想根源還是遵循叢林法則,還是強盜邏輯,還是神諭御民,不知德為何物,遠不如我們的周朝。
華夏若不能主導世界,世界始終是一個大型動物園。先祖為我們構建了理想和方向,今日每個華夏子孫,多少要擔負起一些使命和責任。
道阻且長,造炬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