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德敏)
張淑義照片
張淑義(1914—1996.6),女,三河市段甲嶺鎮人。曾任全國婦聯國際聯絡部副部長,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全國政協第三、五屆委員會委員。
——書香門第傳家久
張淑義祖父張壽芝為武舉人。父親張欽士(張志新)1911年考入北平稅務專門學校,因參加基督教,擅自放棄海關的「金飯碗」,畢業後到北平基督教青年會擔任學生部幹事,當時每月薪水不足海關的一半。其父聞之震怒,令張欽士立刻攜妻女進北平,另立門戶。當時張淑義已經3歲,隨父母抵北平後,被送進基督教公理會辦的幼稚園,迎接她的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的老師和三五成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後來,她考入小學、中學、大學。
父親張欽士是跨世紀的知識分子,受過民族傳統教育,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和基督教的洗禮。他把妻子送進公理會辦的婦女修道院學識字,給她取名為「王復生」。
張淑義3歲前,在祖父母家不受重視,遷居北平後,受到父母的寵愛。父母誇她愛讀進步書刊。如《新青年》雜誌、魯迅文章等。他愛學習,關心國家大事,愛旁聽父親在家舉行的學生座談以及和同事們商討改革教會、迎接北伐、打到列強、愛國救民之道。這一切給少年張淑義以深刻的印象。父親去世後,仍有青年來家聚會,母親仍像父親在世一樣保護當時被反動當局列入黑名單的學生免遭逮捕,同情支持救亡愛國的青年。
——保家愛國立潮頭
1926年秋,12歲的張淑義在北平藝文中學讀書,次年3月18日,她隨全校師生到天安門遊行示威,到段祺瑞政府請願,反對簽訂賣國條約。她人雖小卻沖在最前面,對着持槍的士兵,等候談判代表的到來。這時,段祺瑞政府的爪牙向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張淑義被遊行的隊伍擠倒在人堆里,好不容易才爬出來。經紅十字救護人員檢查,她沒有受傷。但在其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她回到家裡,父母並沒有責怪她,而是誇她勇敢有出息。當年寒假,藝文中學校長和李大釗等同志被反動軍閥殺害了。學校被迫關閉,張淑義只好投考貝滿女中當插班生,直到1931年高中畢業。
在貝滿女中學習期間,張淑義和同學高君純參加了「河北省基督教學生團體聯合會」(建成河北聯)組織的「到民間去」活動。她們到通縣附近農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打到列強、抗日救國」和衛生知識,並演出歌舞等節目,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1931年,張淑義投考燕京大學被錄取。後因父親有病住院,她被迫休學一年。1932年6月,父親病逝,9月她才進入燕京大學學習。因家裡經濟拮据,她只得靠半工半讀和獎學金維持學業。為了節約開支,她住在父親的好友朗潤園徐寶謙教授家。那年,宗教化學院學生孫化新(孫渙然)常到徐教授家談論時事,張淑義經他的啟發和介紹,參加了馬列主義讀書會和反帝大同盟、社聯等組織的一些活動。1933年,她到上海參加全國基督教學聯的成立大會。她聽了宗教界知名人士吳耀宗和校園會領袖們的講話後,又深入到工人住宅區,參觀附近的工廠和女工夜校,體驗女工的悲慘生活和積極求學精神,進一步激發了她的革命熱情。1934年,張淑義參加了河北聯夏令營的籌備工作。她請知名人士鄧裕志演講女工問題,請東北義勇軍將領張德厚講抗日的英雄戰績,受到與會同學們的稱讚,推舉她為河北聯主席。
——危難時刻見真情
張淑義依靠河北聯的進步骨幹,編輯《葡萄架》簡訊,舉辦「賑災義演」、定期時事座談等活動,宣傳進步思想,團結了一大批純潔的愛國青年。1935年10月,張德厚以東北大學的名義,到燕京大學來找張淑義,告訴她黨組織已經研究同意發展她為共產黨員,當即和她約定時間與董學禮接頭,由他們二人當介紹人,按規定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張淑義成為「一·二九」運動之前燕大的新黨員。
1935年,張淑義作為河北聯的主席,積极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9月,張淑義和燕大校友龔普生(當時上海女青年會幹事,解放後任我國駐愛爾蘭大使)同輪赴美。留美期間,張淑義巧遇美共中國局書記徐永瑛。他是清華學生中第一批共產黨員,在美曾被國內反動當局登報通緝三次,被取消官費留學和回國川資。他任美共中國局書記多年,那是正值美國經濟危機,在極其貧困的條件下,徐永瑛仍堅持革命活動。張淑義與他志同道合,情意相投,1942年9月,倆人結為革命伴侶。
張淑義在美的前兩年,以學校進修為主。主修課程多半是在國內四年大學的基礎上需要加深的。也有過去沒有學到過的具體科目。如「宣傳報道要則」「調研中『聽』的藝術」「子女在家中排行不同、性格各異」「心理衛生」等。畢業時,她取得了社會科學碩士學位。
——建設國家獻力量
1945年,中共代表團團長董必武率領章漢夫、陳家康赴美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徐永瑛、張淑義聞訊後,立即投入迎接他們的準備工作。她不顧有孕在身,到處奔走,托友人尋求合適住所,以保證我代表團的安全。徐永瑛則協助編寫《延安民主建設》手冊,以供代表團參加會議時分發給各國代表們。
張淑義在與董必武的接觸中,表示願意到延安當保育員。她的想法得到了董必武的支持。散會後,代表團回國不久,張淑義接到中共中央的電報和回國路費,同意他們回國。
回國後,張淑義應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婦女代表大會,進一步受到了馬列主義的思想教育。會後服從組織分配,先到託兒所工作,後調到全國婦聯婦女兒童部,在康克清部長領導下,走上了她終身為之奮鬥的婦女兒童福利事業。
張淑義到全國婦聯婦女兒童部後,遵照康克清部長的指示,立即開始對婦女兒童福利問題展開全面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系列法規和制度。當時,「赤腳醫生」和多種多樣的託兒所、幼兒園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在康克清部長領導下,張淑義積极參加了國際保衛和平、保衛兒童會議的籌備工作。會議召開並通過各項決議。在以後的歲月了,張淑義為執行會議決議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國際聯繫部合署辦公後,仍堅持與國外兒童機構、婦女團體友好往來,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外宣傳我國對母親和兒童的關懷和在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司法等方面的成就。在任中國保衛兒童委員會(以下簡稱保委會)秘書長期間,曾用英、法、俄等三種文字編譯出版《新中國兒童》畫刊18期,在國外廣為宣傳,受到好評。在國內經過採訪、報道我國婦嬰工作的成就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保委會經過上級批准,開創了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國際殘疾人協會的組織聯繫,互派考察團到歐美日各國參觀訪問。聯合國曾多次派員到我國考察,交流經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青島舉辦過駐第三世界各國代表講習班,以推廣我國的經驗,這些對我國婦女兒童福利工作,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4年6月,張淑義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