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陳戩:追憶父親陳復生革命歷程,賡續紅色血脈

2025年04月07日07:53:11 歷史 1120

清明節前夕,老紅軍陳復生的次子陳戩向記者講述了其父的革命歷程,陳復生用一生詮釋了「對黨忠誠」的含義。如今,陳戩繼承父志,投身紅色宣講,將這份精神傳遞給新時代青年。

「清明祭英烈」陳戩:追憶父親陳復生革命歷程,賡續紅色血脈 - 天天要聞

陳復生軍旅照片/受訪人供圖

少年立志 血雨腥風中的覺醒

1926年,15歲的陳復生生活在江西泰和縣的一個貧苦家庭,家庭一貧如洗,社會地位卑微,生活的苦如影隨形,小小年紀便嘗盡人間艱辛。直到,他與共產黨人相遇,他們言談舉止間流露出的信念與擔當,深深感染了他,命運的齒輪自此開始轉動 。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大地。陳復生親眼看見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在江西泰和縣,共產黨員康純同志的母親和懷抱嬰兒的妻子,婆媳連同襁褓中的嬰兒全被敵人殺害;農民領袖肖拔群同志在遇害時,面對敵人的刺刀,他只發出一聲「嗯」,卻死死瞪着敵人,直至最後一刻,敵人甚至割下他的頭顱掛在電線杆上示眾。這些慘烈的畫面,深深刺痛了陳復生的心,先烈們面對死亡時的無畏與堅定,讓他堅定了一個信念: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

暗夜追兇 跳下懸崖後的生死較量

1932年陳復生調任紅三軍團保衛局,擔任第一任偵察科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帶領戰友們破獲了江西宜黃地區八個縣的匪特組織。

一次,他們在審訊一名敵軍軍事偵探時,竟發現他掌握着大量我軍情報,組織決定將其處決。在執行過程中,這名特務突然掙脫繩索,緊接着讓陳復生和戰友們目瞪口呆的是,他跳下了山崖。

「面對突發情況,我父親根本沒有考慮的時間,他迅速奪過還沒反應過來一位戰士手中的馬刀,緊跟着一個縱身,他也躍下了山崖。在那漆黑的夜晚,也不知道那座山有多高、崖有多深,他就敢往下跳!當時他的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決不能讓特務跑掉,不能再給紅軍帶來重大損失。」陳戩向記者講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在黑暗中,陳復生跳崖時受了傷,他忍着劇痛與敵人搏鬥,最終用馬刀將特務擊殺。他的無畏與果敢,不僅保護了紅軍的安全,也為反「圍剿」戰鬥的勝利立下戰功。

湘江血戰用生命捍衛信仰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主力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湘江戰役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一戰,陳復生所在的紅五師擔任掩護中央紅軍撤退的任務。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坐鎮新圩,這裡距離湘江渡口30多里路,灌陽到湘江40多里,它位於新圩的東南方,是五師最先與敵人交火的地方。軍團政委楊尚昆要求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三四天,確保中央機關安全過江。

戰鬥打響後,敵人的火力異常猛烈。經此一役,第五師團、營、連幹部幾乎傷亡殆盡,3000多人的部隊打得只剩1000多人。面對如此慘烈的局面,陳復生帶領僅存的部隊與敵人浴血奮戰了一天一夜。

三天三夜的激戰後,八萬六千多名紅軍將士銳減至三萬多人。陳復生曾回憶說:「那是人堆起來的山啊!」湘江戰役的慘烈,是一場血與火的考驗。陳復生和戰友們用生命捍衛了革命的火種,也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對黨忠誠」。

從戰場到田埂的初心堅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復生被派往青海德令哈柴達木盆地工作。這片荒涼的土地上,他帶領幹部和群眾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改變當地沒有積肥習慣的現狀,他親自帶領大家上山積肥。零下40℃的雪地里,他們扒開積雪,刨出牛羊糞便,然後將西北人特有的羊皮筒子往身上一裹,就這樣蜷着身子挖坑睡覺。條件確實艱苦,吃不好,睡不好。但陳復生說:「要干成一件事,不吃點苦怎麼行。成小事吃小苦,成大事吃大苦,這永遠是真理。」陳復生與大家同吃同住,用實際行動感染着身邊的人。

「清明祭英烈」陳戩:追憶父親陳復生革命歷程,賡續紅色血脈 - 天天要聞

青海德令哈博物館陳復生塑像/受訪人供圖

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德令哈農場五站的各種肥料在13500畝的土地上,堆成了堆,連成了片。1956年糧食大豐收,德令哈農場五站為國家上繳了8萬元欠款,還盈利20萬元。這一年,五站被評為先進站,陳復生也因卓越貢獻被提級。他的實幹精神和家國情懷,成為那個年代艱苦奮鬥的縮影。

紅色基因里的家國情懷

陳復生的精神影響了家人,也激勵着無數後來者。他的兒子陳戩繼承父親的遺志,積極投身紅色基因宣講工作。作為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黨校的特聘教師,他連續三年在紅色基因傳承教育中成績優異,被授予「榮譽證書」。

「清明祭英烈」陳戩:追憶父親陳復生革命歷程,賡續紅色血脈 - 天天要聞

陳戩(右一)參加紅色基因宣講被授予「榮譽證書」/受訪人供圖

陳戩說:「父親的經歷和教誨,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黨忠誠、嚴守紀律,是革命者最基本的要求。」陳戩用自己的行動,將父親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無論是為老區群眾解決看病難問題,還是參與「集結號誌願行動」,他都以實際行動踐行着紅色精神。

緬懷先烈讓信仰之光照亮未來

陳復生的一生,是無數革命先烈的縮影。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山河無恙。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緬懷先烈,不僅是對他們的追思,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

記者了解到,陳復生口述記錄被編寫成《九死復生》一書。雖然書寫着「陳復生著」,但實際上是陳戩幫着籌備的。這本書以回憶錄的形式記述了這位百歲老紅軍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們不怕流血犧牲、嘔心瀝血、不計個人得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現了他們的光榮業績。

陳復生曾反覆叮囑家人:「《九死復生》這本書絕不能在境外出版」。這不僅是對黨的忠誠,更是對人民負責的莊嚴承諾。他用一生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黨忠誠、嚴守紀律的精神永遠不能丟。

站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陳戩勉勵廣大青少年在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用青春的力量,續寫紅色精神的新篇章,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春秋076】齊桓公老年痴呆寵信奸佞,自己慘死國家隨之大崩盤 - 天天要聞

【春秋076】齊桓公老年痴呆寵信奸佞,自己慘死國家隨之大崩盤

齊國嚴重內亂,在一年前就有徵兆,而且這個徵兆咱們後世的人根本看不懂。魯僖公16年春,即前644年天降隕石,有五顆隕星落在宋國。又有六隻水鳥,飛過宋國都城遇到大風,在空中倒行,宋人認為是異象。王室的內史聘問宋國,宋襄公問內史,我們國家的異象是
一個女人最好的精神長相,不是出眾的顏值,而是這3個字 - 天天要聞

一個女人最好的精神長相,不是出眾的顏值,而是這3個字

《人生得遇蘇東坡》【中】 意公子 著有網友說,在他人生最低谷時,是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治癒了他。還有人說,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將他從極度悲傷的情緒中拉了出來。然而,沒有人天生就擁有這種恬淡的處世態度。
《慶余年》大結局是不是最好的結局? - 天天要聞

《慶余年》大結局是不是最好的結局?

《慶余年》的大結局是否真的稱得上最佳?最近,我又重拾《慶余年》,還讀了一部以唐玄宗與安史之亂為背景的網文,越讀越覺得,《慶余年》的大結局,堪稱最佳!在《慶余年》的世界裏,太后、皇后、公主、慶帝、太子、二皇子、秦老將軍、陳萍萍這些慶國高層人物
1966年的中國:解放軍戰士把毛主席像送給一位貧農 - 天天要聞

1966年的中國:解放軍戰士把毛主席像送給一位貧農

看歷史老照片,品百年滄桑巨變。大家好,我是歷史君,一個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組拍攝於1966年的老照片。從這些老照片上,我們能看到當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下面,一起來看看吧!1966年,解放軍戰士把毛主席像送給一位貧農。19
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毛主席 - 天天要聞

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毛主席

導語:在華夏大地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如璀璨星辰,跨越時空,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他就是毛澤東。直至今日,國內外各界人士對他讚譽有加,在韶山沖,每天都有遊客排着長隊,只為瞻仰他的風采。這份跨越歲月的愛戴,源自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和始終如一的為民
少女與兵器(09) - 天天要聞

少女與兵器(09)

前幾天和大家聊過了《少女與兵器(08)》的第八篇漫畫,不知道你看了嗎?有沒有為受傷的雪兒擔心呢?不過有一個好處,她的機能並沒有丟失,看來還可以繼續旅行的。 這次的內容裏面居然還有電磁炮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