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華夏大地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如璀璨星辰,跨越時空,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他就是毛澤東。
直至今日,國內外各界人士對他讚譽有加,在韶山沖,每天都有遊客排着長隊,只為瞻仰他的風采。這份跨越歲月的愛戴,源自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和始終如一的為民情懷。
改天換地,締造人民的新中國
毛澤東出生於湖南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目睹百姓在封建統治和列強侵略下的悲慘遭遇,立志改變這一現狀。
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投筆從戎,隨後在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接觸到各種進步思想,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在第一師範求學時,毛澤東不僅刻苦學習知識,還十分關注社會現實。學校附近有一位賣茶水的老人,生活極其困苦。毛澤東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幫助老人挑水、劈柴,聽老人講述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
這些經歷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眾的苦難,也堅定了為人民解放奮鬥的決心。
1921 年,毛澤東作為湖南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此將自己的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相連。
大革命失敗後,他在八七會議上提出 「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論斷,並領導了秋收起義。
之後,帶領部隊奔赴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的獨特革命道路。
在中央蘇區,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毛澤東憑藉卓越的軍事智慧,一次次粉碎敵人的進攻,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
儘管受到 「左」 傾錯誤路線的排擠,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但在遵義會議上,他重新確立了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帶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長征,為中國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長征途中,紅軍來到大渡河邊,面對湍急的河水和敵人的重兵把守,渡河成為巨大難題。毛澤東冷靜分析局勢,決定奪取瀘定橋。紅四團接到命令後,一晝夜奔襲 240 里。
戰士們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攀着鐵索向對岸衝去。毛澤東在後方密切關注戰事,當得知紅軍成功奪取瀘定橋時,他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這次勝利,為紅軍北上開闢了通道,彰顯了毛澤東在關鍵時刻的果敢決策。
心懷人民,踐行服務的誓言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在危急時刻,毛主席力挽狂瀾,力主主力紅軍避實擊虛,向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開進。
紅軍進入貴州後發現這裡的窮人特別貧困,被形象地稱為「幹人」,因為他們的血汗已被各種苛捐雜稅榨得一乾二淨。
紅軍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向他們求乞的「幹人」。這些「幹人」一個個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個紅軍指戰員,許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淚。
在紅軍路過烏江南岸的劍河縣時,毛主席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孫子寒冬里仍穿着補丁摞補丁的單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了解到老婆婆家一年收的糧食全被地主搶光,兒子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毛主席已是熱淚盈眶。
他撫摸着身上毛線衣那粗糙卻溫暖的紋理,心頭湧起一陣難以言喻的酸楚。隨即他脫下毛線衣,小心翼翼地展開,彷彿能感受到這衣物傳遞給「幹人」的一絲暖意。
他又叫警衛員拿了兩袋乾糧,將毛線衣輕輕地披在老婆婆那瘦弱的肩膀上,指尖觸摸到老人那冰冷而乾枯的皮膚,毛主席的心中一陣刺痛。
他蹲下來,親切地對這位絕望的老人說:「老人家,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幹人』的隊伍。」
穿上毛線衣的老人感動地直點頭,嘴裏連聲念叨:「紅軍,紅軍……」領着她的小孫子,顫巍巍地走了。
毛主席的這一次的淚眼,不僅是對窮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更是對革命責任的深刻體悟。
他的淚水,流給了窮人,也流給了自己,偉人純樸、深厚的愛民之心根植於中華大地。這一幕,至今仍讓人感受到那份來自偉人的溫暖與力量,他不忘初心,時刻惦記那些需要幫助的窮苦人民。
「為人民服務」 是他一生的寫照。1944 年,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並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演講。
他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系統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心中。
延安時期,毛澤東居住在簡陋的窯洞里。一天,當地一位農民因家中糧食歉收,對征糧政策有些不滿,言語間抱怨了幾句。毛澤東得知後,沒有絲毫生氣,而是立刻深入調查當地的生產和征糧情況。
經過研究,他決定減輕農民負擔,組織開展大生產運動。在南泥灣,王震將軍帶領三五九旅戰士響應號召,披荊斬棘,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 「陝北的好江南」,既解決了部隊的糧食問題,又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保家衛國,捍衛了國家尊嚴和人民安全。同時,開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運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領導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儘管在晚年,毛澤東發動了 「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但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不可磨滅。
國際讚譽,展現獨特的魅力
毛澤東的思想和成就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與毛澤東接觸後,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
斯諾形容毛澤東 「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有着 「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同時 「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
1936 年,斯諾在延安採訪毛澤東時,毛澤東在簡陋的窯洞里,與斯諾暢談了整整三天三夜。
毛澤東不僅向斯諾講述了中國革命的歷程,還對國際形勢進行了深刻分析。斯諾被毛澤東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回去後寫下了《紅星照耀中國》,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
1972 年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這次會面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美國多位總統,從羅斯福到奧巴馬,對毛澤東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可他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力。
韶山瞻仰,寄託無盡的追思
韶山,作為毛澤東的故鄉,承載着人們對他的無盡追思。
在韶山沖的毛澤東銅像廣場,每天都有大量遊客前來敬獻花籃,瞻仰偉人雄姿。銅像廣場背襯韶峰,莊嚴肅穆,周圍青松翠竹掩映。
1993 年,在銅像運送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神奇的傳說,如車在江西拋錨,第二天又自動啟動;起吊銅像時遇到困難,調整方式後才順利卸下,而此時還出現了日、月同輝和冬季杜鵑花開的奇景。
這些傳說雖然帶有神秘色彩,但卻反映了人民對毛澤東的敬仰和愛戴,彷彿他從未離開,依然守護着這片土地。
一位 70 多歲的退休工人譚紀平,在女兒的陪同下,不遠千里來到韶山。他感慨地說:「是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才使我翻了身,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現在應該來看看他老人家,這恩情太大了,太深了。」
像譚紀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懷着感恩之心,來到韶山,追尋偉人的足跡,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毛主席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成為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