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這場戰爭雖然只是發生在東歐地區的局部戰爭,但在世界史上有着重要影響。戰爭持續了三年時間,最終以沙俄的失敗而告終。當然,沙俄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是單打獨鬥,對方是四國聯合起來的。我們現在看一下沙俄到底做了什麼,會被四國聯合起來吊打。
克里米亞戰爭的交戰雙方是沙俄對抗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撒丁王國。光看這個陣營,就知道俄國沒什麼勝算。在當時的狀況下,很少有國家能和英、法兩國對抗,更不要說英國和法國還帶着其他兩國一起玩。因此,沙俄失敗也很正常。不過現在的問題是,當時的歐洲關係錯綜複雜,各國之間利益、矛盾不斷。沙俄到底做了什麼事,能讓其他四國聯合起來對抗自己,我們看一下大致的狀況。
克里米亞戰爭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發生在克里米亞。對於克里米亞這個地名,很多人比較熟悉。克里米亞地區是個半島,長150千米,寬50千米,面積2.47萬平方千米,面積還是比較大的。這裡是亞熱帶氣候,氣候宜人,景色優美,很適合人居住。當然,最重要的是,克里米亞半島深入黑海,只要佔領這裡,就能掌控黑海周邊的地區。進入就能通過土耳其海峽進入的地中海,對整個歐洲都有很大的影響。
看到這裡是不是就明白歐洲各國為何會在這裡發生戰爭了,一個地理位置這麼重要的地方,哪個國家能不心動。不過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克里米亞半島問題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問題。
克里米亞半島之前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1783年被沙俄佔領。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299年建立,1453年滅亡東羅馬帝國。到17世紀時,國力達到了巔峰,統治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面積為550萬平方千米。東歐、南歐、中歐、西亞、北非很多地區都是他的領土。不僅如此,廣袤的地中海也是其勢力範圍。由於這裡位於東西方交流的交匯處,更是壟斷東西方的貿易,因此非常有錢。
不過這個大帝國到19世紀的時候開始沒落,實力是一天不如一天。帝國中央無力掌控地方,地方出現了很多反對中央的浪潮。不僅如此,歐洲各國的勢力更是趁機進入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想要瓜分這個龐大的帝國。
不過西方各國雖然想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怎麼瓜分一直沒商量好。說白了,現在是大家都在慢慢蠶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各干各的,都別太過分就行了。反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麼龐大,家底這麼多,夠我們分好久的。等想好了怎麼瓜分,或者說等協商好怎麼瓜分這裡,大家再大規模行動。
不過在1853年的時候,沙俄入侵奧斯曼土耳其讓狀況變得不一樣了。本來大家都是慢慢蠶食,你現在入侵奧斯曼土耳其想要佔領小亞細亞,這下吃得有點多了。你吃得多就意味着其他人拿得少,這樣肯定不行。沙俄明顯算是動了別人的奶酪。在這種狀況下,各國才聯合起來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對歐洲各國來說,聯合起來反對沙俄明顯是分贓不均,就是因為沙俄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拿得太多了。不過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這場戰爭是沙俄赤裸裸地對自己的入侵。因此奧斯曼土耳其才願意和歐洲反對沙俄的國家聯合起來。這就有了四國聯軍一起對抗沙俄的狀況。
當然,上面的理由雖然沒錯,但都是大方面。各國之所以能聯合起來,還有自己的小心思。我們看一下四國聯軍中各國的小心思。
首先說一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看起來奧斯曼土耳其在這場戰爭中是受害者,被沙俄入侵。但如果我們了解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之間的歷史就能發現,這兩個國家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這麼簡單,而是世仇。在克里米亞戰爭前,從17世紀開始兩國光是大規模的戰爭就發生了八次,小規模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兩國可以說是世仇。總的來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敗的多,沙俄失敗的少。奧斯曼土耳其很多的領土被沙俄佔領,逐漸退出東歐。
這一次沙俄入小亞細亞,奧斯曼土耳其不僅是想把沙俄趕出小亞細亞這麼簡單,更想趁機打收復被沙俄佔領的其他地方,這樣能恢復自己往日的輝煌。當然,這場戰爭不管勝利與否,對奧斯曼土耳其來說都沒壞處。勝利的話能趕走沙俄亞,而且還有可能收復其他地方。失敗的話,到時候俄國和英國、法國、撒丁王國之間就會有矛盾,這對奧斯曼土耳其也有利。
其次看一下英國。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霸主,在全球各地都有自己的利益。說白了,全球任何地方發生戰爭,都對英國有影響,英國不可能不插手。不過英國之所以反對沙俄,除了上面說的大原因外,還有就是從俄國手裡拿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在歐洲的地位。
拿破崙崛起的時候,英國多次帶頭反對法國,並付出了很大代價。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拿破崙在入侵沙俄時失敗了,沙俄成了反對拿破崙的英雄。拿破崙失敗了,沙俄開始到處干涉歐洲事務,成了歐洲憲兵。沙俄成了最大的贏家,這引起了英國的不滿。畢竟英國一直認為自己才是付出最多的,現在卻為他人做嫁衣裳,心裏不平衡。當然,除了上面的理由。一旦打敗沙俄,英國也可以趁機擴張在東歐的勢力。
第三看一下法國。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是穩賺不賠的。如果說奧斯曼土耳其是勝利與否都不會虧,那法國是不管誰贏都能賺到。法國參與這場戰爭不僅是為了打敗沙俄、擴大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勢力這麼簡單,更重要是為了瓦解其他反對自己的勢力。
拿破崙的崛起讓歐洲各國對自己很恐慌。即使在拿破崙失敗後,各國仍聯合起來反對法國。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1815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四個列強組成的四國同盟。四國同盟從法國左右兩方面徹底封鎖了法國,讓法國喪失了對外擴張的機會。法國一直不甘心被四國同盟封鎖。雖然這個同盟後來解散了,但這些國家仍舊在反對法國。而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英國開始反對沙俄。只要戰爭打得激烈,英國和沙俄的聯合肯定會瓦解。到時候,四國同盟也就瓦解了,法國就能繼續擴張了。
就是說,即使輸了法國也沒關係,反正四國同盟不在了。如果贏的話就更好了,四國同盟也瓦解了,沙俄又失去在歐洲的地位。法國就能取代沙俄,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霸主。這樣看,法國是一箭雙鵰。
最後看一下撒丁王國。很多人對撒丁王國不熟悉,這個國家後來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建立了意大利王國。撒丁王國加入克里米亞戰爭的理由除了大方面外,還有其他兩點。
第一就是追隨法國,鞏固和法國的關係。撒丁王國實力遠不如英、法兩國。不過這個國家在19世紀中期實力開始上升,有統一亞平寧半島的想法。不過亞平寧半島上有些地區被奧匈帝國佔領,撒丁王國想要統一這裡必然和奧匈帝國發生衝突。而且奧匈帝國和普魯士是一家,他們關係比較好,他們到時肯定會聯合。撒丁王國無法和這兩個國家對抗,但法國和普魯士、奧匈帝國關係不好,一直是仇敵。因此,撒丁王國開始向法國靠攏。這一次戰爭撒丁王國支持法國,日後統一的時候,法國多少也會支持撒丁王國。即使不支持,也應該不會反對。
其次是維持自己在地中海的地位。撒丁王國深入地中海,因此對各國在地中海的勢力非常關心。俄國如果佔領克里米亞半島,就更更容易進入到地中海,這會削弱撒丁王國在地中海的勢力。
這就是四國聯合吊打沙俄的原因,畢竟他們聯合起來都是利益需要。之所以說是吊打,是因為沙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40多萬軍隊。對方不僅僅實力強大,還使用了很多現代化戰術,這是沙俄無法相比的。
不過讓所有國家沒想到的是,沙俄雖然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了,他本身並不是最大受害者,四國聯軍也不是最大的贏家。遠在東亞的清朝成了最大受害者,遠在北美的美國成了最大的贏家。沙俄入侵這裡失敗後,掉頭向東擴張,趁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佔領清朝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擴大了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而美國趁機購買沙俄的阿拉斯加地區,擴大了171萬平方千米領土。清朝和美國,一個是躺槍,一個是躺贏。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