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2022年09月27日12:10:46 歷史 1899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870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沈克昌,台灣南投縣人,在上海了生活12年。

小時候,兩岸交流比較封閉,我對大陸的了解非常有限,只是知道當時百姓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父親1949年到台灣後,直到去世都沒能再踏上祖國的土地,這是他老人家的終生遺憾。

1992年,我進入台灣電力部門工作,當時工資每月已經 5000元人民幣了。如今,我在公司已經服務了27年,在上海也12年了,上海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海德格爾說:「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着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

我們一家人見證了祖國的騰飛,未來我們將繼續留在大陸生活,一起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和妻子在深圳旅遊)

1967年,我出生在台灣南投縣。父親是1949年從老家江蘇淮安隨國民黨到台灣的。美麗的日月潭就在南投縣,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四面環山、風景秀麗的地方。

我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家裡除了父母,還有我們兄弟姐妹三個。我是老大,在電子業工作超過27年了,老二弟弟以水電工作服務為主,老三妹妹在傳統市場以銷售姜蒜加工品為生。

父親是公務員,母親在家裡以家庭小工為主拉扯我們長大。我們家在當時的年代,已經是小康生活了,有着很多家庭都沒有的玩具、糖果、面點。我的童年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優渥。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第一次在水果上蓋章的書法作品)

父親那年代的主要書寫工具就是毛筆。小時候,我經常見到父親寫毛筆字,還有當年一起到台灣的國畫家畫畫,再加上學校書法作業,使我對書法、畫畫和音樂等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我的成長生活中充滿了藝術感。

從小學到高中,學校都組織學習書法。可能先天對美感有比較敏銳的理解,在校內外的書法和寫生比賽中,我頗有斬獲。高中時課業稍緩,我就加入了學校樂隊。

那時候,兩岸關係還是比較敵對,兩岸交流確實比較封閉。我對大陸的資訊了解非常有限,只是知道百姓的生活很苦。

後來,兩岸關係緩和了,大陸也開放了探親政策,可我父親在這時候卻離開了人世,沒有趕上這個好機會回老家探親。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1992年剛退伍時騎摩托車環島,在福隆海水浴場偶遇張菲)

離開大陸後,從未再踏上祖國的土地,這是父親終生的遺憾。父親在世時經常訴說以前在家鄉的故事,小時候讀私塾, 後來小學畢業在南京玄武湖旅遊翻船,在鎮江,上海讀初中,也看過上海的賽馬場,會說上海話的父親訴說對着當時上海的繁華依舊眉飛色舞。

父親在世時經常告誡我們說:「我們的根在大陸,要常回大陸看看。」可惜父親沒能等到這一天。

高中時,我讀的是台灣省立台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因為非常喜愛音樂,我組織了7 個同學一起參加了學校樂隊。平時課餘時間,我們就彈彈吉他,唱唱歌,讓沉悶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些許的樂趣。

剛好一個同學家裡是做殯葬業的,製作紙糊的汽車、洋房與紙錢一起燒給亡者。有一天,那同學說周日有喪事樂隊缺人手,是否願意賺外快?於是,我們樂隊就拿學校樂器去市立殯儀館兼職奏樂。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在台灣樂隊時的集體合影)

後來這事情泄露,被學校的教育組長約談了,還好只是訓誡一番,約定不可再犯,才放過我們。至此,我們樂隊就不再兼職做這等事情了,只當娛樂而已。但是,我對音樂的喜愛從未停止。

後來,我考入公立的高雄工專,就是現在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當時公立學校只有2個,競爭激烈。好在我在校期間,積极參与社團活動,還擔任了社團負責人,比如管樂社、書法社等,這些經歷,為我考大學加了不少分。

大學期間,適逢學校舉辦訪問美國姐妹學校活動甄選人才,要求英文能力與才藝表演相對出眾。剛好我有這方面的興趣愛好,就被選上了。在1989年學生時期,我就去美國拜訪了2個姐妹學校。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2022年,全家人在上海浦東)

拜訪活動為期15天,回來後,我一直與美國姐妹學校的朋友保持聯繫與情誼至今。小孩出生開始就知道有美國的阿姨每年都會寄聖誕禮物 , 一直保持情誼至今。

2014 年我再次帶家人到朋友家拜訪,已經時隔 25年光陰了,異國友誼也因為雙方的真誠相待得以永續。不止是雙方珍惜得之不易的情誼,也是讓小孩真實感受為人處世的最佳身教示範,我們都很懷念在校的那段美好時光。

1992年,經歷了二年的義務兵役退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放鬆心情的與同學一起騎機車環島旅遊,期間為了節省費用與交通順暢,帶了帳篷,補胎工具,就這樣一路向東行,睡學校與公共場所,還一起搭船到外婆的澎湖灣

記得在澎湖青年活動中心的籃球場搭帳篷,沒想到天還沒亮已經是籃球聲連連響,結果出了帳篷,真是糗大了,籃球場都是人 !

環島旅行結束後,我開始找工作,經由在環電部門工作的學長介紹,我進入了原環隆電氣公司,即現在的上海市環旭電子公司,開始了工程師的工作。

十餘年期間,台灣經濟突飛猛進,進入「四小龍」時代。台灣遍地是機會,當時我工資每月約 5000元人民幣。那時也是電子業蓬勃發展的高峰,隨着公司業務拓展,陸續成立了墨西哥、深圳、上海等台灣以外的外地廠。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的家鄉南投縣,寧靜的日月潭之晨)

我也成為赴海外廠,協助生產技術的小尖兵。公司規模日益增長,以發股票的方式分紅,我也得以買車、結婚、買房,這無一不是股票的莫大助益。

我是個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人,也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美。喝一杯茶,看一朵花,讀一本書,細細去品味,生活處處有清歡。

基於對樂器的喜好,我與台灣省政府警察樂隊合作,加入了雅弦樂團,除了自娛自樂之外,閑暇時間還可以賺外塊,對生活也是個不小的補充。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1988年,社會服務活動於台灣澎湖外島)

當時,樂隊團長給我介紹了,在樂器行兼課的氣質美女,後來成為了我人生的另一半。我喜歡西方管樂,老婆擅長古箏國樂。

一般人以為,自此應該是琴瑟和鳴的中西合璧的和諧生活了!實則未必,生活中缺少不了互相關懷與包容,這樣才能找到維持婚姻的和諧之道。

因此,我們樂團也增加了生力軍,開始了以台灣民謠變奏曲風,並且是真正的中西合璧樂器。結婚時,剛好自己樂團免費為我們贊助演出,真是熱鬧極了!

保羅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愚蠢的人,一頁一頁很快翻過去,但是聰明的人,會仔細地閱讀。因為他們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遍。」

一成不變的人生對我來說如一潭死水,不斷變幻無窮才能給生命帶來活力。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1989年,青年訪問團在美國)

隨着公司業務不斷擴大,需要派人前往墨西哥開廠。公司找到我,雖然那時恰巧新婚燕爾,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去了墨西哥。去了差不多2個多月,老婆非常想念我。當時,如果有現在便捷的網路溝通,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2000年,我到美國加州開設新廠,又出差2個月。這時老婆懷了老二,就在出差結束前,老婆開啟了萬里尋夫之旅。懷孕的人申請美國簽證是很困難的,但最終老婆還是來到了美國,給了我一個意外驚喜。

出差結束前,我特意申請了休假,計劃帶老婆進行第一次美國自駕游。一個不會英文、從來沒出國的人獨自飛到舊金山,在機場2人相逢,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的拍攝作品,蜘蛛俠妹妹)

正所謂,千萬里奔你而來,從此星辰大海。一切思念隨着順利相逢,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刻骨銘心的回憶了。正印證了那句話,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此時公司運營出現了危機,幾年時間,公司股票下市了。所幸一個集團接手了,並且繼續在上海開廠和股票上市。

2005年,台灣電子產業紛紛在大陸各地設廠,台灣四小龍開始沒落,中國開啟了井噴式的經濟起飛時代。

公司的主要業務也陸續移轉到大陸,工作重心也逐漸在大陸,我出差的幾率更高了。在大陸工廠缺少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與主管,台灣業務的萎縮,使得自己不得不正視未來的十年發展。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的水下拍攝相機)

再加上當時老闆預言,未來的康庄大道在中國。這時候,我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想法。當時兩岸交流和資訊並不完全暢通。老婆的家人受到一些負面新聞影響,認為我們一家人移居大陸工作,會讓生活質量下降。

特別是小孩教育也會受到影響。老婆當時是公務員,如果前往大陸,就要辭掉公務員的鐵飯碗,人生賭注下得很大。家庭和各方面的阻力也非常大。

於是,我借到上海出差的機會,帶老婆一起過來生活幾天,實地了解大陸的狀況與生活,並安排同事的婆婆媽媽閑話家常,買菜和八卦嘮嗑,這都讓老婆深刻認識了大陸實際的進步與發展。

特別是非常發達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讓我們一家人更下定決心留在上海生活。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我剛工作時在樂隊演奏)

2010 年6月準備就緒,我先來了上海。隨後7月開始暑假,老婆等2個孩子放假後,一起屁顛屁顛地來了。由於孩子從未接觸簡體字,課業銜接都是日後慢慢適應的。

孩子們利用暑假加強了簡體字學習。於是,兩個小孩開始了他們人生難忘的學生生活。猶記得老大剛來上海,還沒學會簡體字,就需要參加預初班的招生考試,語文作文直接抱零蛋。

老二復讀三年級,多虧了老婆耐心教育,才讓他們的學習生活安定下來。孩子一路在本地學校與同學激烈競爭,學習氛圍迥然不同,感謝一路走來,歷經險阻都能逢凶化吉。

經過老師的耐心教育和沒有身份差別的對待,如今2個孩子分別在武漢211/985 兩個知名大學繼續學習,完全融入了大陸的學習生活。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2005年,在南投縣草屯鎮街頭賣春聯)

我任職的公司是台灣第一個在國內上市的電子廠,在華東華南和國外都有工廠,與富士康華碩仁寶相似,以電子製造服務為主。

我在公司主要負責生產技術方面,隨公司發展轉任供應鏈管理單位。雖然在上海派駐工作,但組織還在台灣,多了份派駐津貼。閑暇之餘,我仍然將興趣愛好繼續學習與拓展。

我原來是南投縣書法學會、美術學會的會員,來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國內書法風氣的洗禮。我經常參加各種比賽,很快取得了上海市書協會員。我還經常找乒乓球館打球,結識了各地的一些球友。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1997年,我為了拍婚紗照,搬了一車自己的道具)

同時,我又將攝影愛好拓展到水下環境,發現了水下攝影的一片天。於是,我手機群里多了書法、乒乓球、攝影、潛水群,下班後開啟了忙碌又充實的生活模式。

在上海的幾年,我比以前在台灣的二十年過的還精采豐富。由於長期投入,我現在已經到享受成熟的收穫階段,漸入佳境。

上海的各種活動蓬勃發展,沒想到已經是「老司機」的我,竟然拍了小清新、Cosplay、廢墟人像、漢服古鎮、老弄堂的煙火氣。

這個多元環境與文化融合的上海大熔爐,我已經當成第二故鄉了。在上海,便利的國際交通,無疑鼓舞了我走向世界,成了開拓視野的一把金鑰匙。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2003年,我來江蘇周庄旅遊)

我在公司已經服務超過27年了,認真過生活已經超越了賺錢為主的新人生,是時候該實現自己夢想了。地球孕育萬物,世界的美好讓自己更珍惜健康生命,繼續發掘彩色人生。

2018,我曾去湯加賞鯨,感受大自然的壯闊與人類的渺小。與大巴車一樣大的鯨魚水下同游,無法想像鯨魚可以像寵物般過來投懷送抱。從原來的敬畏三尺到後來的水下玩伴,原來大翅鯨也可以這樣憨厚老實,真是美妙。

我去南非看沙丁魚大遷徙。這次南非之旅,則是另一個驚心動魄刺激的活動,在海豚、鯨魚、鯊魚的包夾中,我看着驚慌失措的沙丁魚群被自然的捕食,一群海豚又不斷衝出巨浪,就在你身邊此起彼落。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清晨的大上海,一種磅礴的力量在延展)

此時,我心中強烈感受到夢想成真的喜悅,這是金錢無可比擬的。本來2020年已經交定金,準備再續前緣,沒想到行程受疫情影響,嘎然而止,只能暫緩了。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從台灣到大陸,我們這步棋下對了,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在祖國大陸。

至此,我在上海工作已12年,孩子也在積極開展他們的人生。我們一家人起見證了祖國的成長進步。

我台灣退伍兵,43歲帶家人到大陸定居,從不被區別對待,回家真好 - 天天要聞

(2000年,在美國舊金山-萬里尋夫)

即使是未能盡如人意,亦與有榮焉,再歷經疫情影響,問題如湖底石頭浮出水面,相信在政府領導下,必定能邁出果斷堅實步伐,不畏國際艱難局勢,帶人民迎向光明。

【口述:沈克昌】

【編輯:雪後草原】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採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34年來逾八萬人選擇海葬 上海有哪些節地生態葬惠民政策? - 天天要聞

34年來逾八萬人選擇海葬 上海有哪些節地生態葬惠民政策?

東方網記者項穎知4月3日報道:清明小長假前夕,在市民政局主辦下,一場跨越34載的致敬儀式今天下午在上海濱海古園舉行,拉開了今年上海海葬文化周的序幕。記者了解到,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動以來,上海已累計護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務家庭超31萬戶,成為全國海葬數量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為紀念丈夫來...
AI技術重現音容:向秀麗烈士後人與奶奶「跨時空對話」 - 天天要聞

AI技術重現音容:向秀麗烈士後人與奶奶「跨時空對話」

中新網廣州4月3日電 (蔡敏婕 劉馨齡)清明時節,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銀河廣場,松柏蒼翠,木棉花火炬熊熊燃燒,氣氛莊嚴肅穆。 廣州市民政局3日舉行「英雄花開英雄城」緬懷先烈·致敬英雄——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動。社會各界來到烈士陵園,通過向烈士墓獻花、參觀烈士紀念館等形式,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廣州舉行202...
吉林省舉行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 - 天天要聞

吉林省舉行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

中新網通化4月3日電 (李彥國 高龍安)吉林省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3日在通化市舉行,700多名各界代表向楊靖宇烈士、東北抗聯英烈以及所有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致敬。 清明節前夕,楊靖宇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各界代表手持鮮花、列成方陣。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戎裝銅像屹立在陵園正中...
山西這座城市2600年沒有改過名,只為紀念一位千古先賢和一個正在被遺忘的節日 - 天天要聞

山西這座城市2600年沒有改過名,只為紀念一位千古先賢和一個正在被遺忘的節日

節氣童謠《清明》作詞:李姝 作曲:鄒頔童聲合唱:深空少年合唱團三月三,天氣新,上巳祓禊祈平安。搖春光,盪鞦韆,盪走百病笑開顏。寒食節,蒸寒燕。飛向雲端彩虹現。插春柳,思親人,全家團圓是美滿。中國人一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一年中除了清明節,還會在中元節、寒衣節、冬至、除夕等節日里虔誠地祭奠祖先。每一個祭祖...
清明節傳統禁忌知多少? - 天天要聞

清明節傳統禁忌知多少?

清明節溯源傳統,銘記禁忌。清明節溯源傳統,銘記謹記。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背後藏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刻文化。租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饑寒交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湯給他喝。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卻忘了介子推的功勞。等想起時,介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山西青年報記者孟存田 通訊員張琪 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在清明節來臨之際,4月3日上午,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部分師生前往郊區河底鎮河底村革命烈士墓碑前,開展「紅色耀三晉,青年永傳承」主題清明節祭掃活動,少先隊員們通過敬獻花束、集體默哀
黑龍江一縣發現侵華日軍遺留炮彈 - 天天要聞

黑龍江一縣發現侵華日軍遺留炮彈

新華社哈爾濱4月3日電(記者王君寶)近日,黑龍江省黑河市孫吳縣普查隊在推進孫吳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時,發現一枚侵華日軍遺留炮彈。「在普查中,工作人員來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吳鎮侵華日軍地下隱蔽部,在文物本體西北側發現了這枚炮彈,經過現場勘查初步分析,此炮彈為侵華日軍遺留。」孫吳縣文物保...
英烈縱無名,山河永不忘! - 天天要聞

英烈縱無名,山河永不忘!

19490826349、19490826350、19490826351……墓碑上這一串串數字背後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76年前,蘭州戰役烽火熊熊解放大西北的關鍵一役,許多戰士血灑蘭州474位烈士長眠於蘭州市烈士陵園名字被歲月隱沒,生命卻融入山河大地蘭州市烈士陵園華林坪革命烈士紀念塔航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多蕾 攝蒼松翠柏簇擁一顆顆深埋黃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