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2022年01月05日10:17:08 歷史 1156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相傳這是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個大招,意思是說,讓人抬着他的棺木往南走,繩子什麼時候斷了,就地埋葬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盜墓賊。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而事實證明,諸葛亮的計謀的確高深,他生前的這最後一計,讓他的墓穴至今沒被找到。

諸葛亮以「神機妙算」出名,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是為了蜀國鞠躬盡瘁,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在了幫助劉家統一江山上。

不過可惜的是,他能夠將天下局勢都盡情掌控在手中,卻仍舊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乃至於如諸葛亮一般的神人,都要費盡心思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關於諸葛亮「神」 在什麼地方,除了他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還有一個著名的關於「七星燈」的傳說。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據說諸葛亮預料到了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就做法延續生命,他點亮了七星燈,只要能燃燒一夜不滅,那麼就能成功續命。

不過這個方法並沒有成功,魯莽的魏延在進來彙報軍情時,不小心撲滅了七星燈,諸葛亮嘆息着說這就是天意,於是不再做法。

公元234年,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積勞成疾了,他帶兵第五次北伐,此時已經跟司馬懿對峙了一百多天,由於在軍中日夜操勞,身子每況愈下。

司馬懿趁諸葛亮無法起兵,於是率軍突襲蜀軍,這場突襲很成功,蜀軍傷亡上千人,損失慘重。

諸葛亮急得病情加重,遠在成都的劉禪知道此事以後,急忙派人前去慰問病情,這次慰問有兩個目的: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一是商議戰事;二是詢問諸葛亮百年以後的接班人。

諸葛亮臨終之前,為軍中做好了部署,他要求魏延、姜維斷後,交代好如何讓司馬懿退兵的計策,同時囑咐自己死後要秘不發喪。

果然,諸葛亮一死,司馬懿方士氣大漲,誓要踏平蜀漢軍隊,他們向蜀軍發起了猛攻,而這一切果然沒有出諸葛亮所料。

不過,等到司馬懿的軍隊跟蜀漢軍隊對上以後,他們全都傻眼了。

只見對面扛着旗幟威風凜凜,最前面坐着一人,那人搖着羽扇,氣定神閑,不是諸葛亮又是誰?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司馬懿遠遠看到大驚不已,他深知諸葛亮的計謀出其不意,分析過後確定諸葛亮是詐死,於是急忙撤兵。

此時的蜀漢軍隊看到司馬懿撤兵以後也是鬆了一口氣,而後從容撤退。

最前面坐在椅子上搖扇子的人當然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囑咐用木頭雕刻成自己的樣子,司馬懿看到後必定會退兵,最後的結果果然證實了他的計策。

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諺語的來源。

諸葛亮如此千算萬算,但也畢竟是一介凡人,他始終沒能實現幫劉備統一天下的夢想,也沒能將劉禪扶起來,所以他能做的只能盡自己所能。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諸葛亮死前,就已經知道蜀漢氣數將近,雖說劉禪死活都扶不起來,不過諸葛亮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他做了自己能做的,而後安然閉上了眼睛。

同年8月份,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故,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臨終前交代,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墳墓要依山而建。

墓穴中需要能放下一口棺槨就可以,不需要任何陪葬品,入殮時只要着平常的衣物,正史中記載的武侯墓就在定軍山腳下。

在《三國演義》當中,也曾經說過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被千里迢迢抬到了成都下葬。

當然了,世人皆知,武侯墓並不是真正的諸葛亮墓,諸葛亮具體葬在哪裡至今成謎,而關於諸葛亮死後,也有了一個傳說。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這個傳說亦真亦假,不僅司馬家族三代沒有解開這個謎團,後世經過了2千多年,也沒能找到答案。

相傳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他留了一封遺書給後主劉禪,遺書中便是他的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也就是說,他要求由4名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一直不停地往南走,什麼時候繩子斷裂了,就將他就地埋葬。

劉禪對諸葛亮敬重有加,看到軍師的遺書後,他連忙找來士兵,按照諸葛亮的意思,抬着棺材往南走。

要知道,古代的棺槨都用實木建造,更別提諸葛亮這樣丞相級別的人物,棺槨自然是使用上好的實木打造,重量非同一般。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4人抬着棺槨足足走了三天三夜,他們已經非常疲勞,體力不支,但是此時的繩子根本沒有半點要斷裂的跡象。

4人一番商議,認為這麼走下去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於是一拍即合,他們將繩子割斷以後,把諸葛亮就地掩埋,而後拿着斷裂的繩索回去復命了。

劉禪聽到四人的報告以後有些疑惑,繩索怎麼會這麼快就斷了呢?他因此叫來屬下,屬下拿着繩子分析半天后,認為繩子並不是自然斷裂的。

如果是自然斷裂,那麼繩子斷口處必然有磨損,但是這條繩子卻有被割裂的整齊切口,這4個人必然有問題。

劉禪聽後急忙對這4個人嚴加審問,最後他們經受不住拷打,如實說了實話,劉禪一氣之下直接將幾人賜死了。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從此以後,就再也沒人知道諸葛亮到底埋在了什麼地方。

除了這個版本,關於抬棺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

據說當時士兵抬着棺槨從五丈原一路走到了定軍山,但是此時的繩子還是紋絲不動,幾人走到了定軍山腳下,放下棺槨打算休息一下。

誰知正在這時,繩子毫無徵兆地斷裂了,並且定軍山腳下突然炸開了一個口子,棺槨不偏不倚掉落在中間,剛好埋在了下面。

而那4名士兵也因此被埋到地下,丟了性命,從此以後,再也無人知道諸葛亮的埋葬地點了。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如今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過去了2千年,很多故事被後世之人多加潤色,就增添了很多神秘的神話色彩。

這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都經不住推敲。

很多人說,那4名士兵包括劉禪的做法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因為他知道自己死後不久蜀國即將覆滅,所以「自導自演」了這一齣戲,目的是為了不讓司馬氏的人找到自己的墓地,以免被報復。

世人都喜歡將諸葛亮與曹操作比較,因為曹操與諸葛亮一樣都是死後秘不發喪,而後使用獨特的計謀迷惑世人,以防止自己的墓穴被盜。

他們之所以對自己的身後事如此費盡心機,其實最大的原因是東漢時期盜墓賊極其猖獗,就連梟雄曹操也沒少干盜墓的勾當。

世人皆知墓穴一旦被盜,陪葬品丟失還是小事,屆時自己的身體是否還完整都不好說,自己無法入眠,的確是很令人頭疼。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聰慧如諸葛亮,自然也是防止自己墓穴被盜,所以一來要求不需要陪葬品,二來特意設置一個謎團,以迷惑世人。

不過傳說歸傳說,「繩斷便葬」的典故雖說已經流傳了2千年,但是細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存在着不少漏洞。

首先,抬棺的四名士兵走在路上必定會引起注目,如果是為了防止司馬家族的報復,這個方法顯然並不是很有效,對方只要稍加打聽,就能知道他的去向。

其次,如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其實也沒有起很大的作用,退一萬步講,就算諸葛亮真的想迷惑世人,用曹操這種「疑冢」的方式豈不是更好嗎?

再者說,諸葛亮死時是8月份,這時候的天氣尚且炎熱,倘若抬棺的士兵走上三五個月,那自己豈不是真的不能安息了嗎?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就算是真的為了提高神秘度,那麼讓人偷偷將自己安葬,比用四人大張旗鼓地抬着棺材到處走要安全得多。

所以綜上所述,這個典故的真實性的確是有待商榷。

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四人抬棺」就是個障眼法,抑或是這個故事也是後人杜撰出來的,畢竟在世人心中,諸葛亮早已「封神」。

人們不願接受諸葛亮就這麼死去的事實,這才杜撰出了一個「神話般」的傳說,以緩解世人的心痛惋惜之情。

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哪怕是史書中記載的定軍山墓也只是個衣冠冢,也就是說,這裡也並不是諸葛亮墓的真正所在。

後來司馬炎稱帝,司馬家族的確是歷經三代都沒有找到他的埋葬地,後世之人無不佩服諸葛亮的計謀。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諸葛亮墓」中,很多遊客都發現在他的墓地上面長了一顆黃果樹,世人傳說這是諸葛亮的妻子黃阿醜死後化身成樹,日日夜夜為丈夫遮風擋雨。

諸葛亮為防盜墓者,生前最後一計「繩斷便葬」,迷惑世人2千多年 - 天天要聞

時至今日,諸葛亮到底葬在何處我們不得而知,倘若有一天真的出土了諸葛亮的墓穴,也許對世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很大的幫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 天天要聞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1944年湘西的雨像裹着鐵鏽,李潔攥着望遠鏡的手沁滿冷汗。望遠鏡里,潰逃的士兵正像沒頭蒼蠅般撞碎營區鐵絲網,三八大蓋的寒光已經刺破晨霧——日軍追兵比預計的早到了整整兩小時! "副營長!三連連長帶着人要往南跑!"通信兵小順子跌跌撞撞滾進戰壕,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 天天要聞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編委會主任、編審張天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6月29日21時19分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1周歲。張天蔚老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潛心編審、躬耕出版工作,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出版事業,為上海交通大學出...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 天天要聞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據外交部網站7月1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宣布中方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個別反華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在涉華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惡意言行,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中菲關係。中國政府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 天天要聞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時,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香港特區政府高級官員、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出席儀式。 在活動現場,香港警察管樂團奏樂,護旗方隊用中式步操護送國旗和區旗入場。隨後,現場全體肅立,國旗...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 天天要聞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今晨8時許,伴隨着一大廣場國旗護衛隊鏗鏘有力的步伐和整齊劃一的動作,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體人員肅立致敬。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辦的「頌歌獻給黨」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融合了莊嚴儀式、文藝匯演、文物見證與紅色體驗等多種形式,深情致敬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