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華東危急,是陳毅的錯嗎?主席:山東華中合併,成立華野!
陳毅
1946年夏的中國多雨,連日的傾盆大雨使很多地方成為了一片澤國。
就在這連天的雨幕中,國民黨撕毀和平協議,向解放區發動了進攻。李先念率領中原軍區的野戰部隊「中原突圍」,解放戰爭正式打響。
就在中原的解放軍部隊四散突圍的時候,華東戰場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電視劇《中原突圍》
1946年的華東,這片區域極為遼闊,國民黨在這裡布置了重兵,但我軍兵力嚴重不足。
整個華東地區從北向南實際是三個大的「戰區」,從北向南分別是:山東、淮北和華中。
其中,陳毅率山東軍區野戰部隊從北向南,而粟裕率華中軍區部隊從南向北,兩支大軍在這片河汊縱橫的水鄉地帶縱橫馳騁。
陳毅和粟裕
在戰事正式開始之前,就華東戰場的戰略方向問題,粟裕和毛澤東發生了一些分歧。
毛澤東認為,面對強敵應該主動出擊,在外線作戰,「禦敵於國門之外」,把戰火引向國民黨統治區;而粟裕卻不同意,他覺得應該運用游擊戰法中的「誘敵深入」,把敵人引進解放區,讓他們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認為粟裕目前敵人占絕對優勢,貿然攻出去的話必然不容易退回來,而這時敵軍卻可以分兵襲擊我們後方,解放區就有丟失的風險。
他和華中局的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分别致電中央軍委和新四軍總部,希望變外線作戰為內線作戰。
粟裕
毛澤東認真考慮了粟裕等人的意見,並和陳毅商量過,覺得他們的意見有理,於是致電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同意將戰爭引入解放區內部。
1946年6月26日,即李先念「中原突圍」的同一天,國民黨內聲望極高的高級將領李默庵趕赴無錫,就任第一綏靖區司令官。
李默庵畢業於著名的黃埔一期,在名將輩出的一期中也十分煊赫,素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之說。
毛澤東和粟裕
李默庵非常清楚他的校長蔣介石的想法。
蔣介石抗戰勝利後,剛剛把首都從重慶搬回南京,結果和南京一江之隔的江北就是共產黨的華中根據地。這讓蔣介石就像喉嚨里卡了根魚刺一樣,如鯁在喉說的就是現在蔣介石的心理。
他決心把這根魚刺拔掉。
粟裕
但李默庵小看了江對岸的共軍,特別是長期在蘇中作戰的華中悍將粟裕。
粟裕的最大特點是敢出奇謀,用兵經常出人意料。
雙方開打之後,粟裕就給了李默庵一個意想不到,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李天霞的整編83師作為攻擊目標。
整編83師雖然叫做師,實際上是軍,李天霞是中將師長——他是李默庵手下最為驕狂的將領之一。整編83師抗日戰爭中參加過長沙、長衡、桂柳和湘西一系列大會戰,連戰皆勝,全副美械裝備,戰鬥力強得很。
粟裕
粟裕並不與敵人過多糾纏,也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用兵十分靈活。他在蘇中面對優勢兵力的國民黨軍,神出鬼沒,讓李默庵頭痛不已。
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用十五個團的兵力殲敵八個旅。
毛澤東聞訊極為興奮,發電報給各大解放區,通令嘉獎:「每戰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七戰七捷紀念碑
就在粟裕取得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時候,北部的陳毅卻陷入了泥沼。
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的對手是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陳毅先是在朝陽集地區大敗國民黨整編69師92旅長,在漫天的大雨中,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這支曾參加了血戰台兒庄和長沙會戰的神勇國軍幾乎被一鍋端,除旅長帶少數隨從跑掉外,5000敵軍被全部殲滅。
朝陽集的勝利讓山東野戰軍的將士們極度興奮,因為他們戰勝的是曾經不可一世的王牌軍!但接下來的戰鬥就讓他們吃了大苦頭。
毛澤東和陳毅
朝陽集大捷之後,陳毅大軍準備攻擊駐守泗縣的國民黨第7軍172師的兩個團。
戰前,張鼎丞和粟裕等華中局的將領來電提醒,說172師屬桂軍,戰鬥力十分強悍,要非常謹慎。
但陳毅不以為然,我方有19個團,對方只有2個團,再說,我方第8師有攻堅經驗,19打2,哪有不勝之理?拿下泗縣,就可以趁勝東取蘇北重鎮徐州。
毛澤東這裡也來電,提醒陳毅雨季作戰有特別謹慎。
陳毅和毛澤東、譚震林
山東野戰部隊向泗縣急速行進,但由於到處是大雨導致的洪流,大河小溝全部暴漲,戰士們在齊腰深的泥水中行進,根本快不了。
更可怕的是,山野的重炮都因為大水所阻而無法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極大影響了攻城的火力。而洪流又使泗縣周圍的城濠成為非常危險的屏障。
戰鬥打響後,戰士們跳進急流、冒着如疾風驟雨般的彈雨游向城下,身上的炸藥和手榴彈被水浸濕,而沉重的機槍則在鳧水時沉入了河底。很多人只能憑着肉搏與以逸待勞的守敵進行搏鬥。
彭德懷
廣西桂軍的戰鬥力確實恐怖。
陳毅後來回憶與桂軍的戰鬥時說:「他們封建團結很厲害,他們說:『廣西人打敗仗就沒飯吃,打勝了老蔣還要我們。』……我們消滅他們一個班,打垮一個碉堡,要傷亡二三十人,消滅他一個營要傷亡四五百人,消滅他一個團要傷亡近千人,非常吃勁,要信相當代價。「
在更早的時候,彭德懷也比較過國民黨黨軍的戰鬥力,編過這樣的順口溜:「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沂蒙老區紀念館
戰鬥持續了三天三夜,山野主力遭受重大損失,陳毅見無法取勝,遂命部隊撤出戰鬥。
泗縣戰役使山野的戰局陷入被動,由於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被國民黨軍圍攻,陳毅不得不派出山野一縱前往守衛,這樣致使兵力單薄的魯中解放區很快淪於敵手;同時,雖然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但由於戰事在解放區內展開,消耗太大,難以為繼,粟裕所部已經無法繼續支撐下去。
此時的陳毅進退兩難,不知是退守山東解放區還是進援蘇中。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就在陳毅和粟裕商討山野應該北歸還是南進的問題時,壞消息再次傳來:國民黨集中兵力,向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發動了猛攻。
在蘇中和山東兩大野戰軍連戰不利時,淮陰不容有失,一旦淮陰失守,則意味着蘇中的大片解放區陷入國民黨統治區。
所以,必須不計代價保住淮陰!
陳毅、粟裕和周恩來以及葉挺等
但保住淮陰談何容易!
泗縣失利後,陳毅所率山東野戰軍被國民黨各路大軍纏住,無法南下;而粟裕帶領的蘇中野戰軍主力則在海安,距離淮陰至少有四百里!連日的滂沱大雨使得軍隊陸路無法行軍,水路又沒有那麼多船隻……
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更可怕的事情是進攻淮陰的國民黨軍是隱藏在其它部隊之中的張靈甫的整編74師!
整編74師在國民黨歷史上赫赫有名,是五大王牌主力之一。這支國民黨軍在張靈甫的帶領下向淮陰發動凌厲攻勢,為了阻擋其攻勢,剛剛從中原突圍出來轉入華中的皮定鈞旅甚至扒開大運河的堤岸,但根本不能奏效,淮陰還是被包圍了。
五前委銅像
淮陰和運河對岸的淮安被稱為「兩淮」。
兩淮保衛戰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為兩淮若失,就意識着蘇中的大片解放區丟了——但就在兩淮保衛戰中,陳毅中了敵人的聲東擊西之計,致使他的大軍集中在沭陽一帶,這裡離兩淮足足五十公里!而往兩淮的路早被國民黨各路大軍死死堵住。
國民黨諸路大軍的總指揮是徐州綏靖公署司令官薛岳。
薛岳讓張靈甫搶佔兩淮,是動了腦筋的。
張聞天、毛澤東、宋慶齡、周恩來和陳毅
首先,整編74師戰鬥力強大,使其攻佔蘇皖解放區的首府,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其次,張靈甫年輕氣盛,有「抗戰名將」的威名,有非下兩淮不可的決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張靈甫是蔣介石最欣賞的少壯派軍官,這個天大的人情做給他,無論是張靈甫還是蔣介石都心知肚明——嫡系中的雜牌薛岳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
周恩來、陳毅和宋慶齡
18日凌晨,整編74師所屬的兩個連隊意外中抓到了一名華中野戰軍的士兵,並獲取了城防口令,於是他們冒充解放軍混入城中。天將亮時,城外整編74師發動大規模攻城,兩支國民黨軍連隊趨勢炮擊城內,裡應外合,淮陰城的防線很快崩潰,轉入巷戰。
等粟裕下午四點到達淮陰時,國民黨已經有一個團的兵力突入了淮陰城,而且其大部隊還在源源不斷地湧上來,華中野戰軍的守城士兵已經守城一周時間,精疲力竭,無法再守。
於是,粟裕在城下給中央軍委以及陳毅發報,決定撤離淮陰。
兩天之後,淮安孤立無援,也失守了。兩淮的丟失,意味着華中解放區徹底丟失,大片土地淪為白區。華東局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毛澤東和陳毅
兩淮丟失之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局領導召開會議,檢討戰事得失,陳毅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巨大壓力,受到一些指戰員的指責。張鼎丞、鄧子恢和曾山等人聯名上書中央,要求撤換陳毅。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聞訊,也考慮過華東換帥的事,一度想讓徐向前來替代陳毅。陳毅雖然很失落,但仍不失大度,表示如果徐向前來,那自己就去搞文化工作好了。
但毛澤東全面考慮之後,覺得華東不能沒有陳毅。最後,他和中央軍委做出決定:陳毅留下,作為山野和華中合併後的華東野戰軍的最高領導人,負總責,而長於軍事的粟裕專門負責軍事,有戰事上的專斷權。
鄧小平和徐向前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這樣考慮是有道理的。
首先陳毅有資格,威望高,「噸位」足夠,有極高的情商和資源整合能力,如果沒有這樣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坐鎮,換其他人怕是鎮不住。
其次,在確定陳毅為首的前提下,讓粟裕放手指揮軍隊,發揮其特長。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化學反應。
最後,陳粟大軍的形成,徹底改變了華東軍力分散、戰局被動的局面。不久,雙劍合璧的優勢就充分發揮出來,後來橫掃華東的華野(即後來的三野)橫空出世了。
陳毅和張茜
那麼,我們回頭審視一下,華東局勢之所以如此危急,陳毅需要負什麼責任嗎?或者說有沒有更本質的原因?
答案是有的,陳毅確實需要對華東的不利局面承擔一些責任,如戰事指揮失誤,戰局判斷錯誤等,但主要原因不在他身上。
陳毅
第一,從解放戰爭開始爆發起,整個華東的局勢就處在分散的狀態下。
從北面的山野陳毅,到南面的華中粟裕,我軍其實是在以有限的兵力從不同的方向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戰場至少分成三個:山東戰場、淮北戰場和華中戰場。
這明顯違背了解放軍一貫堅持的「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原則,分兵堵口,結果哪個也堵不住。
這也可以充分解釋為什麼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但仍然不能緩解解放區面臨的壓力,最後全部淪為敵手。
周恩來和陳毅
第二,敵我雙方實力對比過於懸殊。
解放戰爭初期,雙方的實力對比是極其懸殊的。
國民黨軍隊得到了美國大批援助,很多軍隊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而我軍仍處在落後的武器裝備中,最好的武器也無非是二戰中繳獲日軍的武器。
在戰爭開始之前,國民黨各路大軍已經在美國的飛機和輪船配合下,佔據了各大戰略要點,完全擁有了戰略主動。
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開始時處於劣勢,這並非是陳毅的錯。
陳毅和聶榮臻
第三,戰爭初期解放區大面積喪失,補給困難。
由於國民黨軍進軍過於凌厲,而戰爭又多在解放區內進行,致使我軍解放區大面積喪失。根據地的喪失意味着軍隊沒有補給,後勤沒有保障,無人運糧,無人救傷員,也沒有兵源補充……
即使是根據地尚在的區域,補給能力也幾乎完全耗盡……
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根據地從來都是軍隊的根本,沒有了根據地,部隊就成了無源之本。這也是解放戰爭之初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陳毅和共和國將帥們
第四,國民黨有大量美援,而解放軍沒有。
由於美國支持國民黨,致使解放戰爭初期戰事呈一邊倒的書面。美國給國民黨提供大量援助,從武器到裝備,從軍械到後勤,從政治到交通,使國民黨如虎添翼。
而我軍則沒有任何外援,蘇聯當時給中共的幫助實在「有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初從東北撤退時,他們是移交給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
陳毅元帥
綜合各種因素,華東戰局在解放初期的不利局面是必然的,原因有很多種,並不能只責怪陳毅一人,因為在1946年夏天解放戰爭剛剛爆發時,全國解放區中沒有一個是佔據有利局面的。
但在進行戰事檢討時,陳毅以他特有的大度和豁達,承擔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做了真摯的自我批評,從而贏得了廣泛的信任。
隨着戰事的不斷進展,中共的局勢逐漸改善。華東戰局隨着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合併慢慢好轉,不久,通過一系列戰役,新成立的華野殲滅了敵軍大量有生力量,在華東站穩了腳跟。
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