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化生的根源,脾胃虛弱則百病叢生。
而春天屬肝,肝旺容易克脾,導致脾虛,出現疲乏倦怠、頭痛、便秘、消化不良等情況。因此,春季養生除了要養肝,還需要健脾!
脾位於中焦,腹腔上部,在膈之下。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脾主運化:①運化水谷的精微,脾將攝入食物的精微部分,通過肺,輸送到全身,以供各個器官的需要;②運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輸布全身。
脾主升清:脾將胃裡的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華通過脾的「升清」到全身、糟料則被排出。
脾主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統攝血脈運行的作用。脾氣健運,則機體氣血充足。
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是從脾的運化吸收而來的。一般而言,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盈。
脾的功能如此重要,因此被稱為「後天之本」。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舌象,以及癥狀能簡單地判斷出自己是否脾虛。
看舌象
脾虛的舌象表現:邊有齒痕,舌苔淡白,舌體胖大、舌質偏暗、舌下青筋。另外齒痕數量越多說明脾虛更嚴重,超過5個,需要就診治療。
看癥狀
飲食不節、思慮過度、外邪等都會傷害到脾。一旦脾虛,就會導致人體精微物質不足、氣血不足、濕氣重,出現一系列癥狀比如消化不良、乏力、頭暈、胃脹腹痛、腹瀉便秘等。
對於春季脾虛人群常見的便秘、失眠表現,這裡有兩個葯膳方可以幫助大家。
1便秘
春季困擾很多人的便秘,很可能是由脾虛造成的。因為脾虛導致氣血不足,氣虛則無力推動大腸的運動,使大腸傳化失常。而血虛則使大腸失濡,陰虛腸燥,導致便秘。
益氣健脾潤腸粥:適合脾虛腸燥人群長期調理
肉蓯蓉15克、党參10克、生白朮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黑芝麻10克、蜂蜜10克、粳米200克。
將党參、白朮、茯苓、甘草、肉蓯蓉加水熬制,留湯備用,然後加入粳米200克熬製成粥,加入黑芝麻、蜂蜜調味即可。
2失眠
長久脾虛會導致的心脾兩虛,尤其春天更為嚴重。表現為倦怠乏力、手腳發涼、食慾減退、睡覺容易醒、多夢的情況。
安神茯神餅:適合心脾兩虛人群改善睡眠
茯神20克、生白朮20克、遠志10克、龍眼肉20克、小麥粉200克、白糖適量。
將茯神、生白朮、遠志、龍眼肉碾成細粉,和小麥粉、白糖混合攪拌,加水調成糊狀,將麵糊倒入模具,煎烙成餅即可當點心食用。
白朮
白朮,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在補氣葯中白朮以健脾、燥濕而見長,又被稱為「補氣健脾要葯」。具有健脾和胃、養氣血,輔助保護心腦血管、降低三高的功效。
腹瀉的人用炒白朮;大便秘結的人用生白朮。
益脾餅做法:白朮60克,乾薑60克,雞內金60克打粉,大棗蒸熟做棗泥,混合在一起做成薄餅,蒸熟食用。適合脾胃濕寒、食欲不振、食積不化的人適當吃一周,每天一個。
山藥
山藥被稱為「脾胃第一補」,有健脾養胃、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的作用。
從現代營養學分析,山藥富含澱粉酶,可促進消化,因此無論老人、孩子都非常適合。做法也很多,可以煮粥,也可燉各種肉類,還可燉菜、炒菜等。
大棗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的人群,但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干棗屬於生棗,甘溫之性過強,吃得太多,容易造成濕熱。日常保健吃棗可以吃蒸棗、煮棗、炒棗。國醫大師顏正華顏老每天早上也會吃3顆蒸棗。
蓮子
古人認為蓮子「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具有補脾止瀉的功效,可以改善由於脾虛引起的失眠心煩,所以對於脾虛脾濕和胃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可以多吃一些蓮子粥、蓮子湯。
除了飲食之外,穴位按摩對於健脾養脾來說也同樣重要。
拿捏腰部
章門穴是脾的募穴,屈肘,雙手夾住兩脅,肘尖平行過去,和肋骨交界的部位,十一遊離肋端就是章門穴。(在吸氣的時候可以摸到肋骨,而且往下摁會動,這就是十一遊離肋。)
方法:雙手放在髂骨和肋骨之間,有節奏的捏腰,稍微用一些力,左右兩邊交替進行。
養生自然少不了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北京衛視《養生堂》為大家帶來疾病科普,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