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明節祭祖,老一輩講究:「三菜不上桌,福氣不進門」,這3道菜究竟指的是啥?
「清明節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它讓我們在傳承中汲取力量,在追思中堅定前行。」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人們往往會選擇這一天給家裡去世的先人掃墓、祭拜、添墳,用以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情懷,因此清明掃墓、祭拜已成一種習俗,不僅是為了祭祀先祖,更是為了後人祈福。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頭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氣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常言道「百善孝為先」,清明節上墳則是最好的體現,現代人上墳講究的是移風易俗,與過去的燒紙和放鞭炮等習俗截然不同。而現代更高級的做法還有雲祭拜,家家戶戶的供桌上飄起了人間煙火。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老輩的供桌上少不了的是青瓷花碗里壓着的三道「硬菜」,老話說「三菜不上桌,福氣不進門」,那些藏在熱氣騰騰的舌尖密碼,是鏈接祖輩與現代人情感的「接福暗號」,那麼這神秘的「三道菜」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這3道菜可能是指辛辣刺激的菜肴。在祭祖這樣莊重肅穆的場合,辛辣刺激的味道可能被視為不恰當,與寧靜祥和的氛圍不相符;或是指寓意不好的菜肴。比如,某些象徵衰敗、離散的菜品,可能會被認為給家族帶來不好的兆頭;亦或是與祭祀禮儀不符的菜肴。例如,一些在當地祭祀傳統中被明確禁止的特殊菜品。其實,大多數地方都是指這三道菜,一起來看一下吧!
第一:四四方方的紅燒肉
在古代,人們就認為紅燒肉是一種能夠表達豐盛和美好的食物。將其擺放在供桌上,是希望先人們能夠感受到子孫後代的生活富足。老輩常說「供桌不見紅,財神繞道走」,所以紅燒肉是最好的貢品,有着「金磚羅玉盤」的感覺。
具體做法: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大小均勻的方塊,放入鍋中加入冷水,倒入適量的料酒,大火煮開後撇去浮沫,撈出瀝干水分備用;起鍋加油,放入適量的冰糖,小火炒出糖色。當冰糖融化並變成焦糖色,有小泡泡出現時,倒入焯好水的五花肉塊,翻炒均勻,使每一塊肉都裹上糖色;接着加入蔥姜蒜、八角、桂皮、香葉等香料,炒出香味。接着,加入生抽、老抽、料酒,繼續翻炒,讓五花肉充分吸收調料的香味。加入適量的清水,沒過五花肉塊,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燉煮的時間大約在 40 分鐘至 1 小時加入適量的鹽,再蓋上鍋蓋繼續小火燉10分鐘,時間到了後開鍋,大火收至湯汁粘稠後即可關火出鍋,美味即成。
第二:紅冠報曉的公雞
老話講「雞鳴五更福進門」,因此供桌上少不了公雞,同時還有着黎明即將離去,曙光即將到來,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美好未來,是勤勞和守時的代表,因此農村老人都會用公雞作為貢品,來表示對先輩的尊崇。
推薦美食:馬鈴薯燉雞
先將雞肉煸炒至金黃,鎖住其鮮嫩的口感,再加入切好的馬鈴薯塊,一同在鍋中翻滾燉煮。調料的巧妙搭配更是關鍵,適量的鹽、生抽、料酒等,如同魔法調料,為這道菜注入靈魂。當雞肉與馬鈴薯在鍋中相遇,奇妙的化學反應就此展開,雞肉的鮮美逐漸滲透到馬鈴薯的每一個細胞,而馬鈴薯則用自身的醇厚為雞肉增添了一份濃郁。
第三:游龍戲珠的蒸魚
老話常說「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說到魚,民間有「魚頭一照,吉祥來到」的說法,而且還必須是有頭有尾的魚,這是因為寓意「富足有餘」,「有頭有尾」,「魚」諧音「余」,供桌上有魚寓意富足有餘,年年有餘。
推薦美食:清蒸魚
清明將至,望能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鄉味兒,望人間事事皆清明,以感恩的心去緬懷那些曾經陪伴我們的親人,去珍惜當下每一份溫暖和感動,去迎接未來的每一份希望和挑戰。我是曉峰,喜歡曉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記關注吃貨峰子哦!
本文由吃貨峰子原創,歡迎關注與您一起交流,讓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