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都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僅僅是說食物於人的生存有多麼重要,也反映了對食物的珍惜和愛戴之情。無論是哪個國家或地區,都會根據自己的當地習俗,開創出一套自成體系的飲食準則,在這套準則里所能見到的食物,大多是當地會經常種植的時令蔬菜,或根據季節來提供的各種製品。
走進美國人家庭:帶你看看他們每天吃什麼,和國人的差距在哪裡?
以我們國家為例,早餐中最常見的就是米面組合。比如,用麵粉製成的各類包點,加了調味料的麵條等等,而到了中午和晚上,則以飯加菜的搭配為主。當然,這只是大部分的家庭的日常,具體到個別地方又是不同了。
在了解自家飲食的基礎上,很多朋友都有過這麼一個疑問,其他國家的飲食,是否也跟我們一樣呢?雖然平時能夠從影視劇紀錄片或其他社交平台接觸到別國的文化,但要說真正對他國飲食習慣了如指掌,那必然是得深入其中進行體驗的,當自己真正品嘗到了,才能進行探究和對比。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家庭的日常飲食,來看看他們的餐飲習慣究竟有什麼不同?
首先是在日常的飲食次數上,美國家庭的安排和我們是大差不差的,也多是一日三餐,具體的時間上可能稍有細微差異。但整體來看,也是遵循正常的早中晚次序。
作為新一天的開頭,早餐的豐盛與否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於某些上班族為了趕公交匆匆吞下的包子、油條,美國家庭會特別注重早餐的準備,大部分家庭的餐桌上會出現麵包、烤土司、煮雞蛋,再搭配一杯咖啡或牛奶,可以說是營養到位且準備也迅速。
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早餐,一部分美國家庭還會利用早上的時間去製作沙拉,即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見的水果加蔬菜,這對於本就烤得沒有水分的吐司來說,是個不錯的搭配。
還有一種較為複雜的早餐吃法,是攤好的卷餅,當地人稱為Omelet,卷餅里夾雜蔬菜、香腸等食物,可以說是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能量和維生素。
說完早餐,我們再說說午餐。不同於早餐的儀式感和豐富程度,美國家庭在午餐的準備上會稍微簡易許多,只要能在短時間內填飽肚子就行,很少會有人特意為了午餐趕回家精心準備。如此一來,追求午餐高效率解決的他們,會以學校或工作地點旁的餐飲店為主,點單也多以快餐為主,還有些人會直接吃個麵包完事。
自費去餐飲店之外,還有些人是從家裡帶來的,但飯盒裡準備的不是所謂的飯菜,而是麵包夾上雞蛋、培根、生菜製成的簡單漢堡,打開即可食用,無需在微波爐里重新加熱。總而言之,與繁複的早餐比起來,午餐顯得更加「簡易又便利」。
結束了令人疲憊的工作後,美國家庭也迎來了晚餐時刻。晚餐是家人齊聚的時刻,準備的菜式必然是非常用心的,甚至會精心制定何時上什麼菜,何時又是飯後甜點,特別的講究和細緻。
頭菜多數時候是以湯開始的,但他們的湯更偏向於醬汁般的醇厚,應當是起到暖胃的作用。品嘗完湯之後,就來到了主食階段,通常是以雞牛羊的肉排為主,其烹飪的方式多以烤制、炸製為主。
和肉類一起搭配的,多以麵食為主,即麵包或意麵,很少會配上米飯。在用完主食後,接下來則是飯後甜點,一般是小蛋糕或切好的水果。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客人到訪,晚餐總是一天當中最為豐盛的。
了解完美國家庭的餐飲習慣後,大家也能夠明白,為何美國人在身形方面總看起來特別高大,這與一日三餐攝入的營養是有很關係的,當以肉類、蛋白質佔主導時,身體自然也會吸收到更多的營養。
通過對美國家庭一日三餐的介紹,大家心中想必也對他國的餐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加深,雖然也和我們一樣,有着固定的進餐時間,但具體到每樣食物的提供,還是大有不同的,就比如麵食和米飯的搭配,就已經不一樣了。
總結: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飲食習慣,有人也許能接受,有人卻覺得和自己想像的有出入。無論如何,它們的出現,其實是與當地的地域環境相關的,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保持尊重即可,畢竟大家身處和感受到的文化都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