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9月2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出,儘管德國政府和布魯塞爾方面的歐洲政界人士正敦促德國的一些最大企業,施壓它們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但這些企業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可謂是「加倍下注」。
隨着德國政府施加的壓力不斷加大,近幾個月以來,在中國擁有較大規模業務的德國企業,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業務免受西方可能的制裁。同時,這些企業正尋求提高本地生產,以減少對德國進口的依賴,並與中國供應商達成協議,使其供應鏈更加本土化,同中國企業建立了聯盟關係。

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在慕尼黑車展亮相 圖自《紐約時報》
就在上周(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向歐洲議會發表年度「盟情咨文」時,宣布歐盟委員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聲稱以此保護自身免受受益於國家補貼的中國電動車生產商的影響。
文章稱,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之一,也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強勁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儘管如此,德國的汽車製造商還是對歐盟發起這項調查提出了批評,它們擔心這可能使其遭到來自中方的反制。
「然而,在西方孤立中國的情況下,德國企業會遭受巨大損失,然而它們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加倍投入,試圖隔離自己在中國的工廠,以便無論全球政治氣候如何,都能繼續大量生產產品。」
文章指出,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計划到2030年在華投資高達100億歐元,該公司近期在中國湛江的一家工廠剛剛破土動工,預計將於2025年投產。巴斯夫表示,該工廠是其位於中國南京的一體化生產基地的一部分,此次擴建確保了巴斯夫能夠生產其在中國市場持續增長所需的產品。
西門子首席執行官博樂仁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作為今年20億歐元全球投資的一部分,西門子將在中國投資約1.4億歐元。他誓言要捍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並繼續在中國投資。
在汽車領域,大眾汽車今年7月表示將向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共同開發和生產電動汽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月早些時候,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慕尼黑車展期間對記者說,公司將加大在中國的投資,特別是因為大眾汽車需要中國的技術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而在今年早些時候,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宣布,其下一代電動汽車將於2026年開始在中國為中國客戶生產,而不是從德國出口至中國。同時,寶馬還擴建了寶馬瀋陽研發中心,以加強本地設計和開發。
一定程度上受這些戰略的影響,德國在華投資在多年下滑後有所上升。研究機構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在歐盟和英國對華直接投資中所佔的份額從上年的46%上升至52%。德國央行援引的最新數據稱,德企在華子公司實現了3820億歐元的銷售額和230億歐元的利潤,在華業務佔德國工業企業全球銷售額的22%,占其利潤的15%。
「德國汽車製造商認為,無論是從收入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向電動汽車技術轉型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都事關生死存亡。」榮鼎分析師諾亞·巴爾金這樣表示。而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則表示,一些歐洲高管認為,美國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上顯得很「雙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