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張燕北
「雙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經理管理模式,悄然在基金行業里流行起來。
2023年以來,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密集發佈,兩位或兩位以上基金經理共管產品逐漸成為行業常態。究其原因,基金經理「以老帶新」、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經理「減負」以及減少明星基金經理離職產生的影響等,或都是增聘基金經理的重要因素。
業內人士評價,「多管一」或者「雙管一」模式是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象徵。不過,需要警惕的是,「雙管一」或『』多管一」模式在為行業和投資者帶來正面作用的同時,也對基金公司考核機制、人才儲備等多方面提出要求,還可能對基金投資策略一致性、業績持續性造成負面影響。
逾四分之一基金採用「共管」模式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今年上半年幾乎每天都有基金增聘基金經理。
僅剛剛過去的6月份,就有大成北交所兩年定開混合、太平價值增長、富國騰享回報6個月滾動持有混合等近30隻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經理。
伴隨着密集增聘基金經理,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漸成常態。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多達2803隻基金(僅統計主代碼)由兩位及超過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佔比約25.55%。換言之,全市場超過四分之一的基金採取「共管」模式。
此前,今年5月份,工銀瑞信旗下工銀瑞信領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火爆發行,引起市場關注,該基金就用四位從業年限超10年、各有擅長投研領域的基金經理共同擔綱管理,分別為杜洋、胡志利、譚冬寒、盛震山,希望最大程度上實現「1+1+1+1>4」的協同效果。

不僅如此,主動管理型權益基金(股票型+混合型)中,還有富國騰享回報6個月滾動持有、匯添富穩健睿享一年持有、天弘精選、大成藍籌穩健、財通資管鑫逸、諾安鼎利等採用了「四位基金經理共管」的模式。
對此,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屈辰晨分析,一般情況下增聘基金經理以下有幾種常見原因。一種是基金公司採用「以老帶新」的培養機制鍛煉新人,這種情況下,會給新基金經理部分的倉位管理,或者以基金經理助理的角色讓其熟悉對基金的管理,實現從研究崗到投資崗的過度。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增聘新基金經理的原因,是更換基金經理前的交接和過度。在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卸任前,也會有基金公司會提前增聘新基金經理,兩位基金經理會並行管理一段時間,為之後的基金經理變更進行交接和過度。另外也有因為基金管理規模較大,基金公司會考慮通過增聘基金經理的方式,或是採用團隊共同管理,或者是分倉管理的形式管理。」 屈辰晨表示。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也認為,增聘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出於團隊培養的角度,增聘新人基金經理,「老帶新」的模式有利於培養新人基金經理積累投資經驗,逐漸過渡到獨立管理基金產品。除此以外,對於可能卸任該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為了交接過渡,也會提前增聘基金經理,讓接任的基金經理提前了解產品運作情況。
多因素促使今年增聘增多
不難發現,過去公募基金行業增聘基金經理的情況也存在,但頻率並沒有現在這麼高。為何今年以來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管理成為常見模式?
排排網財富合伙人項目負責人孫恩祥指出,今年以來,因「公奔私」頻發導致核心人員流失嚴重急需擴大人才儲備。具體而言,較早一批「公奔私」浪潮始於2007的大牛市,誕生了趙軍、江暉、田榮華等私募大佬,在隨後的十多年裡,陸續有不少公募基金經理也選擇轉戰私募,近年來耳熟能詳的明星公募基金董承非、周應波、崔瑩、葛晨 、肖肖、林森、雷鳴等也陸續轉向私募機構。
「其次,近年來市場波動劇烈,公募基金策略相對單一,大部分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沒有獲得良好表現,尋找新的「活水」切換風格是修復回撤的新思路。」 孫恩祥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第三,老一輩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較大,接近策略容量上限,需要培養新的基金經理分倉管理增加策略容量,而新的基金經理新發產品沒有業績參考很難受到投資者認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也便於後續新的基金經理順利募資。此外,隨着市場邁向全面凈值化,需要更多優秀且專業的基金經理為投資者管理權益類產品,招募激增正是因為權益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的結果。
在另外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市場波動加大也是密集增聘基金經理的原因之一。「2023年以來股市持續震蕩,基金賺錢效應欠佳,在這種情況下基金公司試圖通過共管模式提振產品業績。」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說道。
「雙管一」或『』多管一」優劣並存
當一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勢必產生一定影響。基金「多管一」模式漸成常態,會對行業和投資者起到正面促進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隱患。
王禕就談到,對於多資產類別的產品,例如「固收+」基金來說,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涉及的不同大類資產,一位基金經理負責債券資產,一位基金經理負責權益資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利於專註於擅長的資產類別,是「固收+」基金較為常見的基金經理搭配。對於單一資產類別的產品,例如股票基金來說,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同一隻產品,可能存在責任不清晰的情況反而不利於產品運作。
「『多管一』模式能夠突破對個體的依賴,」 孫恩祥也認為,「任何單一個體的時間、精力、認知和學習的能力都存在局限性。優秀的平台賦能,開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投研氛圍,無疑能讓基金經理從容前進,專註做好投資研究。每個基金經理所有的投資思想、策略上的布局以及研究深度都應該毫無保留的在投資組合中展現出來。」
但孫恩祥同時強調,「多管一」模式下,基金經理應分工明確,在秉持共同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前提下,維持風格多元化並求同存異,那麼產品策略就可迭代,產品業績就能做到持續,否則「多管一」模式會因每個基金經理在投資過程中意見不合,互相制約,最終無法發揮個人優勢,進而把產品做成「四不像」。
屈辰晨表示,在過去幾年, 基金經理「明星化」的現象和效應比較大,但如果一旦出現明星基金經理離職的現象,產品有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贖回,對基金公司造成負面影響。強調團隊化管理是去明星化的一種方式,現在歐美這種相對成熟的基金市場,很多基金公司也從過去明星基金經理主導的投研文化走向團隊化管理,可以幫助基金公司減輕對單一基金經理在業績和規模上的依賴,也能使得基金公司可以更長久和持續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屈辰晨擔憂道,「多管一」其實也會導致管理團隊之間的溝通以及決策成本的增加,這種管理方式也對基金公司整體投研平台實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基金公司在人才上又充足的儲備,且將投資理念相當且投研實力相當的人才放在一起,同時也需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才能達到讓團隊管理更好地起到合力的效果。
對投資者來說,「多管一」也可以降低更換基金經理會對產品的投資風格和策略帶來的不確定性。
屈辰晨認為,如果其中一位基金經理離職,這個管理團隊里還有其他基金經理對這個產品的投資流程和運作是熟悉的。然而,「多管一」也意味着投資者也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研究來評估不同基金經理的能力和業績,還有他們之間的合作方式以及投資決策的方式,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不能「掛羊頭賣狗肉」應及時做好信息披露
「雙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經理模式之下,更需要及時做好信息披露,不能「掛羊頭賣狗肉」。
業內曾出現:部分基金從增聘新基金經理開始,原基金經理就幾乎不再參與日常的具體管理的現象,可能增聘僅僅是為了原基金經理離職做好過度準備。
對此,孫恩祥認為,老產品由新基金經理接任運行,管理人應當嚴格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及時告知投資者。一般來說,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基金經理變更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手機短訊、網站公告等合同約定的方式,將變更的信息通知到私募基金份額持有人,即視為履行了告知義務。
「早期市場存在不少管理人變更基金經理未及時告知投資者,實際變更後短期凈值明顯下滑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情況。若出現基金經理變更,管理人應及時告知並做好產品臨開,由投資者選擇繼續持有還是贖回。」孫恩祥表示。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也表示,如果原基金經理不再參與產品任何投資決策,那麼原基金經理應當儘快卸任該產品,否則可能存在誤導情況。只要基金經理繼續在任,就應當秉持勤勉的工作態度,參與產品運作,為投資人負責。同時,他認為,「共管」模式讓投資者無法對兩位基金經理實際管理情況有較為充分的了解,這需要基金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行業規則來進一步規範。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屈辰晨表示,如果一些基金從增聘新基金經理開始,原基金經理幾乎不再參與日常的具體管理,這種「掛名」的情況的確會對基民造成誤導。因為目前有很多基民可能選擇該基金,是基於原有基金經理的經驗和過往業績,但新任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能力可能與原基金經理不同,導致基金的投資表現發生變化。
「基金管理人應當披露在增聘基金經理後,不同基金經理在基金管理中承擔的工作內容,否則可能會讓基民不夠了解產品投資情況,從而產生錯誤的投資行為。」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這類多管一的模式更需要詳細介紹產品投資情況,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
「多管一」模式是行業走向成熟的象徵未來或進一步增多
「多管一」、「雙管一」模式的逐漸增多,或許帶來了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
「對行業來說,『多管一』模式其實也是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象徵。」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屈辰晨直言,強調團隊化管理是去明星化的一種方式,現在歐美這種相對成熟的基金市場,很多基金公司也從過去明星基金經理主導的投研文化走向團隊化管理,可以幫助基金公司減輕對單一基金經理在業績和規模上的依賴,也能使得基金公司可以更長久和持續的發展。
好買基金曾令華也曾發佈研報顯示,美國資管行業比較成熟,幾十年前3/4的基金都是單一基金經理,現在這樣的基金不足1/4。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本土資管機構的成熟,單個基金體量的增大,未來中國也可能也會走美國基金的道路。從單一基金經理的「英雄主義」向多元基金經理的組合轉變。
不過,曾令華認為,從目前的階段來看,單基金經理仍是主流和相對較優的形式。原因如下:其一,多基金經理可能是基金公司以老帶新的方式。一旦有業績,管理進入平穩階段,老基金經理可能從該基金卸任;其二,在基金經理提交離職報告後,基金經理往往增聘基金經理,避免基金經理離職對基金造成衝擊;其三,基金所投資產類別不夠分散,A股之間的相關度也很大,多基金經理運作的必要性可能也不高。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這一趨勢大概率會延續。好處在於由於不同基金經理擅長的領域不同,有利於為基金超額收益開拓更多路徑,適應不同市場環境,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基金風險,對產品的長期穩定收益有所助力。但是,也可能存在部分基金經理僅掛名的情況,投資者對於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存在信息差,從而導致投資決策有誤,而這還需要制度來完善。
編輯:艦長
審核: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