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剛剛進入2月份,眾多造車新勢力及傳統車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便率先公布了1月份的銷量成績單。當然,相較於去年整體上漲的市場行情來說,首批公布1月銷量的新能源車企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多數同環比下滑的表現,似乎預示着2023年的發展前景令人不容樂觀。
就已公布1月份數據的車企表現來看,除比亞迪以月銷143725輛、理想汽車以月銷15141輛均實現同比兩位數的增長外,包括蔚來、哪吒、AION、嵐圖等品牌均有所下滑,其中零跑汽車下滑幅度最高,達到85.92%。在環比2022年12月份的數據中,僅騰勢品牌以月銷6439輛的成績環比微增7.28%,其餘品牌均有着超過兩位數的下滑。
一直以來,「同/環比增長」都是新能源車企,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公布銷量成績單時的「宣傳重點」;此前之所以能夠實現較快增速,更多原因在於銷量基數較小。不過,隨着去年市場滲透率的持續增大,新能源車企月銷破萬不再是什麼難事,而在此基礎上透露出的1月份銷量「增長疲態」,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春節假期是限制銷量增長的重要因素。對比2022年春節假期集中在1月底、2月初,今年春節假期全部集中在1月下旬,再考慮到提前放假、春節返程等方面,上個月的有效零售日較少,理論上會影響整個乘用車市場的銷量表現,新能源品牌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在年底前買車的用戶而言,其中不少人的首要需求便是自駕返鄉,路途往往短則上百公里,多則近千公里。顯然,相較於燃油車的出行成本,純電動車型在續航、補能層面的焦慮,仍是假期集體出行中未解的難題,其銷量潛力自然很難在年前釋放出來。
其次,止於2022年底的新能源補貼政策,也是限制消費者1月份購車慾望的重要因素。早在去年年底,便有多家車企宣布「保價政策」,目的便是為了引導消費者提前下單;而真正迎來補貼取消後,部分品牌宣布車型漲價、還有部分品牌維持去年補貼後價格,以至於不少消費者仍在觀望。畢竟補貼取消已成定局,沒趕到上一次優惠,不妨再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1月6日,特斯拉官方針對Model 3/Y啟動了新一輪「價格調整」,以至於Model 3入門級車型售價壓到了22.99萬元,而Model Y長續航版降價幅度更是達到了4.8萬元。如此一來,在特斯拉1月份訂單增長的同時,幾乎所有25-30萬級的純電轎車、SUV產品,均將受到源於特斯拉「不是價格戰,勝似價格戰」的猛烈衝擊。
最後,就目前活躍在市面上的新能源品牌、尤其是造車新勢力來說,大部分均布局於中高端市場,動輒二三十萬元的新車售價,既考驗着品牌的認知度與認可度,又考驗着消費者的錢包。當然,從「去年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的數據來看,汽車市場似乎並不缺少購買力;但如何令大家心甘情願地買單,才是更為核心的問題。
結語:客觀來說,自主新能源品牌的「開年之戰」並非一帆風順,但從本質上來說,也不必過於悲觀,無論是或將於年底進一步取消的新能源購置稅補貼,還是可能迎來的特斯拉下一次降價,均很難撼動車企的發展根基。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技術夠精、產品夠強,即便銷量會有一時的下滑,但最終的表現一定對得起自己的努力。